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物理 2025.10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科学家通过科学探究揭示自然界的无穷奥秘,下列符合科学探究过程顺序的是
A.交流、问题、证据、解释 B.解释、问题、证据、交流
C.问题、证据、解释、交流 D.问题、交流、证据、解释
2.动态范围压缩是一种音频处理技术,核心是缩小声音信号中最大声和最小声之间的音量差距,让整体声音更均匀。实质上,动态范围压缩改变的是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固体可以传声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4.小明在家做作业,为避免外面的声音影响学习,小明关上窗户。“关上窗户”与下列减弱噪声措施相同的是
A.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B.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
C.阅览室禁止大声喧哗 D.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5.敲鼓时,在鼓面上撒小纸屑,通过观察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比较鼓面振幅的大小,下列实例中也使用该研究方法的是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将声波与水波进行比较学习
C.探究琴弦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时,保持弦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松紧程度相同
D.通过比较听不到声音时人到声源的距离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6.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A.太阳、月亮、工作的台灯 B.闪电、镜子、发光的水母
C.太阳、烛焰、波光粼粼的水面 D.火焰、工作的手电筒、发光的萤火虫
7.下列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立竿见影 B.杯弓蛇影 C.凿壁偷光 D.一叶障目
8.如图所示,小明透过平面镜看到了蜡烛的像,下列有关平面镜成像描述,正确的是
A.进入人眼的光是由蜡烛的像发出的
B.如果将平面镜竖直上移,则像随之上移
C.如果将图中的平面镜截掉一部分,则蜡烛仍能在剩余的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如果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挡板,则蜡烛在平面镜中无法成像
9.关于如图中所示的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亭台、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B.图乙中,手影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不同
C.图丙中,急转弯处的“拐弯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S为光电屏上的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角的大小为40°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
C.若光电屏上的光斑右移,可判断出液面在下降
D.入射点不变,增大入射光线与水平液面夹角,光斑S将向右移动
11.如图所示,是从竖直平面镜中看到身后墙上石英钟的像,则此时石英钟指示的实际时间应是
A.1:50 B. 11:10 C. 2:50 D.10:10
12.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时用手机拍摄到的“蜡烛在水杯中燃烧”现象,该现象中各装置及仪器位置的俯视图设计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13.如图甲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嘴依次贴着各个瓶口吹气,可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各瓶发声的音调变化从左向右是 ▲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用两个不同的音叉,同时在同一示波设备上做了三次实验,得到的波形如图乙A、B、C所示。在这三个波形图中,反映了声音响度较大的是 ▲ 图,反映了声音音调较高的是 ▲ 图。
1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这是模仿鸟发声的 ▲ ,安静的自习课上班长制止小明吹“鸟鸣器”,是在 ▲ 处减弱噪声。图乙是城区步行街上安装的噪声监测装置,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5▲ ,利用噪声监测仪 ▲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15.声音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1)有一款电动声波牙刷,其每分钟振动31000~41000次,该牙刷正常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
(2)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原理是通过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信号被人头顶反射后又被感应器接收到,通过记录信号往返的时间来测量身高。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信号,所经历的时间为0.004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m; (空气中的声速: 340m/s)
(3)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地震局通过接收频率 ▲ Hz的声波来测定地震。
1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 ▲ ;
(2)如图乙所示是用两个薯片筒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在外套筒的一端蒙上带孔的黑纸,在内套筒(略小)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当光屏,把内套筒装入外套筒中就可以使用了。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 ▲ (选填“明亮的室外”或“较暗的室内”),在光屏上成的是物体▲(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 (选填“实”或“虚”)像,把内套筒远离小孔,看到的像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会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树影和圆形光斑的形成原理是 ▲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 ▲ (选填“树叶间缝隙的大小”“树叶间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缝隙的距离”)有关。
17.小明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英国物理学家 ▲ 用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作光的 ▲ ;如图所示,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 ▲ 光;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 ▲ m/s,光具有能量,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光能转化成 ▲ 能。“当地球遮住太阳的光,月亮便走进了地球的阴影……”,这是某影片中的台词片段,它描述的是 现象 (选填“日食”或“月食”)。
18.小明在水平板上固定一支铅笔,并将其放在太阳光下,每隔10min记录铅笔影子顶端的位置,影子顶端随时间的变化轨迹如图所示,其中OA 是最短的影子。铅笔能在阳光下形成影子是由于 ▲ 。图中,最短的影子O→A所指方向大致为 方。实验中记录的影子转动方向是 ▲ (选填“顺”或“逆”)时针,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 。
19.如图,小芳同学身高1.6m,站在平面镜前2m 处,像高 ▲ m;若她向平面镜前进0.5m,她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她和镜中像之间距离为 ▲ m。
20.一束光AO射向平面镜,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如图所示,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若将入射光线逆时针旋转10°,则此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为▲ ,若入射光线沿法线垂直射向镜面,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42分)
21.(8分)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1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2所示,请通过画光路图,作出井底的青蛙(图中黑点表示)能看到井外的最大范围,并用阴影线标出;
(3)如图3所示,请完成光的反射的光路图;
(4)如图4所示,S 、S 均为点光源,AB 是一块不透光的挡板(厚度不计),请补充完剩余的光路图,在挡板和光屏之间找到S 、S 均照射不到的区域,并将该区域用阴影线标出。
22.(9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时,某小组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重敲时乒乓球被弹开更远,说明声源的 ▲ 越大,发出声音的 ▲ 越大;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 ;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时,与左边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也可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
(2)如图丙,塑料卡片在梳子齿上快划与慢划,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的关系;
(3)如图丁,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 ▲ ,由此推理可知: ▲ ;
(4)如图戊,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 ▲ 两根琴弦。(琴弦直径关系:a=c=d23.(14分)小明利用蜡烛和茶色玻璃板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如果有厚度为2cm和1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厚度为 ▲ 的玻璃板做实验。
(2)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时,将点燃的蜡烛A 置于玻璃板前(如图甲所示),拿 ▲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大小相同)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直至蜡烛B 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用蜡烛B替代了 ▲ ;为了探究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可以选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也可以将 ▲ 平铺在桌面上,在其上标出蜡烛A、B的位置从而更便于比较。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 ▲ (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4)小明想确定家中梳妆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M,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 ▲ (选填“M”或“N”)是反射面;
(5)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用木板和支架制作了一个“漫画临摹神器”。如图丙所示,OA为一木板并用一可伸缩的支架支撑,在木板上放置平板电脑(厚度不计),平板电脑的屏幕上打开一幅待临摹的漫画,在OB 处放置茶色玻璃板,在桌面OC 处平放一张
白纸,人眼在丙图中 ▲ (选填“D”、“E”或“F”)处按图示方向观察,调节好支架角度,即可在白纸上进行临摹。临摹时,小明发现成像太暗看不太清,为了让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明可以将屏幕上的画调 ▲ 一些。临摹到一半时,小明不小心碰到了支架,使得夹角θ增大了些,此时漫画的像 ▲ (选填“转向小明”“转离小明”或“位置不变”),如果不重新调节支架高度,也可将茶色玻璃板 ▲ 时针转过一定角度,假如θ增大了10°,则应将茶色玻璃板转 ▲ 度才可继续完成临摹。
24.(11分)小明和小华分别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图甲是小明的实验装置,他将平面镜水平放置,让一束光紧贴倾斜放置的硬纸板射到O点,实验中为了能在纸板上显示出光路,小明选用了粗糙的白色纸板,这是利用了光的 ▲ ;经反射,小明在纸板右侧未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 ▲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为了能在纸板上也能观察到反射光,小明保持入射点始终为O点,将纸板绕MN边前后翻转,当 ▲ 时,就可以看到反射光了,与原位置相比,此时法线位置▲(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2)小明在纸板上记录下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路径,并测出了入射角和反射角,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小明需要 ▲ ,多次实验;
(3)图乙是小华的实验装置,她将一小块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并在上方盖上半球形玻璃罩,用固定放置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NO,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斜射向O点发出一束光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E方向射出。
①实验中,为了在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应在平面镜上方喷些 ▲ ;
②将激光笔固定在圆台上,缓慢转动圆台,当在某一位置看到三束光重合时,说明了▲ ;
③为了方便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华借鉴地理中学习过的“等高线”在半球形玻璃罩表面上做好标记,如图丙所示,发现绿色激光从A 点入射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从E 点射出,小华又将绿色激光从C点入射O点,则反射光线将从图中的▲ 点射出(填写图中字母);
④如图丁所示,小华保持入射角度不变,让绿色激光笔继续沿A点所在的等高线顺时针移动,使入射光射向O点,发现反射光线将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当激光笔恰好转到从E点射向O点时,反射光线从A 点射出,这说明 ,
(4)光的反射规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自行车的尾灯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图戊是尾灯平面图),夜晚汽车的灯光无论从哪个方向照在它上面时,它都能将光反射回去,以引起汽车驾驶员的注意,每个角反射器实质是由 ▲ 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