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通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因此小珠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故选B项。北京人和元谋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群居生活,排除A、C两项;商王汤生活在青铜时代,排除D项。2.A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商朝的官员类别涵盖了神职、文书、司法、财政、武职、基层管理以及王的私人生活管理等多个方面,这显示出商朝的政府组织已经相当复杂和完备,能够处理国家和社会中的多种事务,故选A项。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时期,排除B项;商朝并非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社会经济是否受到中央控制,且商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中央控制”来概括,排除D项3.C根据材料可知,周厉王的“专利”政策限制了平民的生计来源,引发了国人的不满和严厉谴责。而周厉王随后的严厉镇压措施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平民与王室之间的对立更加尖锐,故选C项。西周还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排除A项;材料是西周时“国人暴动”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周厉王严禁国人谈论国事,这阻碍了原始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4.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农具主要是石、骨、蚌制,这些工具较为原始、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劳作难以有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而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方式,能够将众多劳动力集中起来,在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等繁重工作中,集体的力量可以弥补工具的不足,故选B项。中国古代租佃制是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而出现的,其真正产生是在战国时期,而非西周,排除A项;西周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C项;西周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政治腐败、诸侯纷争、外部军事压力等,不能单纯将农业生产效率低归结为加速其灭亡的原因,且西周农业较夏、商时期有很大发展,这客观上对国家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排除D项。5.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秦、楚、吴、越等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密切的政权对华夏文化认同日益加深,并参与到中原诸侯争霸的战争中,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各地方政权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为后来秦大一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纽带,故选D项。“基本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部分诸侯国的领导阶层华夏认同的强化,以此来论证“华夏认同已成为社会共识”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边政权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且西周文明属于奴隶制文明,当时华夏认同意识增强与“封建化转型”无关,排除C项。6.A根据图片中的“周”“秦”“齐”“楚”“燕”“韩”“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国形势图。战国时期,周朝各诸侯国国君纷纷称王,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间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天下共主”地位丧失,故选A项,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C项。7.A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人们认为天能赏善罚恶,而春秋之后则强调吉凶由人,“天道”与“人道”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承天而治,这种理念源自于民间尊神敬天的传统。而春秋战国时期,突破了“天”与“神”的羁绊,进入了以“人”为本位和主体的理性阶段,说明当时尊神敬天的传统被破坏,周天子的统治受到威胁,控制力下降,即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现实,故选A项。材料提到了“天道”和“人道”的分离,反映了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而非“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排除B项;朴素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材料中的思想变化并未直接体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或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了人道的价值,排除C项: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立即成为主流思想。儒学思想真正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8.C根据材料“万民和,国家富”“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以百姓心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主张以民为本,故选C项。其他三项都不是材料这些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均排除9.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这与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相似。三公九卿制下,官员们一方面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服务,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也间接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九卿的宗正负责管理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奉常负责宗庙礼仪等,这些官职的设置都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和地位,保障皇家的利益,故选B项。秦朝建立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构建了基于国家行政职能的新的统治架构,宗族关系并非执政基础,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主要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统治方式从分散到集中的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秦朝主要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在汉朝时才逐渐形成,排除D项。10.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行统一的文字和风俗习惯可以促进各地交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民族交融,从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B项。这些政策的推行并未完全破坏文化多样性,而是意图通过统一文字等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导致”“丧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王朝推行“匡伤异俗”政策,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改造边疆民族的风俗习惯,但这一政策实施中更多是通过强制手段推行,体现不出“怀柔远夷”,排除C项;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但无法直接扩大其疆域,排除D项。【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6-T-13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T-136A-历史DA.pdf 高一历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