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据考古报告,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铜尊和铜罍与商王朝风格接近,而其出土的大量铜人像、铜面具、金面具以及大型神树,则不见于殷墟及其他地区,显示出古蜀文明的自身特色。这些发现表明( )A.中原文明空间范围逐步扩展 B.华夏认同观念促进文化整合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不同区域间手工业交流频繁2.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下诏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次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这些做法的实施有利于( )A.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B.大幅提高粮食产量C.缓解战争对经济的冲击 D.解决地方割据问题3.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后“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这反映了唐初( )A.强调官员选拔任用 B.国家治理以民为本 C.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高度重视地方吏治4.北宋前期的知识分子将曹魏视为正统,对其代汉的行为并没有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强调统一政权优先于血统。如欧阳修的《魏论》中写道:“故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魏进而正之,不疑。”但到了南宋,朱熹在编修《资治通鉴纲目》时以蜀国纪年,以文化正统来维持合法性。关于这种变化,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史学家可建构事件之间的逻辑B.弄清基本事实是史学家的根本追求C.历史事实有时会因解释而变化D.不同记录方式反映史学家立场差异5.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批判“无道昏君”,期望“有道明君”,近乎一致地认为设置宰相分割君权,是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君明”“相好”的最佳途径。这反映出,明末清初思想家( )A.坚持固有的儒家治世之道 B.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C.对传统政治体制予以否定 D.努力提高社会思想道德水平6.1882年《申报》在《股价须知》中指出:“至今日而风气日开,华人皆知股份之益,不但愿附西人之股,且多自设公司,自纠股份,大有蒸蒸日上之势。招商轮船局为之创,自是而后,保险、织布、电线、煤矿,以及采铜、采锡,莫不踊跃争先。除竞附股份而外,又以股份票互相卖买,其行情亦时有涨跌,逐日不同。”报道中所提现象( )A.推动了商业经营模式的革新 B.激发了民众实业救国的热情C.促进了报刊传媒产业的发展 D.保障了洋务运动的资金供应7.南京国民政府在各级公务员的考试内容上均有中国国民党党义或三民主义等科目,任用资格上均有“对民国有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年,经证明属实”的字样,并颁布《政府机关职员须加入国民党令》及《宣誓条例》,规定公务员就任前必须宣誓服从国民党。这些措施( )A.发展了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B.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C.吸收了西方文官制的精华 D.意在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8.下表为1941年陕甘宁边区货物总平均税率及入境税平均税率统计表。其变化反映出边区( )年份 货物总平均税率(%) 入境税平均税率(%)1941 13 231942 18.3 201943 18.8 241944 16.8 17.91945 15.7 17.5A.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B.商品交易日趋繁荣 C.物资供应基本充足 D.注重改善经济环境9.1954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委托人民银行发行国家公债。至1958年,连续发行5.期,实际发行总额达30.3亿元。各级人民银行根据中央指示,在职工、农村和城市居民中进行推销,基本完成了中央分配的任务。这( )A.有利于国家各项建设资金的积累 B.说明新中国的财政收支实现平衡C.反映出银行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10.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科研机构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研究开发、科技咨询和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支持实力雄厚的院所领办科技企业集团、科研生产联合体,鼓励通过联营或参股等形式组建科技产业集团、积极吸收外资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科技型企业。以上举措意在(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C.应对国际科技竞争严峻挑战 D.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11.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的“发明”了农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一观点( )A.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B.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C.意在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D.反映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必要性12.中世纪以来,欧洲城镇里的各个行会垄断着商品的制造,它们制定统一的价格、工资、质量标准乃至产品数量。17、18世纪的企业主为此被迫采用“外放分工法”,将原料送往乡间家庭,利用农村劳动力生产后,再将产品运往市场销售。“外放分工法”表明欧洲( )A.生产的专业化得到提升 B.乡村与城市对立加剧 C.早期工业在艰难中发展 D.工厂制度呈现新形态13.狄德罗(1713—1784年)在给伏尔泰的信中写道;“我们应该采用这样的策略:不给任何迷信者、盲从者、无知者或愚昧者、罪人和暴君以容身之所。我希望看到我们的同胞为追求真、善、美而团结起来。我们还必须……显示出科学带给人类的恩泽远远胜过神的恩惠。”据此可知,狄德罗意在( )A.用革命手段推翻专制统治 B.拓展人文主义思想内涵C.抨击教会的腐败守旧思想 D.以理性和科学改造社会14.一战爆发后,印度派兵参与英国的军事行动。印度自治运动的重要人物安妮·贝赞特在《印度的忠诚与英国的责任》中说:“当战争结束时,我们毫不怀疑女王会在她的胸前佩戴在帝国范围内自治的钻石奖章,作为对印度光荣地保卫了帝国的奖赏。”作者意在( )A.提升印度国际地位 B.争取英国对印度的经济补偿C.强调英印利益一致 D.表达印度自治诉求的合理性15.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历次经济危机中,美国失业者绝大多数是黑人和非熟练工人等蓝领体力工人。80年代开始,白领工人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到90年代中期,白领工人的失业人数比蓝领工人多出数万人乃至十余万人。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B.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C.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D.经济“滞胀”问题加重16.目前,世界地区性组织数量已达4100个。其中,无论是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职能均呈现强化的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入到反恐、环保、人权、扶贫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这反映出( )A.国际治理成为国际关系演进潮流 B.国家纷纷让渡其部分主权C.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盛行 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然成型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索貌阅于时犹承高祖和平之后,禁网疏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令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隋书·裴蕴传》千步方田洺州肥乡田赋不均,岁久莫治。转运使杨偕遣(郭)谘摄令以往。既至,闭阁数日,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数。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赋八十万,流民乃复。——《宋史·郭谘传》(1)指出“大索貌阅”与“千步方田”要解决的共同社会问题。(2)说明两个时代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随着航、路、电、邮四政的发展,晚清交通立法兴起。这些法律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轮运方面直接援用各国行船免碰章程,铁路方面多以日本、法国、德国等国铁路立法为参考。同时,清政府在立法时直接将条约“内化”为国内立法,如铁路方面的《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就规定保护勘路及修路洋人,各路巡警章程规定特别保护洋人及其行李等。此外,轮运方面的相关法律对小民之船加以一定的变通和照顾,铁路方面的法律规定铁路要绕越庐墓等。《检查逆电章程》对所谓逆电严防不贷,邮政方面……皇上万寿之日要放假等。——摘编自叶士东《晚清交通立法研究》(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晚清交通立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立法的原因。19.[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材料一 位于英国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西莱丁地区是18世纪英国重要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其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家内制,作坊主购进羊毛后,由家人生产,并雇佣几个帮工。一些呢绒商采用外包生产制,把计件工作分派给纺纱工、织布工等靠工资为生的人。19世纪初期,在全面采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纺织工业获得大发展。到1850年,该地区的布拉德福德已相继修建了公路、运河、铁路,连通国内国际市场,从世纪初的1.6万人小镇发展为1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成为精纺羊毛制品的国际贸易中心。——摘编自[英]T. S. 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1830)》等材料二——[英]德雷克·格雷格里《区域转型与工业革命:约克郡羊毛工业的地理格局》材料三 据统计,1700—1750年,英格兰人口从600万增至650万;1750—1801年,人口激增至900万。与此同时,英格兰人口重心也在转移。1700年,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英格兰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从1750年开始,人口逐渐聚集至以毛纺业为代表的约克郡、以棉纺业为代表的兰开斯特和以铁制品生产为代表的米德兰等煤铁资源丰富的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成为英格兰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1901年英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英格兰北部人口已超过南部人口。——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8至19世纪约克郡毛纺织业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英格兰人口迁移的趋势,并说明其对约克郡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中国必须有对自己文化的自省。自从欧洲进入工业革命、开启全球化进程以来,客观上已经迫使各种文化必须进入比较自省的时代。没有比较与自省,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不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所以,若要中国文化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就必须时刻处于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与对自身文化的自省之中。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化不仅有了与时俱进和新内涵,也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如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义利兼顾观念等,在新的形势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围绕“文化自省与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2.C3.D4.D5.A6.A7.D8.D9.A10.B11.B12.C13.D14.D15.C16.A17.(1)共同社会问题是土地、户口管理混乱,导致赋税征收不实,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稳定 。(2)不同:隋朝“大索貌阅”通过户籍核查,用行政与法律手段;宋朝“千步方田”通过土地丈量来解决。原因:隋朝初建,需强化中央集权、整顿户籍赋税秩序;宋朝土地兼并等问题突出,赋税不均矛盾尖锐,侧重土地清查丈量以均赋 。18.(1)移植性;强烈的半殖民地性;一定程度上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浓厚的封建性等。(2)西学东渐为晚清交通立法带来了从理念、内容到技术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交通立法的近代化进程;航、路、电、邮四政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交通行业的发展,保障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交通立法,清政府可以加强对交通领域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希望借助近代交通的发展来增强自身的实力,巩固统治地位;新政改革将交通建设与改革视为重要内容,为适应近代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清政府不加快交通立法的步伐。19.(1)变化:生产组织从分散的手工生产(家内制、外包制),转向机器生产下的工厂制;产业规模从地区性小产业,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的主导产业;市场范围从本地/区域市场,拓展到国内、国际市场;地理格局从“分散的乡村生产”转向“集中的城市工厂集聚”。官方答案:变化:生产组织形式从家内制、外包制转向机器化工厂生产;交通条件改善,生产规模扩大;布拉德福德由小镇发展为纺织工业城市,成为国际贸易中心。(2)趋势:人口从英格兰南部,向北部以毛纺、棉纺、铁制品为代表的工业集中区迁移,人口重心逐渐北移。影响:大量人口迁入为毛纺织业提供廉价劳动力,支撑工厂制扩大生产,推动技术革新与产量提升;促进了约克郡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英国南北人口分布的格局;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化与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官方答案:趋势:由南部到北部。趋向工业型城市、资源型城市。 积极影响:为纺织业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交通与市场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消极影响:城市人口剧增导致住房、卫生等问题(城市病);传统手工业者失业,社会贫富分化加剧。20.示例:中国现代化在不断地文化自省中层层推进。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中国工业化之先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摒弃封建“忠君”思想,传播西方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开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和“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彻底批判中国儒家思想,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愚昧和迷信,民主、理性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思想上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时代潮流。1978年春天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权威,解放了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在其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正在变成现实。总之,近代以来的中国,正是在不断地文化自省和文化创新中走上现代化之路并不断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