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C,远古时代的传说D,制作陶器和家畜饲养七年级历史试题5.1973年考古人员在浙江发现了距今约0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其发现包括:干栏式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建筑遗迹、碳化稻粒、右磨盘、炊器、渔猎工具、象牙雕刻器等。说明该遗址()第I卷(选择题共50分)①已经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②居民学握了雕刻等技术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③进入到国家的社会形态④印证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1.距今约170万年前,我国云南元谋县就有古人类活动。研究“元谋人”最有力的证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是()6.根据图1(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页)及所学A.传说B.化石C.想象图D.影视剧知识可知()2.考古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探索工具。考古学家在湖北某遗址先后发现三个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由此推断,该遗址古人类()A,能制作和使用工具B,过着原始群居生活图1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C,已经出现爱美意识D,与现代人十分相似A,陶盆是当时人们唯T的生活用具B.所有彩陶器的纹饰都是人面鱼纹3.《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此记载最能佐证C.当时半坡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彩陶D.该遗址位于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北京人的哪一生活特征()7.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首次被发掘。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A.使用打制石器B.过着群居生活C.人工取火技术D.原始农业出现的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龙山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4.龙华区某同学上完历史课后整理了以下学习笔记,请推断其学习的主题可能是(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A多元一体B.彼此孤立C.中体西用D.南强北弱8.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葬中,随莽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壁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莽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A.社会分化明显B,早期文字形成:C.铁制工具普及D,奴隶社会瓦解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逢址出土的炭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河姆液人干栏式建筑复9.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化粟粒和黍粒碳化稻粒原想象图A.陶寺古城遗址B.半坡遗址:C.良渚古城遗址D.二里头遗址10.远古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这些传说经过人们代A.中华文明的起源B,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七年级历史试题第】页共5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七年级 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5:BABBB 6-10:CAAAC 11-15:CDCBC 16-20:CBACB 21-25:DBDBD二、非选择题26.(共13分)(1)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发现地:A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B在云南省元谋县。(4分)(2)化石(1分);距今约170万年(1分)(3)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2分)(4)打制石器。(1分)(5)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改善了生存条件;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答出一点即可,2分)27.(共10分)(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2分)(2)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建筑(2分)。(3)自然环境影响(气候)(2分)。(4)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2分)(5)材料一。(2分)28.(共12分)(1)禅让制;夏朝;世袭制。(3分)(2)分封制(1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3)春秋时期;洛邑。(2分)(4)铁制工具和牛耕。(4分)29.(共15分)(1)秦国;商鞅;公元前356年。(3分)(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4分)(每问2分)(3)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4分)(每问2分)(4)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pdf 第一次月考七年级历史学科试题(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