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跨学科主题学习2 建设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基础梳理·自主预习一、海洋牧场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海洋牧场:是基于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增殖放流、科学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二、海洋牧场的空间格局1.分类:按照海域不同: 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按照功能不同:休闲观光海洋牧场、养殖生产海洋牧场、多功能海洋牧场。2.我国海洋牧场新格局:沿海一带和 区、 区、 区三区。三、海洋牧场水产品的生产通过智慧海洋牧场综合管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海洋牧场生物群落的生长环境,提高放养水产品的生长速度,提供新鲜优质的海产品,缓解传统渔业资源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四、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海洋是地球最大的 库,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并在海洋中循环。海洋牧场能够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单项选择题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下图为海洋牧场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海洋牧场主要利用的是( )A.海洋矿产资源B.海洋生物资源C.海洋化学资源D.海洋动力资源2.海洋牧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海洋污染②管理难度大③海水减少④海平面升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海洋牧场的保护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控制污染,减少排污量B.禁止捕捞,减少渔获量C.大量捕捞,增加渔获量D.加大养殖,增加渔获量 2024年9月4日,全国首个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该平台配置应用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等智能化系统,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养殖的融合发展。下图为“伏羲一号”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4.“伏羲一号”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 ( )①海洋渔业资源 ②海洋空间资源③海洋风能资源 ④海洋矿产资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5.“伏羲一号”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优势是( )A.提高渔业品质 B.减少海洋污染C.增加渔业产量 D.杜绝过度捕捞 我国正在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如图)。完成6、7题。6.“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主要利用的是 ( )A.风能资源、生物资源B.水资源、太阳能资源C.煤炭资源、海洋资源D.矿产资源、气候资源7.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时,需优先 ( )A.保护海洋生态B.扩展海底空间C.增加成本支出D.加强渔民培训二、综合题8.2022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图1示意中国局部疆域,图2为“国信1号”相关资料卡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国信1号”——移动的海洋牧场 该船以“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由近岸推向深远海,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主要养殖大黄鱼等名贵鱼种。大黄鱼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 ℃。该船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和环境,在我国部分海域开展游弋式作业。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 /4以上。图2(1)请描述我国的海陆位置 。“国信1号”养殖工船常年游弋的海域甲是 。图中“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8—12月向南航行所考虑的气候因素是 。(2)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有利条件是 。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方式的优势有 。(3)从资源的角度,简述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意义 。 跨学科主题学习2 建设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基础梳理·自主预习一、海洋牧场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增殖放流、科学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二、海洋牧场的空间格局1.分类:按照海域不同:浅海海洋牧场、深海海洋牧场。按照功能不同:休闲观光海洋牧场、养殖生产海洋牧场、多功能海洋牧场。2.我国海洋牧场新格局:沿海一带和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三区。三、海洋牧场水产品的生产通过智慧海洋牧场综合管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海洋牧场生物群落的生长环境,提高放养水产品的生长速度,提供新鲜优质的海产品,缓解传统渔业资源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四、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并在海洋中循环。海洋牧场能够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单项选择题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下图为海洋牧场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海洋牧场主要利用的是(B)A.海洋矿产资源B.海洋生物资源C.海洋化学资源D.海洋动力资源2.海洋牧场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①海洋污染②管理难度大③海水减少④海平面升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海洋牧场的保护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A.控制污染,减少排污量B.禁止捕捞,减少渔获量C.大量捕捞,增加渔获量D.加大养殖,增加渔获量 2024年9月4日,全国首个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该平台配置应用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等智能化系统,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养殖的融合发展。下图为“伏羲一号”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4.“伏羲一号”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 (A)①海洋渔业资源 ②海洋空间资源③海洋风能资源 ④海洋矿产资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5.“伏羲一号”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优势是(B)A.提高渔业品质 B.减少海洋污染C.增加渔业产量 D.杜绝过度捕捞 我国正在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如图)。完成6、7题。6.“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主要利用的是 (A)A.风能资源、生物资源B.水资源、太阳能资源C.煤炭资源、海洋资源D.矿产资源、气候资源7.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时,需优先 (A)A.保护海洋生态B.扩展海底空间C.增加成本支出D.加强渔民培训二、综合题8.2022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图1示意中国局部疆域,图2为“国信1号”相关资料卡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国信1号”——移动的海洋牧场 该船以“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由近岸推向深远海,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主要养殖大黄鱼等名贵鱼种。大黄鱼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 ℃。该船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和环境,在我国部分海域开展游弋式作业。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 /4以上。图2(1)请描述我国的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国信1号”养殖工船常年游弋的海域甲是黄海。图中“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8—12月向南航行所考虑的气候因素是气温。(2)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有利条件是南北跨纬度广,海洋面积大。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方式的优势有养殖周期短;养殖产品品质高;环境污染小;机动灵活,可避免海洋灾害。(3)从资源的角度,简述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意义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缓解陆地土地资源供给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压力,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 单元评价检测阶段素养评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单元 跨学科主题学习2 建设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 - 学生版.docx 第五单元 跨学科主题学习2 建设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