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题3.表1为先秦偶法两家的思想主张。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表1高一历史试题项目儒家法家法律思想相对轻视法及强制作用重视法的作用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治国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人治”“以法治国”、“以力服人”、重“法治间90分钟。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A两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结束后,只交答题卡。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第I卷(选择题50分)4.下列三幅形势图能够反映的时代特征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于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斋名传天下于益,其实(战国策·燕策一》令启自取之”上述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图1图2图3A.国家发展趋向一统B.宗法关系趋于消亡A.互证了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B.世袭制的开始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C.农牧战争日益频繁D.政治中心逐渐东移C.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D.夏朝已具有较完备的国家形态5.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图是“战国形势图”,符合齐、赵、韩、这一格局设计旨在魏排列顺序的是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要汉用燕。6.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7.班固在(汉书》中描述道,秦朝“赭衣(囚犯)塞路,图团成市,天下愁怨”。贾谊认A.①③④②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为秦“既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不知守成之数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高一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 (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上述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A.互证了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 B.世袭制的开始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C.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 D.夏朝已具有较完备的国家形态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图是“战国形势图”,符合齐、赵、韩、魏排列顺序的是A.①③④②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3.表1为先秦儒法两家的思想主张。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表1项目 儒家 法家法律思想 相对轻视法及强制作用 重视法的作用治国主张 “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人治” “以法治国”、“以力服人”、重“法治”A.两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 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4.下列三幅形势图能够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国家发展趋向一统 B.宗法关系趋于消亡C.农牧战争日益频繁 D.政治中心逐渐东移5.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 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 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6.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7.班固在《汉书》中描述道,秦朝“赭衣(囚犯)塞路,图圄成市,天下愁怨”。贾谊认为秦“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汉代哲学家桓谭则认为秦“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这些观点A.是对秦亡原因的探索 B.批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C.否认了秦朝政权合法性 D.展现了秦汉文化的差异8.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严刑峻法 B.对外扩张 C.与民休息 D.盐铁官营9.中国古代的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这得益于A.西汉出现的文景之治 B.丝绸之路的开通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唐太宗的开放政策10.司马迁倾注毕生精力,以本纪、世家、列传等形式,撰写了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该名著为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11.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表现在A.《神农本草经》问世 B.火药开始用于战争C.《齐民要术》的编写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2.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到唐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B.九品中正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3.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14.东汉初年,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这反映出A.君主权力的加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尚书台地位提高 D.中枢体制日臻完备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16.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17.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 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18.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19.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20.《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一个关于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所绘。一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而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慧远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桥,虎辄号鸣,三人仰笑不止。原来慧远三十多年来送客只到虎溪,从未例外。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佛教完成了本土化C.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21.西汉初期有“文景之治”,东汉初年有“光武中兴”,唐朝初期有“贞观之治”。中国古代王朝初期这些现象的本质是A.调整政策实现统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B.“大一统”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前提C.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繁荣D.最高统治者个人品质决定了王朝的治乱兴衰22.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以使用。唐代以来,耕牛和牛耕具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接受。该变化受益于唐代A.统治者重视农耕,劝课农桑 B.曲辕犁发明,生产力水平提高C.筒车用于农业灌溉 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23.晚唐时期,苏州人口繁多、市场热闹,几乎可与长安、扬州相媲美;杭州城万商云集,有店肆三万家,商船绵延二十里;广州则是海船往来停泊的著名港口,“南海舶,外国船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反映出,晚唐时期A.商业发展促进交通发展 B.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外商开始成为商人主体24.唐高祖武德初年就开始任用蕃将,但此时蕃将的政治地位较低;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作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唐朝前期A.国家实力日渐增强 B.重武轻文风气浓厚C.民族政策包容开放 D.民族交融步伐加快25.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收入锐降,为解决财政困难,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该税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松弛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利于遏制当时土地兼并现象第II卷 (非选择题 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2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周代受封候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オ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整个西周时期,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汉初,代国中尉宋昌说:“高皇帝(刘邦)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磐石之家也。”赵高逞赢氏孤立立,没有“宗子维城”之固,轻而举篡夺了大权,把秦朝统治推到绝境,《汉书》指出:折诸吕之乱,成太常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诸王年长,王国内的经济也发展起来、诸王国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离心力加大,中央与王国的矛盾暴露出来。——摘编自杨伟立《论汉初的分封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代分封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材料三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具体内容。(1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新税法的“积极意义”。(4分)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A C D A C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B A B A A B B D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A B B C B二、非选择题26.【答案】(1)特点:受封诸侯拥有较大实权;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6分)(2)原因:稳固汉朝统治的需要;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未实行分封制造成的。(4分)(3)影响:在分封制实行之初,拱卫了王(皇)室,扩大了王朝统治疆城;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后期随着受封诸侯势力的增强.又易形成割据局面。(6分)27.【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2分)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分)(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4分)(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4分)28.【答案】(1)条件:无主土地和荒地的大量存在;中央集权的强大;“计口授田”的经验。(4分)(2)原因: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户籍制度的混乱;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危机严重。(6分)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6分)(3)意义:结束赋税混乱局面;扩大收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期中模拟)历史试题.pdf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期中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