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5,汉成帝时,薛宣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历史试题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刺史注意事项:A.规范了地方的执政行为B.推动了监察权力不断分化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C.潜伏着割据地方的隐患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卡上。6.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些现象的出现源于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A.君主专制的加强B.地方豪强的崛起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C.外戚宦官的擅权D.武将的专横跋扈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7.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表明两汉时期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A.传统科技居于世界前列B.中央政府重视科技传承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C.统一繁荣助推科技发展D.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8.魏晋时期,世族大姓通过获取某一官职来垄断国家的选举,即“这种选举变成了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只从代代延续的门第中推举人才,而门第之外的穷人不再被推举”。这一官职是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A.进士B.尚书令C.中正D.宰相2.《竹书纪年》记载:“帝乙(纣之父)处殷。二年,周人伐商。”小臣艅犀尊上的铭文9.下图为古代中国某一时期形势图。图中的“甲”政权记载,帝乙十五年曾征伐夷方。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外服方国出现了叛离的行为B.分封制加剧统治集团矛盾C.商朝实现了对地方有效控制D.商代后期宗法制趋于解体3.春秋初期,各国疆域尚未形成明确边界,如齐国、晋国等大国与周边小国(如郑国、宋国)之间存在大量未开垦的荒地,主权归属不明确。战国时期,大国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盟确立边界,如秦国东扩至黄河一带,与赵国以黄河为界,齐国与鲁国以泰山为界。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华夏认同强化大一统趋势B.争霸战争演变为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形成4.据《汉书》载,西汉时断狱最少的文帝,年“断狱四百”;武帝时断狱次数大增,年“天下断狱万数”。同时,武帝时“赦天下”“赦徒”,特别赦免某特定地区、某一事)其他居民店件中罪人的次数较多。据此推知,汉武帝时期A.推行儒家治国理念B.社会控制日益松弛A.属于北方十六国之一B.被外戚夺权建立隋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D.施政方针发生变化C.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D.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2025一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分化已经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新石器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2.A【解析】根据材料“周人伐商”“帝乙十五年曾征伐夷方”可知作为方国的“周人”“夷方”都曾与商发生冲突,结合所学可知,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无法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外服方国出现了对商的叛离行为,A项正确,排除C项:商代分封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宗法制趋于解体,排除D项。3.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初期诸侯国边界模糊,有大量荒地,到战国时期诸侯国界限逐步清晰。根据所学知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为农田,各诸侯国为了明确土地归属、争夺土地资源等,促使诸侯国之间界限逐步清晰,C项正确:华夏认同与诸侯国间界限清晰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兼并战争的愈演愈烈是大一统趋势加强的表现,但不是国家边界由模糊到清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后的结果,它是在诸侯国界限逐步清晰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非界限清晰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对比汉文帝与汉武帝时期断狱数量及赦免政策的显著差异,揭示了西汉中期施政方针从汉初的“无为而治”向“外儒内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天下断狱万数”是法家治国理念,选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断狱激增,恰恰反映社会控制强化而非松弛,排除B项:仅从汉武帝时期断狱大增,无法推知是阶级矛盾引发的,排除C项。5.C【解析】汉代刺史的职责最初是监察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职责发生了变化。薛宣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主要问题是刺史不遵守职责,擅自行动,干涉郡县事务。这表明刺史在监察之外,干涉地方行政事务,超出了其原本的职责范围。益州刺史山昱和荆州刺史度尚分别击破了少数民族侵扰和盗贼。这表明刺史不仅负责监察,还参与了军事行动,承担了更多的实际治理职责。刺史从最初的监察职责,逐渐转变为参与地方行政和军事行动,这与东汉末年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有密切关系,C项正确;刺史设立之初具有监察地方的职权,根据材料可知后期刺史权力膨胀,存在不遵守职责,越权的行为,排除A项:题目中提到的是刺史的职责变化,而不是监察权力的分化,排除B项:刺史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6.A【解析】根据材料“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皇权高度集中,但是由于东汉皇帝大多年幼继位,无法有效行使皇权,这就导致了皇权旁落。宦官和外戚之所以能够擅权,是因为他们能够接近皇权中心,利用年幼的皇帝来操纵朝政。地方军阀挟持天子也是因为天子象征着最高权力,他们想借助皇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所以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使得一旦皇权出现真空,各方势力就会争夺对皇权的控制权,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戚、宦官专权,与地方豪强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其权力来源于皇权依附关系,所以外戚宦官的擅权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皇权的异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军阀挟天子是东汉后期中央集权崩溃的结果,而非宦官与外戚专权等现象的根源,排除D项。7.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如《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基础,《神农本草经》为药物专著,《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地位重要,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这些成就的出现,与两汉时期的统一和繁荣密切相关,统一为科技交流提供了条件,繁荣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和资源,C项正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pdf 历史辽宁高一10月联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