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神奇的物理学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1.1 神奇的物理学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1 神奇的物理学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学习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对物理的贡献,认识到物理的研究和学习都需要科学的方法。 4.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知识点1 神奇的物理学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知识点2 物理学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进程。
3.现代化进程: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基于电磁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逐步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
知识点3 物理学的召唤
4.物理学家。
(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开创了经典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2)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3)爱因斯坦:生于德国,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有了全新的认识。
(4)我国物理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任新民、郭永怀、赵忠尧、钱三强、王淦昌、于敏等,研制“两弹一星”和培养科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学。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
(2)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构成了物理课程的核心素养。我们要围绕核心素养来学习物理。
重点一 身边的物理现象
从身边的问题出发,把握物理现象所涉及的内涵。物理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例如:
力可以产生声(敲击)、热(摩擦生热)、电(发电机),影响光(引力透镜)。
电可以产生光(电灯)、热(电炉)、力(电动机)、声(扬声器)。
热可以产生光(白炽灯)、电(热电偶)、力(热机)。
光可以产生电(太阳能电池)、热(被吸收)。
声可以产生电(麦克风)、热[声波振动转化为热能(如超声波碎石)]。
通过以上分析,你可以清晰地辨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物理现象属于哪一类,并理解其基本原理。
【跟踪训练】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一听,用这种听的方式来选碗是利用( A )。
A.声学知识 B.光学知识
C.热学知识 D.力学知识
重点二 怎样学好物理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不仅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还要有理性地思考。
物理学本质:物理学是一门通过观察、实验、建模和推理,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物质结构,进而理解自然并加以应用的学科。
【跟踪训练】 2.学习有法,贵在得法;方法选对,事半功倍。关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下列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D )。
A.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B.重视实验,合作探究
C.记好笔记,及时复习
D.死记硬背,遨游题海
基础巩固
1.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能看到口中呼出的“白气”,这是( C )。
A.声学现象 B.光学现象
C.热学现象 D.力学现象
2.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D )。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3.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与力、声、热、光、电等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诞生的物理学就是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观察下图所示的情况,按照要求将它们分类。(填字母)
(1)属于力的现象的有________;
(2)属于声的现象的有________;
(3)属于光的现象的有________;
(4)属于热的现象的有________;
(5)属于电的现象的有________。
【答案】(1)e (2)bdf (3)abcd (4)d (5)b
能力达标
4.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下列不是物理现象的是( A )。
A.洗衣机生锈 B.流光溢彩
C.风吹草动 D.立竿见影
5.关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重视观察实验,要多做实验
B.要会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中概括和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
C.要学习爱因斯坦,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D.学习物理就是要背概念、背规律、背实验
6.下面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一些物理现象。(填字母)
A.苹果熟了会落到地面上而不会飞上天空
B.人年纪大了,看近处的东西就看不清了,但戴上一副“老花眼镜”后,便能看清近处的东西
C.晚上,将开关摁一下,电灯就亮了,再摁一下,电灯就熄灭了
D.发生月食的晚上,天上的月亮慢慢被遮直至没有,后来又慢慢地出现了“全身像”
E.在炎热的夏天,用湿毛巾擦拭一下后,觉得十分凉爽,若再用扇子扇一下,则感到更凉爽
上述现象中,属于力的现象的是__________;属于光的现象的是________;属于电的现象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热的现象的是________。
【答案】A BD C E
素养提升
7.阅读下面的短文后填空。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两小儿在探索自然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他们在探索自然现象时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3)他们在争辩中各抒己见,不接纳对方观点,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说明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比法 (2)实事求是 (3)认识上有片面性 (4)不迷信权威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 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 的物体叫做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示例:人发声是靠 的振动;笛子发声是靠激发管内 的振动;蚱蜢是通过颤动翅膀来“唱歌”。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1)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 、 和 。
(2)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 。
4.声速:声音传播的 和传播所用 之比叫做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一般情况下, 中的声速最大, 中的声速较大, 中的声速较小。
(2)在同一介质中,声速的大小还跟 有关。
(3)声音在空气(15 ℃)中的传播速度为 _ 。
5.回声。
(1)形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 。
(2)利用:测量海底的深度、测量远处山峰的距离等。
知识点3 怎样听见声音
6.人耳听到声音:声源→介质(空气)→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重点一 声音的产生
1.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到。
2.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能被人看到。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继续存在并传播。
【跟踪训练】 1.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重点二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真空罩里放闹钟的实验、太空中的航天员借助通信设备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3.隔墙有耳、土电话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4.理想实验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跟踪训练】 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这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闹铃声。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__;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铃声了。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三 回声
1.回声与原声区分的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测距:利用公式s=vt计算距离,公式中s表示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v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t表示声源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跟踪训练】 3.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反射的__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0.4 s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高楼大约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人们不能用超声波来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
1.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发声。
为了显示鼓面的振动情况,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下面关于敲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泡沫球的振动就是鼓面的振动
B.我们听到的鼓声是由泡沫球振动产生的
C.我们听到的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D.泡沫球振动可以用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2.(2025·揭阳模拟)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C.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振动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再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3.(2025·广州模拟)2023年12月21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在舱外,航天员开展天和核心舱修复任务时,和地面及舱内工作人员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物体不能振动产生声音
B.太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厚厚的航天服阻止了声音进入耳朵
D.用无线电波通信可以让声音在太空中传播的速度更快
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B.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
C.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D.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5.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为340 m/s
B.空气中声速一定为340 m/s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能力达标
6.
小丽和同学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实验方法叫做________法。
7.
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铃声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将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3)实验中需要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得出这一结论呢?________。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
B.用实验直接证实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
D.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
8.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1)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 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
空气(35 ℃) 352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
蒸馏水(25 ℃) 1 497 铁(棒) 5 200
  (1)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得出的规律是:每升高1 ℃,声速每秒变化________m。按照你发现的规律,估计0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____m/s。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声速大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从小到大排列)。
(3)声速大小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提升
9.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 450 冰 3 230
水(15 ℃) 1 470 软橡胶
水(20 ℃) 1 480 (常温) 40至50
海水(25 ℃) 1 531 软木 5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 2 s后接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m。
(3)真空中的声速是________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