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精英凌云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题高一历史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在北方有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在南方有长江下游的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文化 D.良渚文化2.何楼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了9处灰坑、1座墓葬和房址,还出土了栗、黍、大豆、小麦、猪、狗和水牛等动植物遗存。据此可知,该时期 ()A.人类已过着定居生活 B.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C.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 D.牛耕在农业中得到应用3.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曾多次出土胎质细腻、黑光发亮、造型美观、薄如蛋壳的陶杯,但仅出土于较大型墓中,且出土数量少。据此可知,当时 ()A.陶器成为日常实用物品 B.民营手工业的技艺高超C.国家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D.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现象4.衢州孔庙是我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是孔氏宗子祭孔、推行祖宗崇拜与孝道的产物。下列中国古代制度中,与家庙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5.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 )A.分封制和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 D.三省六部制6.下列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情况的是 ( )①北京人②河姆渡遗址③大汶口遗址中晚期④尧舜禹时期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 ③④7.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仰韶遗址8.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9.下列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克己复礼为仁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10.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消亡 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11.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控粮价以稳定农业;军事上创立“武卒制”,选拔精锐士兵进行严格训练,并重赏有功将士。这些举措( )A.以保障农民生活为首要目标 B.使魏国成为春秋首霸C.服务于富国强兵的核心需求 D.彻底改变了井田制残余12.春秋时期,齐国的田氏原本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因避乱来到齐国。经过数代人的经营,田氏通过施恩百姓、收买人心等方式,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权,最终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B.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C.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分封制下诸侯权力不断扩大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A.战乱频繁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赋税沉重14.秦始皇通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如封禅泰山、祠湘山、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山祭大禹。这些举措意在 ()A.限制民间信仰B.培育民众政治认C.推行文化专制 D.完善宗法等级秩序15.商周以来,人口统计多以族、家、社为单位,有着浓郁的血缘宗族色彩。秦首创的“户籍相伍”策,以地缘要素的“户”为单位,使小农个体家庭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秦首创的户籍制度()A.保护平民百姓利益 B.打破贵族世袭统治C.完善基层民主自治 D.加强对民众的控制16.秦朝统一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迁徙50万中原百姓前往定居;同时推广中原的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并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颁行。这些举措 ()A.消除了岭南与中原的经济差距 B.标志着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C.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融 D.导致岭南地区传统文化完全消失17.《史记》载,刘邦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可推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六国旧势力的复辟活动 B.秦朝法律严苛失去民心C.统治集团的内讧与分裂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18.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1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全国性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20.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中记载:有事请(请示)殴(也),必以书,毋口(口头)请,毋羁请(托人代为请示)。这表明()A.秦朝有系统的行政文书制度 B.秦朝尊崇法家思想,以法治国C.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D.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21.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设盐官、铁官垄断经营这些高利润行业。这一政策 ()A.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B.解决了私营经济弊端C.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 D.推广了铁制农具应用22.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年幼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23.“这里是汉唐的故都,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材料中的“这里”指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杭州 D.北京24.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下列关于其治国举措的描述,错误的是()A.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B.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将煮盐、冶铁等行业收归官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确立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在中央设太学25.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里,为中国历史创造了多个第一”(如下表所示),他是()第一个以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 第一个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往;第一个实行盐铁官营和财经制度改革; ……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这些措施对西汉王朝的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诸子百家也纷纷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汉)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汉)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发展的表现。8分)28.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滑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二嬴政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8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8分)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D B A D C A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B D C B A C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B B A C26.(1)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分)(2)军事成就: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外交成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4分)(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8分)27.(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8分)(2)表现:扩大太学规模;地方设立专门传授儒家和经典的职位;汉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上向儒家倾斜;儒家经典传承广泛;儒家经典学术研究兴起。(8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8.(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8分)(2)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8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