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博雅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博雅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学期10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姓 名: 班 级: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分,共50分)
1、《礼记 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
2、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3、 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的相同出发点是( )
A. 调节社会矛盾 B. 维护小农经济
C.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4.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
A. 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 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
C. 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 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5.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
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6. 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 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 D.国王“统而不治”
7. 发刊词是报刊宗旨的重要体现。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一份红色报刊发刊词的词汇摘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警钟 号角 同胞 新的长城 团结 国家危亡 民族觉醒 新中华 奋斗 理想 民族独立 民权自由 民生幸福
A. 发动国民革命 B. 开展土地革命 C. 进行全民族抗战 D. 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8 . 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中国社会很久以来就处在大变动中间了。抗日战争时期是大变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大变动。……现在的变动比过去的变动深刻得多。”“深刻得多”是指( )
A. 建立了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B.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 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制度变革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
A.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 B.边区政府—苏维埃政权—行政区
C.苏维埃政权—行政区—边区政府 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
10. 1188年马格德堡市编纂的《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德意志第一部城市习惯法汇编,包括商人法、继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诉讼程序等内容。该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区传播,许多城市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律,这表明该地区( )
A. 城市自治运动不断发展 B. 王权和城市建立了同盟
C. 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D. 封君封臣关系走向瓦解
11. 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白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12. 1848年7月,普鲁士国民议会的资产阶级代表提出了关于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马克思评论说,他们要无偿废除或通过赎买废除的那些封建义务,如“领主权”“饲养税”“徭役”等,“在我们听到过法国革命破坏了封建制度、听到过拿破仑法典的两只文明的耳朵听来”是多么荒谬绝伦。马克思意在揭示( )
A. 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 德国经济落后的根源
C.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意义 D.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
13.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4. 有学者指出: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本人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这表明
A. 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 B. 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
C. 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 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15. 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6.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17. 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该规定
A. 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 B.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C.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D. 旨在应对日本侵华需要
18.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
A. 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 B. 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
C. 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 D. 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
19.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 台谏分置的弊端 D. 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2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
A. 中朝决断国事
B. 外朝负责执行
C. 君主集权加强
D. 宰相能力平庸
23、清末绅士们经过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最后推动,在社会变动的强大压力下,群趋于“新学”。新式高等、中等师范学院,士子们经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也有许多绅士分子。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体西用
24、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唐代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获得中上以上等级者,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获得中中者,保持本禄不变;中下以下等,每退一等,减禄一季。据此可知,唐代的考课制度( )
A.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C.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D.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
25、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
材料 清代在官学制度上照袭前朝,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国子监在设施、制度与管理上较为完备,府州县学在各地的分布更为广泛,布局亦更为合理。清代官学集尊孔、科举、礼仪、养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先是在原有知识框架内增设算学,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在南学开办新式学堂,由完全讲求中国传统之学的中央官学转而努力成为新式教育中的正式一员,但在新教育中已不具有其在传统教育中的尊崇地位。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
——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子监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10)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
——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12分)
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8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官僚阶层的产生和存在,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
1-5 ADABA
6-10 DCDAA
11-15 CDCDC
16-20 DBCAA
21-25 CCCDA
26、(1)变化:教学内容从儒家经典变为近代科学;地位从中央官学变为新式教育中的一员;科举制废除后,国子监仅保留礼仪职能,不再有教育职能。6
(2)民族危机严重;传统教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西学东渐;进步人士和政府的推得动10。
27、(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4分)
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但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8分)
(2)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2分)
原因: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6分)
28、论题:封建官僚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2分)
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出现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宗旨是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治奠定基础。秦朝军功爵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血缘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的察举制、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知识分子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使得国家统治日趋稳定。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维持着历代王朝统治机制的有效运行。(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