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人教版九年级(上)期中素养提升专项复习训练01-内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突破】人教版九年级(上)期中素养提升专项复习训练01-内能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物理
专题01 《内能》素养提升训练
1.(2024春 咸阳期中)关于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和原子
B.苹果不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C.分子和原子没有区别
D.原子是由分子组成的
2.(2024秋 永定区期中)如图所示的是小军同学为同学表演“铁树开花”魔术的装置:利用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的特性,装浓氨水和浸有酚酞溶液的棉团放在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该魔术利用了以下哪个物理知识(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3.(2024秋 松山区期中)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蛋糕店里闻到诱人的香味 B.冬天雪花纷飞
C.刮风时灰尘飞扬 D.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翻滚
4.(2024秋 莘县期中)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1.(2024秋 上杭县期中)机械能和内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关于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速度大的那个物体内能一定大
B.坠落的陨石在空中划过一道亮光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实现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2.(2024秋 绥德县校级期中)关于内能和机械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能和机械能各自包含动能和势能,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B.物体运动得越快,其动能越大,内能也越大
C.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它的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
D.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冰块不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3.(2024秋 增城区期中)甲物体分子动能总和为E甲1,分子势能总和为E甲2;乙物体的分子动能总和为E乙1,分子势能总和为E乙2。各能量大小如图,甲、乙两物体相比,则(  )
A.两物体分子数相同 B.两物体所处物态相同
C.甲物体的内能较大 D.乙物体的温度较高
4.(2024秋 安宁区校级期中)关于分子热运动及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D.0℃的冰块内没有内能
1.(2024秋 临清市期中)二氧化碳(CO2)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CO2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入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CO2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减小,温度升高
C.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2.(2024秋 定州市期中)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一定不会发生热传递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C.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一定越大
D.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3.(2024秋 常州期中)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盛水,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在升温的过程中(  )
A.吸热,内能增加 B.吸热,内能减少
C.放热,内能增加 D.放热,内能减少
4.(2024秋 天津校级期中)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如图所示,试管口软木塞冲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增大
B.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
C.能量的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1.(2024秋 玉溪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的天气状况和地表环境信息,推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2.(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水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有助于调节体温,原因之一是水具有较大的(  )
A.热值 B.密度 C.温度 D.比热容
3.(2024秋 工业园区校级期中)初春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正确的做法是(  )
A.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 B.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
C.早晨和傍晚都要多灌水 D.早晨和傍晚都不要灌水
4.(2024秋 陈仓区期中)如图甲,利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加热等质量的a、b两种液体,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分析可知(  )
A.相同时间内a中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比b中的多
B.a和b的吸热能力都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
C.升高相同温度a所用时间比b少,a的吸热能力比b弱
D.相同时间内a升高的温度比b多,a的吸热能力比b强
1.(2024秋 蒲城县期中)将一个温度为20℃、质量为500g的物块放入温度为100℃、质量为1000g的水中[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物块和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热损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6min,物块吸收的热量是8.4×105J
B.1~4min内,热量有时从水传递给物块,有时从物块传递给水
C.前6min,物块吸收的热量小于水放出的热量
D.物块的比热容与水的比热容之比为2:3
2.(2024秋 景县校级期中)将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两个完全一样的试管中,然后将这两个试管同时放入温度较高的热水中,如图所示。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以后,试管中的水和煤油从热水中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1、Q2,温度升高分别为Δt1、Δt2,则(已知c水大于c煤油)(  )
A.Q1=Q2,Δt1>Δt2 B.Q1>Q2,Δt1=Δt2
C.Q1=Q2,Δt1=Δt2 D.Q1>Q2,Δt1<Δt2
3.(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初三的小明同学体育锻炼完回到教室,用两个相同的杯子从饮水机分别接了部分热水和部分冷水,准备用两杯水混合来得到温度适宜的饮用水。已知热水的初温为93℃,他先将冷水杯内一半的冷水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水的温度降低到63℃;他再将冷水杯内剩余冷水的一半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的水温降低到57℃;小明最后将冷水杯内剩余的冷水全部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则混合前,两杯子内最初的热水和冷水的质量之比和最终混合后水的温度为(  )(整个过程水没有溢出杯子,不计水的质量变化、状态变化和热量损失)
A.1:4 21℃ B.4:1 21℃ C.2:1 53℃ D.1:2 53℃
4.(2024秋 常州校级期中)对质量均为200g,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它们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若单位时间内,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甲在0~8min的状态下,比热容为c甲=1.9×103J/(k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的沸点一定是60℃
B.0~6min,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C.0~6min,甲吸收的热量比乙更快
D.8~10min,乙吸收的热量为7.6×103J
1.【科学思维】(2025 费县一模)糖炒栗子始于北宋时期,是人们钟爱的一道传统美食,在秋冬季节街头巷尾常能看到大锅翻炒栗子的场景,如图所示。为了让栗子快速、均匀受热,常将沙石与栗子混合在一起翻炒,这主要是利用了沙石(  )
A.热值大 B.密度大
C.比热容小 D.含有的热量多
2.【物理观念】(2024 徐州)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阿秒激光的研究。1阿秒等于10-18秒,阿秒激光可以帮助科学家观测原子中做超快速运动的(  )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3.【科学探究】(2025秋 江南区月考)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无关系?小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猜想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为了验证猜想,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质量相同的一小滴红墨水,观察两杯水的颜色变化的快慢。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得到的结果是 (选填“猜想1”或“猜想2”)正确,水杯中颜色的变化是红墨水在水中 的结果。
(3)实验过程中, (选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原因是 。在完成上述探究后,小科进一步提出猜想:分子运动的快慢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4)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小科将上述实验改成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具体方法:①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在其中倒入质量相同、
相同的水和酒精,各滴入质量相同的一滴红墨水。② 。
4.【跨学科实践】(2024秋 虎丘区校级月考)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小明用相同的器材(如图1所示)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煤油,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
(1)要完成该实验,除图中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实验中,他观察到的现象如图2所示,分析比较(a)与(b)中加热时间、温度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 的吸热能力强,它们吸收的热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为了进一步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升高的温度的关系,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加热时间t变化图像(如图3),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用m表示水和食用油的质量,c1、c2分别表示食用油和水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水:k食用油等于 。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过程的掌握和分析,同时考查了数学函数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物理与数学学科的密切联系。
5.【课内实验拓展】(2025春 昆明期末)如图康康小组想要通过实验来认识分子的热运动与分子间的作用力:
(1)小语将两滴蓝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小语观察到 中的墨水扩散的更快,这说明 。
(2)康康将一段粗熔丝用刀斜着切成两段。使两端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两端粗熔丝不会被拉开。这说明: 。
(3)小璇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你会观察到水很难压缩,此现象可以说明 。
【创新思维】(2023 洪山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分子间距较大,分子之间作用力几乎为零
B.乙图中分子无固定排列,组成的物质具有流动性
C.丙图中分子间距最近不易被压缩容易被拉伸
D.若某物体的分子排列情况经过某一个过程由甲图变为丙图,则该物体内能增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2024春 咸阳期中)关于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和原子
B.苹果不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C.分子和原子没有区别
D.原子是由分子组成的
【答案】A
【解析】分子非常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物质由大量分子或者原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解答】A、分子和原子非常小,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分子和原子,故A正确;
B、苹果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故B错误;
CD、分子由原子组成,分子和原子有区别,故CD错误。
故选:A。
2.(2024秋 永定区期中)如图所示的是小军同学为同学表演“铁树开花”魔术的装置:利用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的特性,装浓氨水和浸有酚酞溶液的棉团放在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该魔术利用了以下哪个物理知识(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气体性质和题目信息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变为红色,说明显示碱性,证明浓氨水有氨气运动到脱脂棉中,氨气与脱脂棉中水结合生成氨水,显碱性,证明有氨气分子运动到脱脂棉中,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故选:B。
3.(2024秋 松山区期中)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蛋糕店里闻到诱人的香味 B.冬天雪花纷飞
C.刮风时灰尘飞扬 D.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翻滚
【答案】A
【解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解答】A、蛋糕店里闻到诱人的香味,说明香味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
B、冬天雪花纷飞,雪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B不符合题意;
C、刮风时灰尘飞扬,灰尘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翻滚属于剧烈的汽化现象,不是分子的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秋 莘县期中)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答案】B
【解析】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由及其微小的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A、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
B、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虽然斥力同时存在,但表现为引力,不是大气压的作用,故B错误;
C、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虽然引力同时存在,但表现为斥力,故C正确;
D、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水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补了对方的空隙,因而体积变小,故D正确。
故选:B。
1.(2024秋 上杭县期中)机械能和内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关于机械能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速度大的那个物体内能一定大
B.坠落的陨石在空中划过一道亮光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实现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答案】C
【分析】(1)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2)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但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答】解:A、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速度大的那个物体动能一定大,但内能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没有关系,故A错误;
B、坠落的陨石在空中划过一道亮光时与大气层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故C正确;
D、做功可以实现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但热传递只是能量的转移,不是能量的转化,故D错误。
故选:C。
2.(2024秋 绥德县校级期中)关于内能和机械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能和机械能各自包含动能和势能,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B.物体运动得越快,其动能越大,内能也越大
C.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它的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
D.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冰块不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答案】C
【解析】(1)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任何物体的内能都不为零。运动物体必定具有动能,机械能是相对的,可以为零;机械能变化时,内能可能不变。
【解答】A、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两者本质上不同,故A错误;
B、物体运动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与内能无关,故B错误;
C、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而机械能是相对的,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可以为零,故C正确;
D、物体静止且没有被举高,不发生弹性形变时不具备机械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3.(2024秋 增城区期中)甲物体分子动能总和为E甲1,分子势能总和为E甲2;乙物体的分子动能总和为E乙1,分子势能总和为E乙2。各能量大小如图,甲、乙两物体相比,则(  )
A.两物体分子数相同 B.两物体所处物态相同
C.甲物体的内能较大 D.乙物体的温度较高
【答案】C
【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和质量、温度、状态有关,质量影响分子的个数,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速度,
状态影响分子相对的距离,分子个数越多,速度越大、相对距离越大,内能越大。
【解答】根据物体内能的定义,由图可知甲物体的内能大于乙物体的内能,但因甲和乙是两个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质量、状态和温度无法比较,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
故选:C。
4.(2024秋 安宁区校级期中)关于分子热运动及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0℃的冰块内没有内能
【答案】C
【解析】(1)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4)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解答】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气体、液体、和固体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故A错误;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浸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故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C正确;
D.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0℃的冰块也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1.(2024秋 临清市期中)二氧化碳(CO2)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CO2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入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CO2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C.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答案】BD
【解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解答】AB.高压泵压缩CO2,对CO2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错误、B正确;
CD.高压CO2气体喷出时,气体对外做功,使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2.(2024秋 定州市期中)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一定不会发生热传递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C.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一定越大
D.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答案】B
【解析】(1)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2)物体吸收了热量,物体的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内能大小和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有关;
(4)热量是过程量。
【解答】A、两个物体内能相同,温度不一定相同,可能会发生热传递,故A错误;
B、物体吸收了热量,物体的温度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故B正确;
C,内能大小和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有关,只知道温度高低不能判断内能的大小,故C错误;
D、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3.(2024秋 常州期中)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盛水,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在升温的过程中(  )
A.吸热,内能增加 B.吸热,内能减少
C.放热,内能增加 D.放热,内能减少
【答案】A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热传递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解答】点灯后,水吸收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故选:A。
4.(2024秋 天津校级期中)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如图所示,试管口软木塞冲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增大
B.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
C.能量的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要知道:
当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
当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小;
在内燃机的做功冲程中能量转化关系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解答】A、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软木塞冲出的过程中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的过程,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能量的转化与热机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024秋 玉溪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的天气状况和地表环境信息,推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答案】D
【解析】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有部分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产生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大气吸收热量,产生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解答】晴天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所以晴天的昼夜温差大。阴雨天云量多云层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光照弱,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的热量少,气温高,所以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小。下垫面的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海洋温度变化小,陆地温差变化大,所以下垫面为海洋的阴雨天气昼夜温差最小,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水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有助于调节体温,原因之一是水具有较大的(  )
A.热值 B.密度 C.温度 D.比热容
【答案】D
【解析】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解答】人体内水的比例很大,有助于调节自身的温度,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从而有助于调节人体自身的温度。
故选:D。
3.(2024秋 工业园区校级期中)初春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正确的做法是(  )
A.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 B.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
C.早晨和傍晚都要多灌水 D.早晨和傍晚都不要灌水
【答案】A
【解析】水的比热最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的比热大,水的温度变化小,防止秧苗冻伤。泥土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比较快,有利于秧苗生长。
【解答】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傍晚多灌水,当夜晚温度降低时,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水放出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比较少,不至于使秧苗受冻。在早晨把稻田内的水排出,稻田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泥土的比热容小,泥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快,有利于秧苗的生长。
故选:A。
4.(2024秋 陈仓区期中)如图甲,利用相同规格的加热器加热等质量的a、b两种液体,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分析可知(  )
A.相同时间内a中加热器产生的热量比b中的多
B.a和b的吸热能力都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
C.升高相同温度a所用时间比b少,a的吸热能力比b强
D.相同时间内a升高的温度比b多,a的吸热能力比b弱
【答案】D
【解析】(1)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3)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高越快,则比热容越小。
【解答】A、加热器a、b规格相同,经过相同的时间,产生的热量相同,故A错误;
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吸热能力不受外界条件影响,故B错误;
C.升高相同温度a所用时间比b少,则吸收热量比b少,所以a的吸热能力比b弱,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乙图可知,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a升高的温度比b多,则a的吸热能力比b弱,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024秋 蒲城县期中)将一个温度为20℃、质量为500g的物块放入温度为100℃、质量为1000g的水中[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物块和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热损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6min,物块吸收的热量是8.4×105J
B.1~4min内,热量有时从水传递给物块,有时从物块传递给水
C.前6min,物块吸收的热量小于水放出的热量
D.物块的比热容与水的比热容之比为2:3
2.(2024秋 景县校级期中)将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两个完全一样的试管中,然后将这两个试管同时放入温度较高的热水中,如图所示。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以后,试管中的水和煤油从热水中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1、Q2,温度升高分别为Δt1、Δt2,则(已知c水大于c煤油)(  )
A.Q1=Q2,Δt1>Δt2 B.Q1>Q2,Δt1=Δt2
C.Q1=Q2,Δt1=Δt2 D.Q1>Q2,Δt1<Δt2
【答案】A
【解析】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以后,试管中的煤油和水的末温相同,由此可知二者升高温度的关系,已知质量和比热容的关系,根据Q=cmΔt可知吸收的热量关系。
【解答】已知煤油和水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分别倒入两个完全一样的试管中,且c水>c煤油,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以后,试管中的煤油和水的末温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即Δt1=Δt2;
由Q吸=cmΔt可得,水从热水中吸收的热量更多,即Q1>Q2,故C正确。
故选:A。
3.(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初三的小明同学体育锻炼完回到教室,用两个相同的杯子从饮水机分别接了部分热水和部分冷水,准备用两杯水混合来得到温度适宜的饮用水。已知热水的初温为93℃,他先将冷水杯内一半的冷水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水的温度降低到63℃;他再将冷水杯内剩余冷水的一半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的水温降低到57℃;小明最后将冷水杯内剩余的冷水全部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则混合前,两杯子内最初的热水和冷水的质量之比和最终混合后水的温度为(  )(整个过程水没有溢出杯子,不计水的质量变化、状态变化和热量损失)
A.1:4 21℃ B.4:1 21℃ C.2:1 53℃ D.1:2 53℃
【答案】D
【解析】设热水的质量为m1,冷水的质量为m2,冷水的初始温度为t0,将冷水杯内一半的冷水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水的温度降低到63℃,根据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Q吸=c冷水m冷水Δt冷水,Q放=c热水m热水Δt热水,列出等式;
再将冷水杯内的剩余冷水的一半倒入热水杯中,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水的温度降低到57℃,根据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Q吸′=c冷水m冷水′Δt冷水′,Q放′=c热水m热水′Δt热水′,列出等式;联立等式解出m1:m2之比和t0的值;
设当最后将冷水杯内剩余的冷水全部倒入热水杯内后的最终温度是t℃,根据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Q吸″=c冷水m冷水″Δt冷水″,Q放″=c热水m热水″Δt热水″,可解得最终温度。
【解答】设热水的质量为m1,冷水的质量为m2,冷水的初始温度为t0℃,将冷水杯内一半的冷水倒入热水杯内,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水的温度降低到63℃,
根据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可得:c水××(63℃-t0℃)=c水×m1×(93℃-63℃).....①;
再将冷水杯内的剩余冷水的一半倒入热水杯中,摇匀且稳定后,热水杯内水的温度降低到57℃,根据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可得:c水××(57℃-t0℃)=c水×(m1+)×(63℃-57℃)......②,
联立①②解得:t0=33℃,m1:m2=1:2;
设当最后将冷水杯内剩余的冷水全部倒入热水杯内后的最终温度是t℃,根据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即Q吸″=Q放″,可得:c水××(t℃-t0℃)=c水×(m1+)×(57℃-t℃)......③,把t0=33℃,m1:m2=1:2代入③式解得t=53℃
故选:D。
4.(2024秋 常州校级期中)对质量均为200g,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它们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若单位时间内,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甲在0~8min的状态下,比热容为c甲=1.9×103J/(k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的沸点一定是60℃
B.0~6min,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C.0~6min,甲吸收的热量比乙更快
D.8~10min,乙吸收的热量为7.6×103J
【答案】D
【解析】(1)温度保持不变,可能处在熔化过程中,也可能处于沸腾过程中,据此进行分析;
(2)根据公式Q=cmΔt,结合图像分析甲、乙二者比热容的大小;
(3)用同样的加热器进行加热,在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即吸热快慢相同;
(4)在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先利用Q=cmΔt求2~4min内甲吸收的热量,可得8~10min,乙吸收的热量。
【解答】A、甲和乙的末温保持不变,可能处在熔化过程中,也可能处于沸腾过程中,此时的温度不一定是沸点,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0~6min内,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甲的温度变化快,且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故B错误;
C、实验中用同样的加热器进行加热,在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则在0~6min内两物质吸热快慢相同,故C错误;
D、2~4min,甲吸收的热量Q=c甲mΔt=1.9×103J/(kg ℃)×0.2kg×(40℃-20℃)=7.6×103J,甲、乙的质量相等,在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8~10min,乙吸收的热量等于2~4min甲吸收的热量,所以8~10min乙吸收的热量是7.6×103J,故D正确。
故选:D。
1.【科学思维】(2025 费县一模)糖炒栗子始于北宋时期,是人们钟爱的一道传统美食,在秋冬季节街头巷尾常能看到大锅翻炒栗子的场景,如图所示。为了让栗子快速、均匀受热,常将沙石与栗子混合在一起翻炒,这主要是利用了沙石(  )
A.热值大 B.密度大
C.比热容小 D.含有的热量多
【答案】C
【解析】根据沙子的比热容较小分析。
【解答】由于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在质量和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由可知,沙石升高的温度较高,高温可以使栗子快速变热、变熟,所以主要利用了沙石的比热容小,故C正确。
故选:C。
2.【物理观念】(2024 徐州)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阿秒激光的研究。1阿秒等于10-18秒,阿秒激光可以帮助科学家观测原子中做超快速运动的(  )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答案】D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
【解答】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阿秒激光可以帮助科学家观测原子中做超快速运动的电子。
故选:D。
3.【科学探究】(2025秋 江南区月考)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无关系?小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猜想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为了验证猜想,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质量相同的一小滴红墨水,观察两杯水的颜色变化的快慢。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得到的结果是 (选填“猜想1”或“猜想2”)正确,水杯中颜色的变化是红墨水在水中 的结果。
(3)实验过程中, (选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原因是 。在完成上述探究后,小科进一步提出猜想:分子运动的快慢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4)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小科将上述实验改成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的实验。具体方法:①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在其中倒入质量相同、
相同的水和酒精,各滴入质量相同的一滴红墨水。② 。
【答案】(1)控制变量法; (2)猜想2;扩散;(3)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无法说明水颜色的变化是由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4)温度;观察两杯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
【解析】(1)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水杯中颜色变化是红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间隙,属于扩散现象;
(3)观察分子自然扩散的快慢,若用玻璃棒搅动,水的颜色变化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非分子自身的无规则运动;
(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需控制温度相同,观察两杯中颜色变化的快慢,以此比较不同物质中分子运动的快慢。
【解答】(1)要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需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仅改变温度这一变量,这种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实验中热水杯颜色变化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因此猜想2正确;水杯中颜色变化是红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间隙,属于扩散现象;
(3)实验目的是观察分子自然扩散的快慢,若用玻璃棒搅动,水的颜色变化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非分子自身的无规则运动,会干扰实验结论,所以不能用玻璃棒搅动,原因是避免外力影响,确保颜色变化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导致的;
(4)①要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种类的关系,需控制温度相同(保证单一变量),因此在两烧杯中倒入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水和酒精;②实验需观察现象,即观察两杯中颜色变化的快慢,以此比较不同物质中分子运动的快慢。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 (2)猜想2;扩散; (3)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无法说明水颜色的变化是由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4)温度;观察两杯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
4.【跨学科实践】(2024秋 虎丘区校级月考)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小明用相同的器材(如图1所示)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水和煤油,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
(1)要完成该实验,除图中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实验中,他观察到的现象如图2所示,分析比较(a)与(b)中加热时间、温度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 的吸热能力强,它们吸收的热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为了进一步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升高的温度的关系,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随加热时间t变化图像(如图3),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用m表示水和食用油的质量,c1、c2分别表示食用油和水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水:k食用油等于 。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过程的掌握和分析,同时考查了数学函数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物理与数学学科的密切联系。
5.【课内实验拓展】(2025春 昆明期末)如图康康小组想要通过实验来认识分子的热运动与分子间的作用力:
(1)小语将两滴蓝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小语观察到 中的墨水扩散的更快,这说明 。
(2)康康将一段粗熔丝用刀斜着切成两段。使两端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两端粗熔丝不会被拉开。这说明: 。
(3)小璇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你会观察到水很难压缩,此现象可以说明 。
【解析】(1)把蓝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蓝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这说明分子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挂一个较轻的物体,观察到两段熔丝并没有分开,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3)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开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会感觉到里面的水很难压缩,说明了分子间有斥力。
故答案为:(1)热水;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创新思维】(2023 洪山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分子间距较大,分子之间作用力几乎为零
B.乙图中分子无固定排列,组成的物质具有流动性
C.丙图中分子间距最近不易被压缩容易被拉伸
D.若某物体的分子排列情况经过某一个过程由甲图变为丙图,则该物体内能增大
【解析】A、甲图是液体分子的模型,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但不为0,宏观特征是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故A错误;
B、乙图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运动剧烈;组成的物质具有流动性。故B正确;
C、丙图固体分子的模型,分子间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拉伸。故C错误;
D、物质由甲状态变为丙状态即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需要放热,内能减小。故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