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5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风趣与幽默”为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文章。它们的语言极具趣味,充满智慧。除了能使人发笑之外,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在三年级“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基础上的发展,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既是对本单元阅读教学思路的提炼和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的帮助和指导。教学时,不仅要落实“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还要对作者的言语思维方式进行“解密”,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智慧和魅力,为学生的阅读迁移打下基础。
课文通过记叙“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但因在课堂上发笑而受到惩罚的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四年的积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到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但是要想体会出语言文字表达的智慧和魅力,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
设计理念:
关于第三学段的略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因此,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以“学习提示”为抓手,设计大问题背景和具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将精读课文中用到的方法迁移到本课的略读课文中,促进学生思考运用。
教学目标:
1. 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 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自嘲式幽默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作者自嘲式幽默的妙处。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板块一 情境导入,题目设疑
1. 揭题,板书课题,聚焦“发现”。费奥多罗夫的“发现”是什么?
2. 播放人类发育进化的视频,了解“胚胎发育”。
板块二 小组合作,梳理情节
(一)了解“发现”,体会自豪
1. 出示费奥多罗夫对“自己的发现”的看法, 生畅谈感受。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指名朗读。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交流有趣的地方:笑声居然与“祸患”有关,夸张的手法,大词小用。
(二)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1. 费奥多罗夫是怎么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这个发现又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祸患?默读课文3—19自然段,思考:“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2. 学生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说一说“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3. 师生合作,将这一过程概括成小标题。(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得出结论)
板块三 品读语言,感受趣味
(一)默读课文,发现“有趣”
1. 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在书旁批注感受。
2. 生自学,师巡视。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交流,体会“有趣”
1.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 学习 “梦中飞行”部分 (第3自然段)
① 交流有趣的地方:飞行的描述特别生动。一生朗读,其他人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做动作。
② 作者发现了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竟然源于梦中飞行,你们做过这样的梦吗?(生交流)不论是作者梦中的想象,还是你们的想象,都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③ 师小结:奇妙的想象让人觉得风趣。
(2) 学习 “请教老师”部分(第5—11自然段)
① 对话有趣,师生分角色读。你们觉得哪里有趣?
② 师小结:“我”和老师一问一答,体现“我”好奇心强,急切的心理。连续的追问让人觉得风趣。
③ 生生分角色读,读出惊讶的感觉。
(3) 学习 “痴迷研究”部分(第12自然段)
① 想象孩子抓着一条鱼拼命观察的样子,很好玩。关注“以至于”“恨不得”“翻来覆去”。
② 你们猜,那时的他还会想些什么呢?夸张的表达,又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③ 师小结:夸张的举动让人觉得有趣。
(4)学习 “得出结论”部分(第13自然段)
① 交流有趣的地方:“我”绞尽脑汁”思考“为什么是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得出的结论特别天真,充满童趣,而且“我”还沾沾自喜,觉得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理解:绞尽脑汁。
② 师小结:充满童趣的思考让人觉得风趣。
(5)学习“轰出教室”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① 交流有趣的部分:在“我”被教室轰出教室的时候,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会儿想到同学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发现”会哄堂大笑,一会儿想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② 追问:“还不笑塌房顶”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自豪)
③ 进一步追问:“我是怎样自我安慰的?”
④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举例说明。(伽利略、哥白尼)
⑤ “我”用这些例子来安慰自己,是什么用意呢?(“我”用很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也会受到驱逐、迫害来安慰自己,意思是“我”因为自己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不算什么。“我”把自己与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放在一起,是一种夸张、自嘲的表达,也是风趣幽默的体现。)
⑥ 师小结:自嘲的调侃让人觉得风趣。
(三)指导朗读,表达“有趣”
1. 生比赛朗读课文中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
2. 读出“我”的语气和心情,师生互评。
(四)畅谈感受,走近作者
1. 咱们读了这么多有趣的地方,那这篇文章的作者——费奥多罗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你觉得他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师补充作者资料)
板块四 话题交流,启发质疑
1. 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什么发现?试着说一说,能用上幽默的语言就更好了。
2. 生畅谈“发现”。
3. 师总结全文:“童年的发现”,让我们了解了“我”童年时的一件趣事。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课文都显示出一份童真、童趣。
板书设计
23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请教老师 童真
痴迷研究 童趣
得出结论
课堂受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