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活学词语,精准释词”为核心,立足“词语学习情境化、方法化”理念,通过“语境感知—方法提炼—实践运用”的递进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与生活中积累词语,掌握科学解释方法。避免机械记忆,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词语内涵,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教材及生活中的鲜活词语(如成语、熟语、行业术语),掌握“语境分析法”“语素拆解法”“同义对比法”等词语解释方法,能精准理解并运用词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培养逻辑思维;对比古今词义变化、同义词差异,提升辩证分析与归纳能力,形成对“词语动态发展”的认知。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词语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如生动性、形象性),赏析“炼字”的审美价值,尝试在写作中精准选词、灵活用词,提升语言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词语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如成语中的历史故事、熟语中的民俗风情),认识词语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语境分析法”“语素拆解法”等词语解释方法;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与生活实践中积累鲜活词语,建立个人词语库。
难点:帮助学生区分词语的“本义与语境义”“褒贬义与中性义”,避免望文生义;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根据语境灵活运用词语,提升表达的精准度。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词语运用场景)、案例分析法(结合文本与生活实例)、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法(呈现词语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词语运用情境图、教材文本片段、词语解释方法微课;印发“词语积累手册”“词语解释任务单”;准备词语游戏道具(如成语接龙卡片)。
五、教学过程(共3课时,以“积累—方法—运用”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激活体验,走近词语世界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两组“词语误用”案例——①某同学作文中写“他在台上夸夸其谈,赢得阵阵掌声”(“夸夸其谈”为贬义词,此处误用);②新闻报道中“经过努力,他终于登峰造极,获得比赛冠军”(“登峰造极”多形容技艺或成就达到最高境界,此处搭配不当)。
互动讨论:
“同学们,这些词语误用的案例,告诉我们什么?词语不仅要积累,更要理解其含义、情感色彩与使用语境。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让词语成为我们表达的‘得力助手’。”
单元概览:简要介绍单元目标——通过学习词语积累方法、掌握科学释词技巧、开展词语运用实践,提升词语理解与运用能力,为后续语文学习与生活表达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积累词语,建立词语库
1.文本溯源,积累教材词语
分组任务:以单元课文(如《赤壁赋》《登高》《故都的秋》)为依托,各小组分工梳理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如成语、易错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填写“词语积累表”:
词语 出处(课文片段) 初步理解(本义/语境义) 情感色彩/语体风格
举酒属客 《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语境义) 书面语,典雅
百无聊赖 《故都的秋》“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隐含百无聊赖的心境) 精神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中性词,口语化
潦倒新停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穷困失意,最近又停下酒杯(因多病) 贬义词,书面语
各组展示分享,教师补充讲解词语的本义与语境义差异(如“属”本义为“连接、归属”,在“举酒属客”中为“劝酒”的语境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2.生活拓展,积累鲜活词语
词语来源梳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能积累词语”,师生共同总结:①影视作品(如纪录片中的书面语、影视剧的口语化表达);②社交媒体(如新闻报道中的时政词语、网友分享的生动熟语);③日常交流(如长辈口中的民俗熟语、老师讲课中的专业术语)。
实践任务:学生填写“生活词语积累卡”,记录1-2个近期在生活中遇到的鲜活词语(如“碳中和”“内卷”“破防”),标注词语的含义、使用场景与情感色彩,下节课分享。
3.建立个人词语库,养成积累习惯
指导学生制作“个人词语库”:按“成语”“熟语”“时政词语”“专业术语”分类整理积累的词语,每类词语标注“含义、出处、例句”,并定期补充更新。教师展示优秀词语库案例,激发学生积累兴趣。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探究方法,精准释词
1.聚焦文本,学习词语解释方法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以《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例,提问:“‘清’‘静’‘悲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如何通过语境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后文“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静对着的牵牛花”等场景,“清”指天色清澈、空气清新,“静”指环境安静、氛围宁静,“悲凉”指秋景引发的淡淡哀愁——通过上下文语境,能精准理解词语的具体内涵,避免孤立释词。
方法二:语素拆解法
以“不刊之论”为例,指导学生拆解语素:“刊”本义为“削除(竹简上的错误)”,“不刊”即“不能削除”,“论”指“言论、观点”,组合起来就是“不能修改的言论,形容言论正确、不可更改”。通过拆解语素,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含义,避免望文生义(如将“不刊之论”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
方法三:同义对比法
对比“轻视”“蔑视”“藐视”三个同义词,分析其差异:①程度不同(“轻视”程度最轻,指看不起、不重视;“蔑视”程度较重,指轻视并鄙视;“藐视”程度最重,指轻视并小看);②情感色彩不同(均为贬义词,但“藐视”的贬义色彩更强烈)。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精准区分同义词,避免混用。
2.分析词语表达效果,体会审美价值
以《赤壁赋》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例,赏析炼字效果:“‘穿’‘拍’‘卷’三个动词有何妙处?”
明确:“穿”字写出乱石高耸、刺破天空的气势,“拍”字写出惊涛撞击岸堤的力度,“卷”字写出浪花翻滚的动态——三个动词精准传神,让赤壁景色充满画面感与冲击力,体现了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
小组讨论:从单元课文中选取1-2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登高》中“落木萧萧下”的“萧萧”,模拟落叶声,营造悲凉氛围),完成“词语赏析任务单”,各组展示分享。
3.小组合作,运用方法解释词语
发放“词语解释任务单”,各组选取任务单中的词语(如“间不容发”“危言危行”“汗牛充栋”),运用所学方法(语境分析法、语素拆解法等)解释词语,并造句说明使用场景。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释词偏差(如“危言危行”中“危”为“正直”,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避免误解为“危险的言行”)。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辩证分析,灵活运用
1.对比古今词义,理解词语动态发展
课件展示古今异义词语案例:①“走”(古义:跑,如“兔走触株”;今义:行走);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今义:男子的配偶);③“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如“阡陌交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学生分组讨论:“古今词义为何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理解古文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古今词义变化受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因素影响,理解古文时需结合时代背景,避免用今义曲解古义;同时,要认识到词语是动态发展的,积累词语需关注其含义的演变。
2.区分词语色彩,精准运用词语
情感色彩区分:以“成果”“结果”“后果”为例,分析差异——“成果”为褒义词,指好的结果(如“科研成果”);“结果”为中性词,指事情的最终状态(如“比赛结果”);“后果”为贬义词,指坏的结果(如“不良后果”)。通过例句对比,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情感色彩运用。
语体风格区分:对比“父亲”与“爸爸”(“父亲”为书面语,用于正式场合;“爸爸”为口语,用于日常交流)、“诞辰”与“生日”(“诞辰”为书面语,用于尊敬的人;“生日”为通用口语),引导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提升表达的得体性。
3.实践运用,提升词语运用能力
词语运用练习:开展“选词填空”“病句修改”练习(如“他()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选项:A.绘声绘色B.天花乱坠,应选A,因“天花乱坠”为贬义词,形容说话浮夸);开展“成语接龙”“词语联想”游戏,激发学生运用词语的兴趣。
写作片段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至少3个近期积累的词语(如“百折不挠”“栩栩如生”“豁然开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或人物刻画片段,重点体现词语运用的精准性与生动性。教师选取典型片段点评,肯定优点(如选词贴切、表达生动),指出不足(如词语搭配不当、情感色彩误用)。
六、板书设计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
来源:教材文本(成语、易错词)、生活实践(熟语、时政词)
方法:分类整理(成语/熟语/术语)、建立个人词语库、定期更新
词语解释方法:
1.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
2.语素拆解法:拆解语素,组合含义(如“不刊之论”)
3.同义对比法:对比差异,精准区分(如“轻视/蔑视/藐视”)
词语运用要点:
1.区分本义与语境义,避免望文生义
2.把握情感色彩(褒/贬/中性),贴合语境
3.注意语体风格(书面/口语),表达得体
文化内涵:
成语→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
熟语→民俗风情(如“瑞雪兆丰年”)
核心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方法→精准运用→传承文化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完善个人词语库,新增10个词语(包含成语、熟语、时政词语),每个词语标注“含义、出处、例句、情感色彩”,字数不少于500字。
拓展练习:从单元课文中选取3个古今异义词语,分析其古义、今义及变化原因,撰写150字左右的“古今词义对比分析”;从生活中选取2个易误用词语,分析误用原因并给出正确用法,撰写100字左右的“词语误用辨析”。
实践创作: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如《一次难忘的实践活动》),要求运用至少5个近期积累的词语,注重词语的精准性与生动性,体现词语的表达效果。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个人词语库”检测积累情况,以“拓展练习”评价词语解释方法的掌握程度,借“实践创作”考察词语运用能力;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词语游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方法运用熟练度。
教学反思:情境导入与方法探究有效提升学生兴趣,但对“词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后续可补充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熟语中的民俗知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词语的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传承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