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探家乡文化,铸文化认同”为核心,立足“语文生活化”理念,通过“调研感知—文本赏析—实践创作”的递进教学,引导学生挖掘家乡文化(习俗、技艺、人物等),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避免单向讲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家乡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捕捉家乡文化中的典型场景与细节,掌握“记叙+抒情+议论”的文化散文写作手法,积累“乡土气息”的鲜活语言,提升文本解读与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调研家乡文化现状(如传统技艺传承、习俗变迁),培养辩证思维;对比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提升分析与归纳能力,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家乡文化中的美(如建筑美、技艺美、人情美),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审美特质,尝试用文字、影像等形式展现家乡文化之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家乡文化与地域精神的关联,认识家乡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树立“保护与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家乡文化调研(确定主题、设计问卷、采访记录);赏析单元文化散文,掌握“以小见大”展现文化的写作技巧。
难点:引导学生挖掘家乡文化的深层内涵(如习俗背后的价值观、技艺承载的精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字,避免内容流于表面。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营造家乡文化氛围)、调研实践法(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法(深化交流分享)、多媒体辅助法(呈现文化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各地家乡文化图片(如老建筑、传统技艺)、单元范文片段、调研方法微课;印发“家乡文化调研手册”“文本赏析任务单”;准备家乡文化相关纪录片片段(如《记住乡愁》)。
五、教学过程(共3课时,以“调研—赏析—创作”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唤醒记忆,走近家乡文化
素材呈现:课件播放“家乡文化混剪视频”——老街上的糖画艺人、庙会里的舞龙舞狮、外婆手织的毛衣、村口的老槐树,配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关于家乡的符号,它藏在味蕾里、记忆里,更藏在文化的血脉里”。
互动提问:
“同学们,提到家乡,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妈妈做的家常菜,还是村口的老戏台?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背后都藏着家乡独特的文化。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家乡文化生活’,挖掘这些符号背后的故事与价值。”
单元概览:简要介绍单元目标——通过调研家乡文化、赏析文化散文、创作家乡主题作品,学会发现家乡之美、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为后续学习明确方向。
(二)初读感知:调研方法指导,开启文化探索
1.明确调研主题,确定方向
小组讨论:“家乡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展调研?”
师生共同梳理调研方向:①传统习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②传统技艺(手工编织、特色美食制作);③文化地标(老建筑、古树、纪念馆);④家乡人物(非遗传承人、乡村教师、老匠人)。
学生分组,确定本组调研主题(如“家乡的端午习俗”“老街糖画技艺调研”),填写“调研主题申报表”,明确调研对象、目的与初步计划。
2.学习调研方法,掌握技巧
问卷设计:教师结合示例(如“关于家乡端午习俗的调查问卷”),指导设计原则——问题要具体、简洁,涵盖“认知、行为、态度”三方面(如“你家端午会包粽子吗?”“你认为端午习俗有必要传承吗?”)。
采访技巧:播放“采访微课”,强调关键点——提前准备采访提纲(问候语、核心问题、结束语);尊重采访对象(如采访老人时语速放缓、耐心倾听);及时记录(文字+录音,重要细节标注)。
资料收集:推荐渠道——走访家乡文化馆、查阅地方史志、采访长辈、搜索地方政府官网的文化专栏,确保资料真实、丰富。
3.制定调研计划,明确分工
各小组根据主题制定“调研计划表”,明确时间节点(如“第1周设计问卷,第2周实地采访,第3周整理资料”)与成员分工(问卷设计员、采访员、记录员、资料整理员),教师逐一指导,确保计划可行。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文本引路,学习文化表达
1.赏析单元范文,提炼写作技巧
以单元内《胡同文化》(汪曾祺)片段为例,精读赏析:
原文片段:“胡同里的房子,不怎么好,但是有个院子,有树,夏天好乘凉,冬天能晒太阳。胡同里挨家挨户,来往很方便,谁家有事,街坊邻居都来帮忙。”
师生共同分析:①以“胡同房子”“街坊互助”等小场景展现胡同文化的“安逸、和睦”;②用“乘凉”“晒太阳”等生活化细节,让文化描写更真实可感;③字里行间蕴含对胡同文化的温情与眷恋,情感真挚。
总结写作技巧:①以小见大(用具体事物/场景展现文化);②细节描写(捕捉动作、语言、环境细节);③融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文化场景描写)。
2.拓展阅读,对比不同家乡文化表达
发放拓展文本:老舍《想北平》(写北平的“温和、亲切”)、贾平凹《秦腔》(写陕西的“粗犷、厚重”)片段,学生分组对比阅读,思考:“不同作者如何展现家乡文化的独特性?”
小组分享:老舍用“北平的秋”“院子里的花”展现北平的闲适;贾平凹用“秦腔的唱腔”“黄土高原的风貌”展现陕西的豪迈——可见,展现家乡文化需抓住“地域特色符号”,融入个人情感。
3.结合调研素材,尝试片段写作
学生结合已收集的调研素材(如“采访外婆包粽子的步骤”“老街糖画艺人的手部动作”),运用“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技巧,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家乡文化片段(如“外婆包粽子时,左手托着粽叶,右手捏起糯米,轻轻一折,绳子绕两圈,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成了,粽叶的清香裹着糯米的甜,这是家乡端午最浓的味道”)。
教师挑选典型片段点评,肯定优点(如细节生动),指出不足(如缺乏情感融入),为后续完整创作铺垫。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文化思辨,传承家乡精神
1.对比家乡文化变迁,辩证思考
课件展示两组对比:①传统端午vs现代端午(传统:全家包粽子、挂艾草;现代:买现成粽子、发祝福短信);②手工糖画vs机器糖画(手工:艺人现场绘制,造型独特;机器:批量生产,样式单一)。
小组讨论:“家乡文化的这些变迁,是‘丢失’还是‘创新’?我们该如何对待?”
师生共识:变迁是必然的,既要保留核心内涵(如端午的“团圆、祈福”,糖画的“手工艺术美”),也要适应时代(如用短视频宣传端午习俗,让更多人了解糖画),实现“传承中创新”。
2.链接地域精神,理解文化内涵
以“家乡文化与地域精神”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哪些文化体现了地域精神?”(如:江南水乡的“温婉”体现在评弹的柔缓唱腔中,陕北的“坚韧”体现在信天游的高亢旋律中)。
举例分析:以“安徽徽州的徽派建筑”为例,其“白墙黛瓦、马头墙”的特色,既适应江南多雨的气候,也体现了徽州人“内敛、讲究细节”的精神;“徽州商人的诚信经营”,更是徽州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
学生分享:结合本组调研主题,分析背后的地域精神(如“家乡的老木匠,做事精益求精,体现了‘工匠精神’”),深化对家乡文化内涵的理解。
3.探讨传承方式,落实行动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高中生,我们能为家乡文化传承做些什么?”
可行方案:①宣传推广(制作家乡文化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②实践体验(学习家乡传统技艺,如包饺子、编中国结);③建言献策(给地方政府写建议信,建议保护老建筑、扶持非遗传承人)。
学生分组制定“家乡文化传承小计划”(如“制作‘家乡糖画’短视频,包含艺人采访、制作过程、文化介绍”),明确具体行动,将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六、板书设计
家乡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调研实践:
主题:习俗、技艺、地标、人物
方法:问卷、采访、资料收集
分工:明确职责,协同合作
文本赏析:
技巧:以小见大、细节描写、融情于景
核心:抓地域符号,融个人情感
文化思辨:
变迁:传承核心,适应时代(传承+创新)
内涵:文化→地域精神(如诚信、工匠精神)
传承行动:
宣传:短视频、文章
体验:学技艺、践习俗
建言:提建议、护文化
核心目标:发现家乡美→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完善本组家乡文化调研资料,整理成“家乡文化调研手册”(包含调研主题、问卷、采访记录、图片资料、调研总结),字数不少于800字。
拓展写作:结合调研资料与文本赏析所学,写一篇以“家乡的______”(如“家乡的端午”“家乡的老木匠”)为题的文化散文,要求运用“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技巧,融入情感,字数不少于800字。
实践探究:根据本组“家乡文化传承小计划”,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如拍摄短视频、学习传统技艺),记录过程与感受,撰写200字左右的“实践反思”,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调研手册”检测调研能力,以“文化散文”评价写作与审美能力,借“实践反思”考察行动力;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片段写作,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文化理解深度。
教学反思:调研与写作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但对“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深度对比”不足。后续可组织“家乡文化分享会”,让不同地区学生交流,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