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第1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截至2023年10月18日,我国首颗探日卫星(观测太阳活动)“羲和号”已在轨稳定运行两周年,其轨道距地面517km。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羲和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卫星 B.太阳的卫星 C.脱离了地月系 D.属于河外星系
2.“羲和号”的观测内容不包括(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日全食
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处大气层,描述正确的是( )
A.适合航空飞机的飞行 B.气压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C.常见大风和大雾现象 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4.要获取甲处的气温数据,可以借助( )
①罗盘 ②气象气球 ③传感器 ④射电望远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3年10月,青藏高原科考队员在喜马拉雅山卓奥友峰发现距今2.2亿年三叠纪晚期地层中的鲨鱼化石。图为卓奥友峰鲨鱼化石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鲨鱼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6.关于该地质年代古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B.北美大陆雏形形成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爬行动物大量繁盛
7.研究卓奥友峰鲨鱼化石可以( )
A.重现前寒武纪海陆格局 B.推测古土壤分布规律
C.推测青藏高原地质变化 D.促进海洋生物的进化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宜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珠三角地区 C.长三角地区 D.华北地区
9.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相关的是( )
①岩浆喷发 ②“磁暴”现象 ③冰岛地热资源丰富 ④水的运动
⑤植物生长 ⑥干扰有线电话接听
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水是喀纳斯湖景区的灵魂,喀纳斯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喀纳斯湖景区水圈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图为喀纳斯湖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景观中,水圈( )
A.参与地表景观的塑造 B.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
C.与生物圈无联系 D.是生物圈存在的唯一媒介
11.全球气候变暖,该景区短期内水圈结构( )
①气态水增多 ②固态水增多 ③生物水减少 ④液态水增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深地一号”工程是我国深地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工程,2025年2月20日,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成了最大深度10910米的钻探工作,并成功带回了5.4亿年前的岩芯样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岩芯样本形成时期( )
A.古人类出现 B.两栖动物出现 C.被子植物繁荣 D.生命大爆发
13.最大钻探深度所在圈层( )
A.连续但不规则 B.横波无法通过 C.岩浆在此发育 D.固态物质为主
14.“深地一号”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①研究地球圈层结构 ②寻找生物化石 ③研究气候演变规律 ④勘探油气资源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年12月4日5时20分,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图中的圈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Ⅰ为大气圈 B.Ⅱ为生物圈 C.Ⅲ为地壳 D.Ⅳ地幔
1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莫霍面以下 B.Ⅱ圈层 C.Ⅲ圈层 D.Ⅳ圈层
17.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I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Ⅱ圈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C.Ⅲ圈层存在软流层 D.Ⅳ圈层是液态金属物质组成
门头沟区为北京唯一的纯山区,地处北京城区正西偏南。门头沟和斋堂两个气象站均位于门头沟区,门头沟站地处平原和浅山区过渡地带,斋堂站属于高山站,位于门头沟区中部。下图示意北京市门头沟站和斋堂站月平均日照时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斋堂站月平均日照时数多于门头沟站的原因可能是斋堂站( )
A.地势高 B.纬度高 C.距海近 D.人口多
19.两站点5月平均日照时数均较6月多,其原因是5月( )
A.白昼长 B.降水少 C.植被稀疏 D.昼夜温差大
20.导致两站点11月至翌年2月平均日照时数均较少的天气可能是( )
A.晴朗 B.大风 C.阴雨 D.雾霾
2022年8月12日(农历七月十五)23时至13日上午10点左右,著名的“英仙座”流星雨达到极盛时段,每小时约有100--140颗左右流星从英仙座的方向投射而来,在没有灯光及其它因素干扰下,肉眼可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形成“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体母体应为( )
A.英仙座 B.彗星 C.小行星带 D.太阳风
22.此次观测流星雨的最佳时间应为( )
A.黄昏后 B.子夜 C.黎明前 D.日出后
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黑子、耀斑
24.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
25.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可能发生的现象为( )
A.曾母暗沙夜空的美丽极光 B.风调雨顺,农业增产
C.磁针指向失准 D.流星现象多发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小张同学利用连续曝光拍摄到上海金融中心顶部的星轨(下左图),照片中金星、木星的轨道清晰可见,下右图为同一天小明在西藏拍摄到的星轨照片。
(1)指出木星、金星等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具有的特征。(6分)
(2)与上海相比,同一天在西藏拍摄星轨的小明感觉温度更低,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给出合理解释。(4分)
(3)你认为上海与西藏两者中更适合长期进行星轨拍摄的地点是哪一个,并简述理由。(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太阳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太阳能资源是否丰富与年太阳辐射总量息息相关。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是全球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丰富。下图为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年均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示意图。
(1)说出图示地区年均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材料二:某款房车的车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如下图),可通过太阳能发电满足房车旅行日常需求。
(2)从大气的角度,分析该款房车太阳能电池板在青海省发电效率高的原因。(6分)
材料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我国居民可以通过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设备发电,每户家庭成为一个微型太阳能发电站。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发电,还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出售给国家电网。
根据材料三,说明建设居民家庭微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积极意义。(8分)
28.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2分)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 ,D+E ,F+G 。(6分)
(3)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依据是 。(2分)
(4)简述地球有生命的条件。(4分)
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答案】1.A 2.D
【解析】1.“羲和号”轨道距地面仅517km,为地球的卫星,A正确,B错误,“羲和号”处在地月系中,未脱离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CD错误。故选A。
2.“羲和号”为探日卫星,主要观测太阳活动,日全食不是太阳活动,所以观测内容不包括日全食,D正确,黑子、 耀斑、 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ABC错误。故选D。
【答案】3.A 4.B
【解析】3.甲处位于高度20-30km范围内,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是平流层,天气状况稳定,且大气稳定,适合航空飞机的飞行,A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大气越来越稀薄,气压变小,B错误;平流层水汽少,且温度高,不易形成大雾,不易产生对流所以不常见大风,C错误;高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此处为平流层,海拔高度未到达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A。
4.甲处海拔高,空气稀薄,人为直接测量温度比较困难,可以用气象气球和传感器来测量温度,②③正确;罗盘是测方向的仪器,射电望远镜是用来观测太空的,①④错误,故选B。
【答案】5.C 6.D 7.C
【解析】5.由材料“距今2.2亿年三叠纪晚期地层中的鲨鱼化石”,可知,该鲨鱼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是距今2.2亿年前属于中生代的三叠纪,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根据上题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蕨类植物兴盛于古生代,A错误;北美大陆雏形形成于古生代中后期,B错误;重要的成铁时期是太古代,C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大量繁盛,所以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D正确。故选D。
7.卓奥友峰鲨鱼生活在中生代,该时间晚于前寒武纪,故无法通过卓奥友峰鲨鱼化石研究前寒武纪海陆格局,A错误;研究卓奥友峰鲨鱼化石仅可研究该区域的土壤状况,无法推测整体古土壤分布规律,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鲨鱼化石在喜马拉雅山卓奥友峰附近,故可推测青藏高原地质变化,C正确;海洋生物的进化是自然过程,与研究化石无关,D错误。故选C。
【答案】8.A 9.B
【解析】8.太阳能光热电站主要需要充足太阳能资源,所给我国的地区中,内蒙古高原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最多,且地广人稀,地租便宜,最适宜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A正确;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华北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内蒙古高原地区少,地狭人稠,不适合建造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BCD错误。故选A。
9.水的运动是太阳辐射推动的,植物生长是太阳辐射为其光合作用提供能量,④⑤符合题意;岩浆喷发和冰岛地热资源丰富是由地球内能作用形成的,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关系不大,①③不符合题意;“磁暴”现象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太阳辐射不能干扰有线电话接听,②⑥不符合题意;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0.A 11.B
【解析】10.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喀纳斯湖的补给水源来自高山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地表径流在由高地向低地流动的过程中,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A正确;气态水、液态水及生物水体等连续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圈在空间分布上分布连续,B错误;水圈为生物直接提供水源,为水生类生物提供生存空间,C错误;图示表层岩石圈有植被分布,因此,水圈不是生物存在的唯一媒介,D错误。故选A。
11.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态水会增多,①正确;冰川融化,固态水变少,②错误;气温升高,液态水增多,区域生物数量增多,生物水会增多,③错误;湖区面积增大,因此,液态水会增多,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2.D 13.D 14.C
【解析】12.据材料可知,该岩芯样形成于5.4亿年前。寒武纪距今约 5.41 亿 - 4.85 亿年,5.4 亿年前处于寒武纪,是生命大爆发时期,D 正确;古人类出现和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 6600 万年至今 ,出现时间更晚,AC 错误;两栖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 - 石炭纪,泥盆纪距今约 4.19 亿 - 3.59 亿年,出现时间更晚,B 错误。故选D。
1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中,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9-41千米,该科探井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最大深度10910 米 = 10.91 千米,故该深度位于地壳,地壳由固态物质组成,D正确;连续但不规则的是水圈,横波可以通过地壳、横波无法通过的是地球的外地核, 岩浆主要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BC错误。故选D。
14. “深地一号”进行深部钻探,能够获取地下不同深度的岩芯等信息,有利于研究地球圈层结构,①正确;寻找生物化石不是“深地一号”工程的主要目的,虽然可能会发现化石,但这不是核心目标 ,②错误;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岩芯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等信息,进而研究气候演变规律,③正确; 深部钻探可以勘探地下油气资源,塔里木盆地本身也是重要的油气产区,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答案】15.A 16.B 17.D
【解析】15.读图分析,Ⅰ圈层有云雨现象,为大气圈,A正确;Ⅱ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之上,为地壳,B错误; Ⅲ圈层为水圈,C错误;Ⅳ圈层在古登堡界面之下,为外核,D错误。故选A。
16.根据材料,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0千米,且发生在陆地上,陆地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Ⅱ圈层为地壳,B正确;莫霍面以下为地幔,A错误;Ⅲ圈层为水圈,Ⅳ圈层为外核,CD错误。故选B。
17.Ⅰ圈层是大气圈,其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A错误; Ⅱ圈层是地壳,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B错误;Ⅲ圈层是水圈,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C错误;Ⅳ圈层是外核,由液态金属物质组成,D正确。故选D。
【答案】18.A 19.B 20.D
【解析】18.门头沟和斋堂两个气象站均位于门头沟区,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人口数量没有明显差异,BCD错误;门头沟站地处平原和浅山区过渡地带,斋堂站属于高山站,斋堂站由于地势更高,日照时间较长,因此月平均日照时数多于门头沟站,A正确。故选A。
19.两站点均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5月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晴天多,平均日照时数较多;而随着夏季风的不断深入,6月降水量较5月多,晴天更少,因此6月平均日照时数更少,B正确;6月昼长比5月长,A错误;5月和6月植被覆盖度差别不大,C错误;昼夜温差大不影响日照时数,D错误。故选B。
20.11月至翌年2月降水较少,晴天多,晴天多会导致平均日照时数多,AC错误;大风不影响日照时数,B错误;11月至翌年2月气候寒冷,是取暖季节,能源消耗较多,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造成均日照时数较少,D正确。故选D。
【答案】21.B 22.C
【解析】21.英仙座属于其他恒星系,距离地球遥远,该恒星系的天体难以成为地球的流星体母体,A错误;彗星及其表面脱落并遗留在轨道上的小碎片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形成壮观的流星雨,B正确;小行星带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一般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C错误;太阳风为太阳活动,D错误;故选B。
22.材料显示这次流星雨在12日(农历七月十五)23时至13日上午10点左右达到极盛时段,刚好赶上农历七月十五(满月),月光会给观测带来不利影响,但是越靠近13日天亮前,月光的影响就会逐渐减弱,观测也进入最佳时段,C正确;黄昏后流星雨还未达到极盛时段,A错误;子夜受月光影响大,观测条件差,B错误;日出后受阳光影响大,观测条件差,D错误。故选C。
【答案】23.A 24.A 25.C
【解析】23.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日全食时,月球挡住了光球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为黑子,A正确;耀斑出现在色球层,B、D错误;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C错误。故选A。
24.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日全食时,月球挡住了光球层,A正确,色球层是日全食时未被遮挡、呈现外围亮层的部分,B错误;日冕层是更外围的稀薄大气,日全食时显现但非被遮挡部分,C错误;太阳活动发生在大气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并非内部,D错误。故选A。
25.图中外围发亮太阳大气层是太阳色球层,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和日珥,耀斑爆发时会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指南针方向,C正确; 耀斑爆发时,高能粒子到达地球的极地上空产生的极光,而曾母暗沙纬度低不会产生极光,A错误;太阳活动活跃时,常引发气候异常(如降水异常 ),并非风调雨顺,B错误;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流星现象多发与太阳活动无关联,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答案】(1)公转轨道面的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的近圆形、公转方向的同向性。
(2)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但同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弱,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温度低。
(3)更适合长期进行星轨拍摄的地点是西藏,理由: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有利于观测星空。西藏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有利于长时间连续拍摄星轨。西藏人口密度小,光污染少,有利于观测暗弱的天体。
【分析】本大题以星轨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具有的特征、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木星、金星等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西藏地处海拔较高,大气较稀薄,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同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较弱,到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温度较低。所以与上海相比,同一天在西藏拍摄星轨的小明感觉温度更低。
(3)结合所学知识,西藏地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杂质少,有利于星轨拍摄。西藏气候干燥,晴天多,雨天少,云量少,有利于长时间连续拍摄星轨。西藏人口密度小,人口少,产生的光污染少,有利于对暗弱的天体进行观测。故更适合长期进行星轨拍摄的地点是西藏。
27、【答案】(1)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分布特点;高值中心在青海西北部及甘肃西部地区,低值中心在陕西南部地区。
(2)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人烟稀少,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
(3)提供电力资源,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改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解析】本题以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开发意义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观察材料一的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年均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示意图,依据不同颜色的图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年总辐射平均值存在差异,所以空间分布不均。青海西北部及甘肃西部地区颜色最深,代表年总辐射平均值处于最高区间,是高值中心;陕西南部地区颜色最浅,代表年总辐射平均值处于最低区间 ,是低值中心,整体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特点。
(2)从大气角度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柱短,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等削弱作用较小,使得太阳辐射能更多地到达地面。青海省地广人稀,工业活动和人类生活产生的污染物较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过程中受到的阻挡少,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板能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发电效率高。
(3)建设居民家庭微型太阳能发电站可以为家庭自身提供电力资源,一定程度上满足家庭用电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缓解社会整体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居民家庭使用太阳能发电,能够优化家庭以及社会整体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使用太阳能发电,减少了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因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居民家庭微型太阳能发电站一般安装在屋顶等闲置空间,充分利用了家庭的空间资源,节约了土地资源。根据材料三,用户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出售给国家电网,这为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
28、【答案】(1)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 地壳 地幔 地核
(3)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4)安全的运行轨道;稳定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有大气层;液态水;昼夜温差小。
【解析】(1)A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B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通过B界面(古登堡界面)时,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因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在液态中传播。
(2)C圈层位于地球最外层、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D+E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分为上地幔、下地幔,软流层在上地幔上部);F+G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液态,内核固态)。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地震波在不同介质(如地壳、地幔、地核)中传播速度不同,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变化,如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处的波速突变,可划分内部圈层。
(4)本题考查地球有生命的条件,结合宇宙环境与自身条件分析。安全的运行轨道,太阳系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处于壮年期,光照稳定。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合理,形成适宜的温度;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吸引并保留大气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温度适宜,水可呈液态存在;大气层调节、自转周期合理,昼夜温差小,利于生命活动与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