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考试时间:4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宫殿和水利工程。在同一时期,北方辽河上游出现的文化遗存是(  )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红山文化
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
A.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B.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C.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D.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3.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约6500年—3800年)出土的玉制神人头像(如图1),制作精美,五官造型大眼,阔耳。该遗址的器型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如图2),极为相似,而此类造型在其他地区极其罕见。据此可知(  )
A.长江流域文明存在一定联系 B.石家河文化是三星堆文化源头
C.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青铜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4.陶寺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城址中发掘出陶寺早期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的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天象祭祀台基址。据此可知陶寺遗址(  )
A.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曾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C.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 D.天文研究具有科学性
5.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
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 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
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6. 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分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7.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如表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朝代 政治制度
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
8.何尊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其铭文记载周成王“迁宅于成周”,提到“用牲于天,匍有四方”,并要求臣民敬畏天命、勤政安民。这体现了西周(  )
A.依赖巫术神权以巩固统治 B.延续商代凡事占卜的传统
C.敬天保民思想和治国理念 D.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9.“秦国将爵位规定为二十等级,重新制定爵位获取、升降、继承的原则,以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依据。”据此可知秦国推行( )
A.三公九卿制 B.世袭制度 C.军功爵制 D.郡县制
10.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盛行 B.兼并战争结束
C.土地私有兴起 D.牛耕技术推广
11.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称霸中原;孔子在编撰史书时,依然按照西周制度,称楚国国君为楚子,“子”仅是公侯伯子男中比较低等的爵位,这体现了孔子思想是(  )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恢复周礼 D.民贵君轻
12.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道家思想 B.无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唯物思想
13. 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旧的传统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流派应运而生。”该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私学兴起,讲学之风盛行 D.各国纷纷变法,礼崩乐坏
14.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提倡“以法为教”,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这些主张通之处在于(  )
A.否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B.试图构建理想社会秩序
C.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5. 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
A.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增加政府的赋税收人
C.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D.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
16.下图为后世对秦始皇的部分评价。他们的评价都突出了秦始皇(  )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A.完成国家统一 B.首创皇帝制度 C.推行残暴统治 D.实行军功爵制
17.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嬴政自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独尊地位。这表明秦朝采用(  )
A.三公九卿制 B.军功爵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
18.秦始皇时,“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这说明当时(  )
A.注重丞相的决策权力 B.君权与相权斗争加剧
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形成君主的高度集权
19.柳宗元《封建论》中有这样的观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强调的是(  )
A.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B.郡县制推广的进步性
C.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 D.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
20.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此外,‘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秦始皇曾多次‘巡行郡县,以示疆,威服海内’,但像荆轲、张良这样的反秦之士仍然是存在的。”这可用来说明(  )
A.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B.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 D.关中秦地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2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此处的“一夫”是指(  )
A.陈胜 B.刘邦 C.项羽 D.张角
22. 西汉初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 )
A. 成康之治 B. 文景之治 C. 汉武盛世 D. 光武中兴
23.西汉初年,朝廷放宽对国家山泽湖海的管制,允许民间开发。同时,政府将铸币权下放至地方,放松对商人的限制,甚至允许富商“入粟拜爵”。西汉初年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
A.恢复社会生产以稳固政权根基 B.增强商贸活动以优化经济体系
C.提升商人地位以调和阶层冲突 D.缩减行政负担以缓解财政困境
24.下表为《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一览表。这反映(  )
人口(万) 辖郡(个)
中央 450万 15
封国 850万 39
A.国家治理调整的紧迫性 B.社会经济恢复的成效性
C. 秦汉政治制度的延续性 D.徙民戍边政策的灵活性
25.据居延汉简《盐铁令》记载,汉武帝时期“郡国置盐铁官榷其利”,冶铸煮盐皆由大司农统管,并设均输官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史载当时“盐铁之利,岁入巨万,以佐赋税”。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 B.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统筹管理
C.说明民间商业活动完全禁绝 D.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26.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从“百家”中选出儒家,给予独尊的地位,作为国家的教义,这是秦以后统一思想的第二次尝试。这一举措(  )
A.阻止了佛教的发展 B.催生出九品中正制
C.消弭了法家的影响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27.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讧,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部众自愿归服西汉,至此天山南北诸地均归西汉王朝管辖。为了加强对这一广大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南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28.东汉时期,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被称为“跋扈将军”。后来汉桓帝利用宦官单超等人的力量诛除了梁冀,单超因功封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专制皇权强化 B.外戚实力雄厚 C.宦官权力失控 D.政治腐败黑暗
29.河南省新乡市有一个“牧野公园”,纪念着三千多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战争——牧野之战。小说《封神演义》即以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为背景。这场战争见于(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30.汉乐府诗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如《妇病行》中写道:“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据此可知,汉乐府诗的特点是(  )
A.讲究铺陈排比 B.善于歌功颂德 C.体现浪漫主义 D.反映社会现实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5分。
31、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则富。
——商鞅《商君书》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
(1)比较以上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6分)
材料四
材料五 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与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统一趋势,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2)观察春秋、战国地形势图并结合材料五,从民族关系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影响?(7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司马迁《秦始皇本纪》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 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250字左右,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