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
2025~202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总第一次)模块诊断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某种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①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注】①Z时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等新玩法,有助于方言适应新时代,既能保护和传承方言,也有助于提高方言的社会认同度。
B.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C.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D.只要探索并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就能杜绝方言被娱乐化现象的发生,从而让方言得以保护和传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B.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C.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他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D.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 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C. 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D. 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 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分 )
1.D(说法过于绝对化)
2.A(B“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错。材料一中说的“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是如今方言运用的一种言语模式,这并不等于方言被边缘化。C“它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错。根据材料一第4段可知,普通话与方言都有自己使用的情境,但是二者并非是泾渭分明的。D“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错。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只是由人们对方言的认同感构建起来的,只是这份认同感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
3.B(B是利用方言来拉近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的做法,达到宣传防疫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广传承方言。)
4.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出文化自信这一观点。②运用举例论证。以某媒体的调查数据为例,指出大多数人都是以家乡方言为傲的。③运用假设论证。指出如果没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可能人们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写出其中2点,得4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引出文化自信的内容;“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人们以家乡方言为傲的现象;“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进行假设,指出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改变了人们对方言的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茨威格
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 露西亚 ”
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
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
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
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
他一直这样坐着。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忙碌的老板来到他面前,用俄语向他打招呼。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 ”
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
“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
“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
“我不能早点走 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国境 ”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
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 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 ”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
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 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刚才怎么说的 ”
“推翻了。”
“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饭店去。
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
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
[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
(高中甫译,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
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
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7.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鲍里斯的心理 请举例分析。(4分)
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5.B(“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可见人们对鲍里斯的到来感到新奇、有趣,将他当作“令人开心的插曲”来逗乐、取笑。因此,并没有“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6.A(“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说法错误。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的一段,多用短句,如“他叫鲍里斯”“随后又被装上船”“他又被塞进军车”等,节奏短促鲜明;又用了三个“随后”、两个“又”、一个“然后”联结鲍里斯被征从军路上不同的经历,这一段的叙事节奏鲜明快速,简略交代情节,淡化了被征从军路上的痛苦,因此也不显得沉重。)
7.①神态描写。如“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写出了鲍里斯遇到渔夫后的喜悦;“说得越来越热烈”表现出鲍里斯以为回到祖国的激动。②动作描写。如“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他的双手哆嗦起来”表现了鲍里斯发现自己并没有回到祖国的悲伤和孤独。③语言描写。“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表现出鲍里斯急于回家的心理。(写出2点,得4分)
8.①“无字碑”指的是鲍里斯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欧洲许多无名军人悲惨命运的象征。③“无字碑”是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控诉,对普通民众在战争中背井离乡、悲苦死去的同情与悲悯。(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①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节选自韩愈《太学生何蕃传》)
【注】①字:抚养,养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B.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C.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D.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齿,并列,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意思相同。
B.于,向,与“学于余”中“于”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C.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中的“博士”相同,表示学术研究的高级学位。
D.雨,下雨,与“非能水也”中“水”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蕃在太学二十多年,学业有成,品行高尚,太学的学生都推崇称颂他。
B.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恰逢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C.有的人认为何蕃既算不上仁义,也不勇敢,欧阳詹先生对此进行了驳斥。
D.了解何蕃情况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对何蕃考取进士这件事,爱莫能助。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4分)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分)
13.本文和《师说》分别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请简要说明。(4分)
9.B( 句意:因此何蕃的仁义充满内心,在太学里施行,积累得多但施展的范围不广。“蕃之仁义”作主语,“充”作谓语,“诸”相当于“之于”,“心”作状语,应在C处断开;“行”作谓语,“诸”相当于“之于”,“太学”作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积者多”和“施者不遐”是并列结构,各自表意完整,应在G处断开。)
10.C(文中“博士”是古代学官名,负责教授学生。)
11.C(“有的人认为何蕃既算不上仁义,也不勇敢”错误。根据原文 “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可知,有的人认为何蕃是仁义的,只是对他是否勇敢存在疑问,并非认为他既不仁义也不勇敢。)
12.(1)此后他每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他。(间,间隔;乃,才;止,阻止。大意1分)
(2)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或,有的;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遗,大的方面放弃。)
(3)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然而听的人却可以听的很清楚。 (非,没有;加,更加;疾,劲疾;彰,清楚)
13.材料一批判了当时有才德的人因地位低下难以施展才能、不被重用的社会现象;材料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不重视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每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年都参加进士考试。他学问有成,品行高尚,太学的学生们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相比。大家一起向助教、博士称赞他,助教、博士把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写编排了何蕃几十件显著的事迹。把这些事迹呈送给礼部,并让天子知晓。京城的学生们写文章推荐何蕃的多得数不清。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多得并肩站立,但担任礼部官员的,大多是与何蕃合不来的人,因此他始终没有考中。
何蕃是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刚进入太学时,每年都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此后每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他;他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何蕃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因为怜悯父母年老而克制不住自己,有一天他向同学们作揖告别,要回和州赡养父母。同学们劝阻不了,就把他关在空房间里。于是太学六馆的一百多名学生,又因为何蕃的仁义行为,向司业阳城先生进言,请求劝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的祭酒职位空缺,恰逢阳城先生被贬为道州刺史,最终没能留住何蕃。
欧阳詹说:“何蕃是个仁义勇敢的人。”有人说:“何蕃在太学,学生们不做不义之事,安葬那些没有归处的死者,怜悯他们的孤儿并抚养他们,无论恩惠大小一定尽力报答。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仁义吧。但何蕃力气小,相貌平常,我不知道他哪里勇敢。”欧阳詹说:“朱泚叛乱时,太学的学生们准备跟随朱泚,来请求何蕃带头,何蕃严肃地呵斥了他们,六馆的学生因此没有跟随叛乱,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啊!何蕃地位低下,他的才德不能传播给众人。就好比水,它形成了湖泽,却没有形成河流。河流地势高,湖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水流淌,地势低的水停滞。因此何蕃的仁义充满内心,在太学里施行,积累的多但施展的范围不广。天要下雨时,水汽上升,无论河流、湖泽、山涧、溪流地势高低,那么湖泽的水,难道就没有作用了吗?还是要等待其他条件呢?所以凡是贫贱的士人,必须等待时机才能有所成就。难道只有何蕃是这样吗!我因此写下这些,不要让他的事迹失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4.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5.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表层义)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深层义)(每点3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但做事专一;螃蟹又有腿又有钳,却“ ”,原因是“ ”。
(2)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从反面阐明“坚持”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3)汪国真曾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
(4)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 ”。
(5)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
(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一句印证了这种说法,并体现了韩愈终身学习的观点。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学不可以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人眼高手低,百无一能,一向穷困潦倒,亲朋故旧避之唯恐不及。
B.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C.年轻人应该安土重迁,多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才能增长见识。
D.十月的香山景色十分怡人,火红的枫叶一簇簇、一簇簇的披在树上,游人如织,不绝如缕。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B.对于那本已经泛黄、页角微微卷起的旧书,他始终敝帚自珍,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珍贵的回忆。
C.李达官复原职后,门前车水马龙,热闹极了,门可罗雀的情景又重现了。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毛泽东喜欢社会科学,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 ,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如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稗官野史、近人文集以及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名著等,无不浏览。毛泽东每读一本书,( ①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语。
1911年,毛泽东从东山小学来到长沙,偶然见到一张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从此,毛泽东就与报刊结下了 。湖南一师可容纳几十人的阅览室是毛泽东天天去的地方,但这里的报刊满足不了他的需求。除了从老师和同学处借阅外,他还经常从自己紧张的生活费里挤钱买报纸。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 ,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热衷提倡的一个口号。他为了强健身体、磨砺意志,同时为了保持学习时的旺盛精力,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 。
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 ② )。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深入农村、了解社会,毛泽东在一师期间几次采用“游学”的方式在湖南农村徒步调查。
毛泽东德才出众,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是当时一师学生的一面旗帜。自1915年起至1918年毕业止,他每个学期都负责处理学友会的重要工作。1917年下学期至1918年下学期,毛泽东担任学友会实际上负总责的“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毛泽东主持一师学友会期间,除组织同学参加爱国反帝宣传活动及各种学术和体育活动外,还满腔热忱地举办了工人夜学。办工人夜学,城市工人与毛泽东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废寝忘食 不解之缘 如数家珍 锲而不舍
B.博览群书 不解之缘 了如指掌 持之以恒
C.博览群书 深情厚谊 了如指掌 锲而不舍
D.废寝忘食 深情厚谊 如数家珍 持之以恒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的发展。
B.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的发展。
C.办工人夜学,城市工人与毛泽东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发展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D.毛泽东办工人夜学,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7.B
18.C
19.B (第一空:“博览群书”强调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废寝忘食”侧重形容专心努力的状态。与“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无不浏览”相照应,“博览群书”符合语境。第二空:“不解之缘”指难以分开的缘分,强调关系密切;“深情厚谊”侧重于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一般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此处是说毛泽东与报刊的关系,用“不解之缘”更合适。第三空:“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如数家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了如指掌”更强调了解的程度深,“如数家珍”更侧重讲述时的生动和熟悉程度,这里说毛泽东对时事了解清楚,用“了如指掌”更准确。第四空:“持之以恒”指长久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强调有恒心,有毅力,不轻易放弃。“持之以恒”更侧重于时间上的长久坚持,“锲而不舍”更强调坚持的劲头和决心。此处说毛泽东一直保持体育锻炼,用“持之以恒”更能体现时间上的持续性。)
20.A( 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办工人夜学”主语应该是“毛泽东,结构不完整,下面又开始说“城市工人与毛泽东有了广泛的接触”。应在“办工人夜学”前加“通过”,让第一个短语作句子的状语。②语序不当,几个分句主语应该是“毛泽东”,改为“毛泽东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③成分残缺,“推动了”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平民教育”后加“的发展”。 )
21.①都会在空白处做批注 ②还(也)要读“无字之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种问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理性的看法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作文材料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劝学》主张:学不可已、积累、坚持、专心。《师说》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虚心请教。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学习,总体上是积极求教求知、持续的积累与坚持学习的态度。材料的第二部分对写作进行了指导,在当今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背景下,要求结合当下学习中的某种问题进行写作。本次写作应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所属单元的写作要求。
综合两则材料可知,本次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对学习的认识”。根据任务要求,可以联系时代发展,结合遇到的新问题,谈谈如何学习,谈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等;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本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切忌单纯泛泛而谈对学习的认识。山西大学附中
2025~202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总第一次)模块诊断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某种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①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注】①Z时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等新玩法,有助于方言适应新时代,既能保护和传承方言,也有助于提高方言的社会认同度。
B.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C.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D.只要探索并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就能杜绝方言被娱乐化现象的发生,从而让方言得以保护和传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B.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C.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他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D.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 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C. 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D. 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 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分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茨威格
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 露西亚 ”
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
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
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
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
他一直这样坐着。
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向饭店走去。忙碌的老板来到他面前,用俄语向他打招呼。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 ”
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
“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
“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
“我不能早点走 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国境 ”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
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 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 ”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
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 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刚才怎么说的 ”
“推翻了。”
“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饭店去。
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
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
[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
(高中甫译,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
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
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7.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鲍里斯的心理 请举例分析。(4分)
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①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节选自韩愈《太学生何蕃传》)
【注】①字:抚养,养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B.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C.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D.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齿,并列,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意思相同。
B.于,向,与“学于余”中“于”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C.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中的“博士”相同,表示学术研究的高级学位。
D.雨,下雨,与“非能水也”中“水”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蕃在太学二十多年,学业有成,品行高尚,太学的学生都推崇称颂他。
B.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恰逢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C.有的人认为何蕃既算不上仁义,也不勇敢,欧阳詹先生对此进行了驳斥。
D.了解何蕃情况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对何蕃考取进士这件事,爱莫能助。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4分)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分)
13.本文和《师说》分别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请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但做事专一;螃蟹又有腿又有钳,却“ ”,原因是“ ”。
(2)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从反面阐明“坚持”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3)汪国真曾言“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
(4)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 ”。
(5)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
(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一句印证了这种说法,并体现了韩愈终身学习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人眼高手低,百无一能,一向穷困潦倒,亲朋故旧避之唯恐不及。
B.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C.年轻人应该安土重迁,多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才能增长见识。
D.十月的香山景色十分怡人,火红的枫叶一簇簇、一簇簇的披在树上,游人如织,不绝如缕。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B.对于那本已经泛黄、页角微微卷起的旧书,他始终敝帚自珍,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珍贵的回忆。
C.李达官复原职后,门前车水马龙,热闹极了,门可罗雀的情景又重现了。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毛泽东喜欢社会科学,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 ,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如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稗官野史、近人文集以及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名著等,无不浏览。毛泽东每读一本书,( ①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语。
1911年,毛泽东从东山小学来到长沙,偶然见到一张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从此,毛泽东就与报刊结下了 。湖南一师可容纳几十人的阅览室是毛泽东天天去的地方,但这里的报刊满足不了他的需求。除了从老师和同学处借阅外,他还经常从自己紧张的生活费里挤钱买报纸。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 ,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热衷提倡的一个口号。他为了强健身体、磨砺意志,同时为了保持学习时的旺盛精力,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 。
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 ② )。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深入农村、了解社会,毛泽东在一师期间几次采用“游学”的方式在湖南农村徒步调查。
毛泽东德才出众,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是当时一师学生的一面旗帜。自1915年起至1918年毕业止,他每个学期都负责处理学友会的重要工作。1917年下学期至1918年下学期,毛泽东担任学友会实际上负总责的“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毛泽东主持一师学友会期间,除组织同学参加爱国反帝宣传活动及各种学术和体育活动外,还满腔热忱地举办了工人夜学。办工人夜学,城市工人与毛泽东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废寝忘食 不解之缘 如数家珍 锲而不舍
B.博览群书 不解之缘 了如指掌 持之以恒
C.博览群书 深情厚谊 了如指掌 锲而不舍
D.废寝忘食 深情厚谊 如数家珍 持之以恒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的发展。
B.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的发展。
C.办工人夜学,城市工人与毛泽东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发展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D.毛泽东办工人夜学,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种问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理性的看法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