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伦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材料二: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舵终于产生了。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换方向。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B.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C.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D.“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B.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C.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D.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改进舵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B.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C.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D.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4.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 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奔走的红薯谢枚琼薯苗蓬勃得像一丛燃烧的绿色火焰,烧得母亲坐不住了,红薯苗长得都二尺多长了,得赶紧插地里去。父亲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说,就是这两天的事。后山的菜地早已仔细翻耕过,一个个坎子打好,火土灰亦已烧好,堆在一旁,可谓万事俱备,就差一场雨了。这是端午节前的事。父亲没有通晓天文地理的本事,但他对时令气候却是了然于胸。他笃定这个时节,一场“端午水”总是会如约而至的。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个日子,因为一颗怀沙沉江的灵魂,而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几乎从不缺失的“龙舟雨”,想必是苍天特定的纪念方式。其时,即是插下红薯苗的大好时机。自然界的许多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巧妙,仿佛一环紧扣一环,衔接得天衣无缝。果然如此。几乎在闻得到粽子清香的时候,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说来就来了,这就是父亲所说的“端午水”,之于红薯来说这是一场孕育生命之雨,在母亲的眼里,则不亚于一场及时雨。父亲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操起一把镰刀,挎上竹背篮,一头扎进淅淅沥沥的雨中,直奔红薯秧地,不过半个钟头的工夫,父亲手脚麻利地割满了一篮子红薯藤,一脚水一脚泥地赶回来。这时候,母亲早就手持一把剪刀严阵以待,红薯藤一进屋,立马挥舞着剪刀唰唰地剪起了秧子。眼见着落在背篮里的秧苗,像雨水一般慢慢涨起来了。父亲道,差不多了,先插了这一篮子再说。说着,他一弓腰,背篮上了肩。的确是恰到好处,这雨下得不大不小,雨水浸泡过后的黄土松软湿润。父亲从东头开始,母亲从西头开始,各自攥了一把秧子,弯腰忙将起来。雨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母亲手中的秧子插完,她直起腰来,看到刚刚插下的秧子在雨中舒展着叶片,雨珠打在叶上,似乎想按下它的头颅,但看似弱不禁风的秧子在微风中一抖羸弱之躯,雨珠只得无奈地滚落。再弱小的红薯秧都有这般神奇,仿佛只要一脚扎根大地,它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眼前原本光溜溜的黄土地上渐渐浮现了一抹浅浅的嫩绿,像扯起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旗帜,母亲脸上的汗珠里面也映出了一层盈盈的青翠。落地生根的红薯不会辜负这一场及时雨。它们借着时令,茁壮成长,在黄土地里撒脚奔走,廉价得不能再廉价的火土灰就是它们最好的营养,单薄的秧苗一天比一天蓬勃,墨绿油亮的心形叶子密集如盖,苫蔽了整片土地。满眼的葱郁,让母亲的心里乐开了花。透过顽皮地乱爬一气的藤蔓,母亲仿佛一眼就看到了埋藏在土里的红薯,那野蛮而疯狂生长的模样。待秋霜来袭,红薯藤开始枯黄,收获红薯的季节,在母亲眼巴巴的盼望里到了。地面裂开了一条条缝隙,那可是被红薯生生撑开的呀,你也许无法想象,当偌大一块地面崩裂的“噼啪”声四起,又该是怎样一种声势浩大的场景呢。此起彼伏的“噼啪噼啪”声,似乎在向人们奔走相告:红薯熟了!红薯熟了!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噼啪”声即是集结号。赶紧择上一个阳光大好的日子,乡邻们不约而同地扛着耙头、锄头,挑着箩筐、箢箕,挎着背篮,提了柴刀,浩浩荡荡的队伍直奔红薯地。父亲往手心里啐了一把口水,高高扬起了耙头,瞄准了方位一耙下去,耙头一撬开,好大一蔸红薯迫不及待地跃将出来。母亲蹲下身子,一把揪住藤蔓提起来,就地磕几下,一看,圆滚滚的红薯挨挨挤挤着,像挤在一起拱奶吃的猪崽子。箩筐装着红薯,箢箕装着藤,一趟一趟往家挑,红薯小山样堆满了小半个厅屋。人勤地不懒,“瓜菜半年粮”,红薯从此滋养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充实和温暖。红薯自兹紧随着人们奔走,如影随形。饭桌上,它是主食;菜锅里,它是主角;奔波的路途上,它是干粮;至于平常呢,更是孩子们衣兜里的零食。蒸、煮、汆、烤、煎,土里土气的红薯,被人们变着法子改装成各式的花样,变换成各种吃法。除开生吃这种最为简单得有些粗暴的吃法外,我的记忆里经常回味着若干种常见的方式。譬如,做饭时,在柴火灶里埋几个红薯,煨着吃,剥开焦煳的外皮,香甜的味道弥漫一屋;又譬如,通过一套颇为烦琐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红薯粉丝,在沸腾的火锅里舞蹈;至若把红薯切成小块放入浸水坛子里泡上几天,则又是酸甜开胃的小菜一碟了……我兀自臆想着,那颗悲悯苍生的伟大的灵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声浩叹里饱含了几许遗恨,倒是天性平民气质的红薯,在一场“端午水”里,悄无声息般生根发芽,埋头生长,不事张扬地结出硕果。在山野地头的词典里,它毫无让人惊艳之处,不过是低到尘埃里,行走世间的事物,它连浇水这样一丁点儿的渴求都不曾有过,却着着实实地抚慰了苍生,我宁愿相信,这,或许是对一颗魂灵另一层意义上的慰藉了吧。沧桑世事亦如一茬茬插下又收割的红薯,任凭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而红薯一直不曾停止它奔走的脚步,它依然如故地行走在人世间,携着人们不曾淡忘的记忆。时常听到大街小巷里回荡着一声声“烤红薯喽,烤红薯喽”,悠长的乡音里飘荡着红薯的香甜和缥缈的乡情。奔走的红薯,肯定是深蕴了一层“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内涵,足以让人细细品咂一辈子。(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插红薯秧前,父亲和母亲早已做好了准备,等雨降下后,他们马上开始插红薯秧,体现了他们的勤劳与贫苦。B.弱小的红薯秧在扎根大地后“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这句话意在赞美土地对农作物和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C.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一颗魂灵”指的是屈原的魂灵,“另一层意义”指红薯以不事张扬的品质抚慰了芸芸众生。D.结尾引用“人间至味是清欢”一句,内涵丰富,既以“至味”概括红薯的味道,也以“清欢”彰显作者的境界追求。6.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一丛燃烧的绿色火焰”使用比喻手法体现了插薯秧的急迫性,“烧”字烘托了母亲的焦急心理。B.“红薯熟了!红薯熟了!”以土地的口吻重复宣告红薯的成熟,更突出了红薯收获时人们的喜悦与激动。C.文中详写人们对红薯的多种吃法,体现红薯受人喜爱的程度,为下文进一步赞美红薯的平民气质做铺垫。D.本文从红薯苗写到红薯做成的食物,凸显了红薯在各个阶段的价值,也暗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讴歌与赞美。7.文章为何要突出红薯与端午的关系 请简要说明。(4分)8.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题目为“奔走的红薯”,其中“奔走”一词就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 ”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子鱼居魏,与张耳、陈馀相善,耳、馀,魏之名士也。秦灭魏,求耳、馀,惧走。会陈胜、吴广起兵于陈,欲以诛秦。馀谓陈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师贤而友智。孔子之孙今在魏,居乱世能正其行,修其祖业不为时变。其父相魏,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称诸侯,世有家法。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陈王大悦,遣使者赍千金,加束帛,以车三乘聘焉。耳、馀又使谓子鱼曰:“天下之事已可见矣。今陈王兴义兵讨不义,子宜速来以集其事。王又闻子贤,欲谘良谋,虚意相望也。”子鱼遂往。陈王郊迎,而执其手议世务。子鱼以霸王之业劝之,王悦其言,遂尊以博士,为太师谘度焉。(节选自《孔丛子·独治》)材料二:陈王问太师(子鱼)曰:“寡人不得为诸侯群贤所推,而得南面称孤,其幸多矣!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 ”答曰:“信王之言,万世之福也,敢称古以对。昔周代殷,乃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今诚法之,则六国定不携[注],抑久长之本。”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陈王涉使周章为将,西入关,将以诛秦,秦使将章邯距之。陈王以秦国之乱也,有轻之之意,势若有余而不设敌备。博士太师谏曰:“章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章,霈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夫虽天之所命,其祸福吉凶,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又谏曰:“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故区区之心,欲王备虑之也。”王曰:“先生所言,计策深妙,予不识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王弗听。周章果败,而无后救。邯遂进兵击陈王,师大败。(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有删改)[注] 携:背离。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B.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C.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D.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殆,大概、可能,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相同。B.赍,怀抱、携带,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意思不相同。C.距,通假“拒”,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用法相同。D.“无恃敌之不我攻”与《齐桓晋文之事》“莫之能御也”中的“之”用法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鱼认为叔孙通明达于儒学,建议他出仕,叔孙通却认为儒道并不适用于当世;子鱼以“见时变”劝勉,叔孙通不听,辞别而去,以法家之术效力于秦国。B.子鱼与张耳、陈馀等名士交好,在陈胜、吴广起兵伐秦之际,陈馀向陈王推荐子鱼,说:子鱼善于周密筹划,能防患未然,若能尊崇他,就可无敌于天下。C.陈胜派人以“千金、束帛、车乘”等厚礼去聘请子鱼,又亲自到郊外迎接子鱼,子鱼以“霸王之业”劝勉陈王,陈王很高兴,授予子鱼博士、太师的官职。D.陈王任用周章西入函谷关攻打秦国,认为秦国已乱,自恃占据大势而不设军备,一再拒绝子鱼的谏言,对人批评子鱼说:儒士保守,缺少积极开拓的精神。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父相魏,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称诸侯,世有家法。(4分)(2)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途中逢管倅赵彦端【注】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赵彦端,有几十年从宦生涯,漂泊流离。管倅是他的友人。13.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憔悴”二字写出二人的瘦弱疲惫,“天涯”点出二人相隔之远,“情如故”点明二人久别重逢,情谊如同当年。B. 故人在漂泊的途中相遇,可谓“他乡遇故知”,可惜相聚短暂,转眼就离别。“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忙”。C. 《阳关》指古曲《阳关曲》,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聚散匆匆。D. “行人”指漂泊的游子,“我”是“行人”,还要送别友人,一个“更”字道出这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14. 从写景、抒情和构思的角度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二句的妙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真正的好学。(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心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老子》第三十二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张若虚《春江湖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5)小刚的父亲做生意失败了,志气低落,小刚引用了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去鼓励他父亲。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16、请在下面文段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只是青年人被网络支配,(甲: ),他们有的流连网络平台疯狂购物,有的宁可不睡觉也要追网络小说,甚至有的花养老金为喜欢的主播打赏……令儿女们困扰不已。“手机成瘾”的风还吹到了儿童阶段。正如“85后”网友所说,“3岁的宝宝,已经会自己用手机看《小猪佩奇》了”。当然,“手机依赖症”也存在于成年人的世界。《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9.2%的受访者感叹自己经常不由自主地看手机。一言以蔽之,(乙: )。专家介绍,长期接触手机,会出现颈椎曲度变直、脱发、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消化功能异常等身体问题。沉迷手机还会(丙: ),如产生网络游戏成瘾综合征、情绪暴躁和行为失控等问题,甚至会因突然离开手机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17、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甲 B. 乙 C. 丙18. 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的,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孔乙己》)A.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B.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C.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D.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课内古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19.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 其脆易泮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故有道者不处20. 下列加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在止于至善 青,取之于蓝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故木受绳则直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作《师说》以贻之 D. 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指儿童、幼儿。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含义相同。C.乡党,指同乡。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为四海。2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具此而已矣 (完备)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狠心对待)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D.恶施不孝(憎恨)2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D. 剖之以为瓢五、写作(60分)24.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0月月考答案1B 2B 3A4答案①研究内容:梳理科技成就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分析科技创造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考察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传播与交流:②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进行实证研究;③研究价值:阐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科技创造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过往的科技成就作出准确评价,为当下的创新提供动力。5C 6D7答案①表现劳动人民与自然间紧密的关系。插红薯秧时,父亲等待着“端午水”,他对时令气候了然于胸,“端午水”到了插红薯秧,衔接得天衣无缝。②升华主旨。将红薯对民生的“安抚”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结合,凸显红薯对民生的重要意义,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引用屈原的诗句,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气息。(每点2分)8答案①“奔走”凸显了红薯旺盛的生命力。红薯落地生根后,就“在黄土地里撒脚奔走”,很少的营养就能让它疯狂生长。②“奔走”体现了红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红薯收获后,就“紧随着人们奔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奔走”的红薯是人们乡愁的寄托。时间流逝,但“红薯一直不曾停止它奔走的脚步”,携带着人们的记忆和乡情。(每点2分)9A10D11A12答案(1)他的父亲曾经担任魏相,在战乱之际以圣人之道辅佐魏国,面对世俗名利而不改变节操,闻名于天下各诸侯国,世世代代恪守家法。(“相”“辅”“易操”“名称”各1分)(2)我现在已经有诸位君子赖以辅佐,并且想进一步作长久的谋划,应该怎么办才可以呢?(或译为:我现在已经可以仰赖诸位先生,又想进一步规划长治久安的方案,应该怎么办才行呢?)("既”"规"“图"“何施而可"各1分)13.A14.①写景角度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寒蝉鸣”为听觉,“斜阳幕”为视觉。②抒情角度是寓情于景。凄切的蝉鸣和黯淡的斜阳烘托了词人浓重的愁情。③构思角度是以景结情。结尾不直抒胸臆而以景物描写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15略16甲:不少老年人也沉迷于手机网络乙:“手机依赖症”已渗透到各个年龄段丙: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17C18D19D20B21B22D23A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10月考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