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淄博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
语 文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阅读(69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小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步:笃行之。
的确,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光读书不行,朱熹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共振,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问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仍然是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可见,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何思索和推理,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这是孔子“举一反三”(《论语·述而》)和“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是很好的思想方法。孔子的另一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利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对立观点和各种事物的极端状态,将其中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求得正确的了解。这一方法对于汉语的构词具有深刻的影响。汉语中常用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来构成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如冷热、大小、东西和远近等。在现代科学中,这种抓两头的办法也常用,如物理学中的高温、低温,高能、低能,如天文学中超高密、超稀薄,都是重点研究对象。
朱熹说:“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这就是说在经过理性思维,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自己得出结论以后,采取行动之前,还要接受检验(辨)。
在天文学领域,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先后和28家历法进行比较,经过36年的辩论才确定了其地位。宋伐规定,推算食分以一分以下为亲,二分以下为近,三分以上为远。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则提高到“食分求合于秒,加时求合于分”,并且每遇日食,必以自己的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不一致时,一定要找出原因;而一致时,犹恐有偶合之缘,也还要继续研究。在人类探索自然的长河中,观测时间越久,次数越多,排除错误越多,则所得数据越精密,所建立的理论越完善。但是新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证实、证伪和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行更重要。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过深刻的科学革命,但张衡反对图谶的斗争,祖冲之和戴法兴的辩论,也很激烈。所以王绶琯院士在中国天文学会中“祝辞”:“我们中国的天文工作者,始终贯穿着一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献身求实精神。今天,让我们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中,团结、奋斗、前进吧!”
(摘编自席泽宗《<中庸>里的科学方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为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庸》中的科学方法,再分而论之,自“博学”至“明辨”为致知之事,“笃行”则为力行之事。
B.引用朱熹的“融会贯通”与孔子的“一以贯之”,都是为了强调“贯通”是认知的关键,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
C.“思索以精之”要求对感官得来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否则认知会流于表面,这与朱熹提到的“得于外者”形成对应关系。
D.材料以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为例,旨在证明中国古代虽无科学革命,但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依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呼唤创造性和想象力的AI时代,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B.王锡阐将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会对现有的历法进行更新。
C.材料以《实践论》中的观点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倡导一致。
D.材料中多处使用括号,“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与“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两处括号的用法不同,但都使文章更严谨,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强调得出结论需“目见耳闻”。这与方以智所言“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中的“实考”理念有何异同 (4分)
4.本文在阐述《中庸》里的科学方法时,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某学习小组正在依据文本对此进行提炼。请结合材料,补全学习记录单。(6分)
学习记录单
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征 文本依据
不同学科的理论融合 ①
某一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不同学科 ②
③ 用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科学领域的案例,证明《中庸》哲学中“审问”的重要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化石
于是
“麻醉的过程里,请您想一样让自己着迷的东西。”医生说,“这将有利于芯片和脑神经快速融合链接。”
六十九岁的M躺在手术台上,即将被植入脑部芯片。这将使她一劳永逸地更新大脑,加速学习,还能调节内分泌!理论上还能因此挣到更多钱,为日后更换义体做好准备。曲线救国。
“让自己着迷的东西。”M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块矿石。
铁灰色的石块上布满诡谲的绿色颗粒,晶莹,密集,涵盖光谱上绿色所属的一切范畴。虽被放置于展示柜中,但她能想像出来,它其实属于更辽阔的一片地底世界。它如造物般精致,有种近乎刻意为之的浑然天成,就连绿色颗粒的质感和不规则的排布都在强调这一点。M站在玻璃柜外忘记了时间,因为时间已全然地、纯然地融解于这块石头了。是她不存在。
麻醉随着呼吸起效,世界在瞬间消失。
醒来后躺在床上的M扭头看到邻床上躺着一位看不出年龄的男子。他们都穿着统一制式的病患服。他们几乎是同时醒来、转头张望的,很自然地迎合彼此,相视一笑,像从同一个梦里醒来。
M坐起身,用眼角余光打量男子的脸:皮肤光洁细腻,骨骼线条流畅,五官对称,形状姣好。一些从未有过的思绪突然跃现脑海,她猛然意识到芯片已启用,从医学到美学,从生物学到几何学,从历史到诗歌,对这张脸自己无论朝哪个领域去想都有无穷的信息。矿石。此时此刻的大脑就像被无数绿色颗粒点亮的黑暗地底。
男子抬起眼帘,袒露瞳孔的沙褐色以及好奇、渴盼的眼神。“我可以近距离看看您吗 ”
“是要看看这城里已很罕见的衰老素颜吗 ”
男子笑着点头。笑容的幅度和诚意都无可指摘。“生而为人,与其说不知如何占有,不如承认是不知如何失去。”M立刻想起20世纪出版的两本名著,被他说来,两句话竟像是天生就在一起的。他继续说道,“像您这样允许衰老保持自由的人,真不多见。您很有勇气。”
“您误解了。”M坦然地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引用哲学著作里的句子。“生而为人,我们和生老病死一样,都是自由的所有物,而非自由的拥有者。我没有勇气,只是还有一点时间罢了。脑部芯片不就是为了扼制衰老吗 据我看,您是这儿的老客户吧 ”
男子点点头,看了看手背,又翻过来看了看掌心:“今天是更新肤色肤质。每隔三年来做一次保养,就像祖辈们给古董家具抹松节油那样。我们应该是同龄人。”
M端详这位同龄人的脸。“那您看吧。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凝视陌生人已被这个时代视为粗鄙失礼,只有隔着屏幕的凝视才能正大光明。男子索性走过来,伸出手指,轻轻抚摸她起皱的手背皮肤,然后是起皱的胳膊肘。就像当年她瞪大眼睛,想看清楚石头褶皱里的奇妙色点。“三十八年前,医生说,先去掉多余的脂肪吧 我说,先去掉时间!”
“然后呢 ”M笑了。
“再去掉我!”他也笑了,“我把我剔除后,只需要把身体交给专业人士打理就好了,觉得人生轻松多了。”
“我和时间真的都不存在了吗 ”M维持着让年龄显得格外明显的笑容。
男子维持着无龄感的笑容,无声地摇摇头。他们手拉手地坐了一会儿,像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在等待游戏的指令,各自怀抱着心爱的玩具:她的是大脑,他的是肉身。男子躺回自己的床。“您恐怕还不知道这家诊所有多厉害。十年前我自杀过,但他们拯救了我,由内至外,全部换新。”
“您为什么要自杀呢 ”
“因为那是唯一的、仅剩的、独属于我的权力啊。”男子仰卧着,“在那次拯救过程里,我太太仓惶中签了一份医患合约。我出院后细读才发现,从那次手术开始,我已失去对肉身的处置权。我就这样错失了唯一的自由——不,用您的理论来说,那根本就不是我的自由。”
“在血管换新术成熟后,有医生声称,如此保养下去,我的身体理应可以续存数百年。只要没有更换基因,我就依然是我。”
“甚至无法脑死吗 ”大脑是个体的最终堡垒,存储一切属于个体的意识与意志,导引一切个体的感知与认知。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与此相比,肉身存续完全没有个体性可言。
男子不再仰视天花板,慢慢地向她扭过头来,俨如崭新的发条玩具,动作到位且匀速。“在拯救我的过程里,他们在我的脑部安装了干预死亡的特种芯片,并且,将来如果我的脑部出现萎缩迹象,恐怕会直接换一个,据说手术更容易……”
M打断了他绵延的哀伤,“您该找些让自己着迷的物事,投入时间,投入自我。”“您是在教我伪造未来吗 ”
“伪造…… ”M再次想起那块矿石,嵌在深处的绿色颗粒无穷无尽,也许就是苍茫宇宙所有星系星子的高度镜像,绿色颗粒之间黑灰的坚硬,也许就是脑体中的所有黑洞。“如果我是您,我会去高原的地底,看看亿万年前的海星。毕竟,您拥有了我们无法企及的时间。”
“啊!多么荒唐!我是连‘我’都没有的人啊!再给我一百年,哪怕变成一块漂亮的琥珀,里面还是什么都没有啊!”
(选自《上海文学》2021 年第1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线救国”是指M选择先植入脑部芯片,改善身体机能后,可以积累资金更换义体,以实现生命的无龄和长久。
B.“刻意为之的浑然天成”与小说结尾处的“伪造”呼应,暗示这块化石很可能是人工制造,并非真正浑然天成。
C.“完全没有个体性”是说借助统一制式的技术更新肉身,使个体的独特性丧失,表达了叙述者对此的反思和叹惋。
D.“伪造未来”是男子对M所提建议的否定,表达他对失去自我性的哀伤,以及由此而生的对未来真实性和意义的怀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巧妙,又蕴含深意,写出了生命在科技发展中所产生的异化,物化的状态。
B.以“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形容M和男子,表现出他们面对生命科技的复杂心情:既慌张又期待,既被动又享受。
C.面对M的疑问,男子“无声地摇摇头”,意思是说“我和时间”仍然存在,表达了其对这一状态的遗憾与无奈。
D.“各自怀抱着心爱的玩具”,意在表达他们都在羡慕着对方的生命状态,而怜悯着自己不完美的生命状态。
7.小说直接写到“化石”的地方不多,却以“化石”为题,请分析其合理性。(4分)
8.优秀的科幻小说在表现科学技术远景和人类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时,常常蕴含深刻的人文思考。请说说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9~13 小题。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 民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 苟无民,何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
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阁,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帛粟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材料四: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材料五:
世传赵威后问岁民、王蠋死节、巴清济边、杞妻哭城四事。然考《齐策》,威后问使仅存梗概;王蠋事《战国策》失载,独见史迁;巴清济边乃裴骃注引《蜀记》之说;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盖战国诸子欲彰民本、励忠贞、显妇义,故踵事增华:威后树民本之纲,王蠋全士节之烈,巴清展巾帼之志,杞妻尽伉俪之诚——其家国同源之思一也!然宋人疑崩城之妄,清儒讥济边之诬。呜呼!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节选自崔述《考信后录·家国篇》)
【注】①画邑:齐国地名。②丹穴:朱砂矿。③五属:五服内的亲属。
9.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妾闻[A]父兄[B]暴骨[C]塞外[D]妾之[E]帛粟[F]犹父兄之[G]血髓也[H]敢惜乎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苟,连词,表假设,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用法一致。
B.固,副词,坚决,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义不同。
C.“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中“客”的用法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D.谓,动词,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的“谓”意义并不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询问年成与百姓安康,再问齐王状况 使者质疑顺序不当,威后以“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强调民生是国家根基。
B.王蠋并不受齐王重用,但在燕军破齐时依然拒绝乐毅招降,面对屠城威胁,自缢殉国。此事《战国策》未载,独见于《虫记》。
C.巴寡妇清继承丹砂祖业,以财自卫,秦始皇誉其贞节,筑怀清台。她输粟济边、遗裘士卒,虽遭别人讥讽干政,却始终认为自己做法正确、
D.材料五认为,杞梁之妻哭城崩城虽《左传》未载,但《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宋人却质疑其妄,乃过于拘泥细节了。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
(2)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
13.结合材料五,分析崔述通过四则史传阐释的“家国同源”的内涵,并据此论述当代传承家国情怀应注重什么。(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斑竹管①笔
李纲
湘江苍玉映寒流,琢作霜毫劲且柔。
泪点犹存妃子恨②,文章直写屈平愁。
故人持赠情偏重,陋室题诗墨未收。
莫道青衫③空白首,一痕春色在毫头。
【注】①斑竹管:斑竹制成的毛笔管。斑竹又称湘妃竹,传舜帝南巡卒,妃子娥皇女英泪洒竹上成斑。②妃子恨:指二妃殉情之悲。③青衫:唐代八品九品文官服色,宋沿袭,代指低阶官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以“苍玉映寒流”喻斑竹质地清冷如玉,又暗含湘江传说的凄美意境。
B.诗中“泪点”斑痕既是竹管天然纹理,更象征诗人与赠笔者共历的人生悲慨。
C.“情偏重”凸显故人赠笔情谊,“墨未收”展现诗人创作热情,二者呼应深化友情主题。
D.全诗融合斑竹传说、历史人物、赠答情境,赋予笔管多重文化意蕴。
15.诗歌尾联“莫道青衫空白首,一痕春色在毫头”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美国对世界各国滥加关税,部分国家妥协退让,却招致美国变本加厉的单边霸凌,这与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所写的情形极为相似。
(2)小明在读到《红楼梦》中描绘薛府的句子“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时,想到了《阿房宫赋》中也有类似的极尽豪奢的描写:“ , ”。
(3)当前,我国开展“禁止违规吃喝”的整风运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就明确指出,如果不能“ , ”,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二、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夜缒而出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3 题。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1)成语和一般词语不同。一般的短语(词组)是词和词临时性的组合,而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2)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此外,成语的修辞作用和一般词语也不完全一致。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意蕴深厚。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许多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以及表现了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结晶的俗语,文化含量大。
① 。成语多由单音词构成,而且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简洁。因其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常被新闻标题引用。
三是生动具体。单独的词若要显得生动具体, ② ;而很多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自身带有描写性质,能够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受,无需额外语境的烘托。
四是风趣诙谐。有些成语还充满幽默色彩。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鼎沸”,形容水在鼎里沸腾的样子,“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喧闹嘈杂。文中用这一成语形容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督促下“放开喉咙”的读书声,带有夸张意味,语言幽默。
五是新鲜别致。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一种比喻义。但是人们在运用时,有时不取其比喻义而取其字面意义,因而显得新鲜别致,引人入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有“一般”,说说二者用法与表意上的不同。(4分)
(1)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2)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分)
21.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比喻义的现象。下列选项不符合该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夙兴夜寐 B.同舟共济 C.缘木求鱼 D.青出于蓝
22.我校拟开展“成语探秘·文化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宣传部为此项活动撰写了倡议书,在表达得体方面存在两处问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并改正。(2分)
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学校宣传部诚挚地邀请你参加一项意义非凡的学习活动——“成语探秘·文化之旅”,务必关注年级公告,了解具体活动安排。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中华传统文化;在小组合作中不耻下问,学会沟通协作。愿我们携手踏上这场学习之旅,共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
淄博实验中学宣传部
2025年10月11日
23.为方便读者理解成语的修辞作用,请你借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分析示例,分析下面材料中加点成语的修辞效果。(4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日内瓦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何谓“势” 《说文解字》上说:“盛力权也、”“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察势,是动态分析外部环境;驭势,是通过主动调整策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郭店楚简《老子》文曰:“势大象,天下往。”意为,顺应自然规律(大象)可凝聚势力,进而影响天下。当前的时代“大势”是什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请结合材料,围绕“察势与驭势”这一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淄博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限时训练
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B.“而质疑是实现‘贯通’的重要能力”错误。孔子的“一以贯之”法与“质疑”无关。原文提及孔子“一以贯之”时,是结合刘徽《九章算术注》的“事类相推……发其一端而已”,指出这是“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核心是强调推理、联想的思想方法;而“质疑”相关的是朱熹“未知有疑……方始是学”的论述,侧重“提出问题”对治学的意义。二者指向不同, “一以贯之”并未涉及“质疑”。
C.“形成对立关系”错误。根据原文“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可知,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D.“中国古代虽无科学革命”错误,原文为“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过深刻的科学革命”。“旨在证明……但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错误。原文明确说“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过深刻的科学革命,但张衡反对图谶的斗争,祖冲之和戴法兴的辩论,也很激烈”,后文引用王绶琯院士祝辞,是强调中国天文工作者“献身求实精神”,并非证明“激烈的学术辩论已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实质性进步”在原文中无对应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2.B【解析】“就会对现有的历法进行更新”错误。根据原文“必以自己的观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相比较,不一致时,一定要找出原因;而一致时,犹恐有偶合之缘,也还要继续研究”可知,在发现数据存在矛盾时,要“找出原因”,而非立即更新原有历法。
3.同:二者都主张观察事实,实地考察。(2分)
异:从方以智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可见,方以智的实考还包含实验验证。(2分)
4.①.将儒家“学→问→思→辨→行”的治学阶段,与现代科学“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检验结果”的科学方法对应起来。(2分) ②.运用儒家“叩其两端而竭焉”的矛盾分析法来分析语言学、物理学的现象。(2分) ③.不同学科的案例佐证。(2分)
5.B【解析】B.“暗示这块化石很可能是人工制造,并非真正浑然天成”错。结合原文“M再次想起那块矿石,嵌在深处的绿色颗粒无穷无尽,也许就是苍茫宇宙所有星系星子的高度镜像,绿色颗粒之间黑灰的坚硬,也许就是脑体中的所有黑洞”,这句话并非否定化石的浑然天成,而是将其与星空、与人的大脑形成关联,这块化石象征永恒和造物。
6.A【解析】B.“既慌张又期待,既被动又享受”错, “幼儿园里最听话的孩子”是表现人在科技面前的无能为力,只能被动等待和接受。
C.“意思是说‘我和时间’仍然存在”错,结合“先去掉时间”“再去掉我”可知,男子在把身体交给科技之后,已经没有“时间”和“自我”了;
D.“意在表达他们都在羡慕着对方的生命状态”错,M并不羡慕男子的生命状态,她宁可让衰老自然发展,也要保持生命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
7.①“化石”指M脑海中不时出现的那块矿石,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或“贯穿小说的重要物像”);(1分)②“化石”是人物的隐喻;在追求生命长久和无龄的时代,M的存在,在男子看来就像一块古老的矿石,而男子的肉身存续再久,他的人生也只能是一块透明的“琥珀”;(1分)③化石象征永恒和造物,有暗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作者对人类存在的主体性与时间永恒关系的思考。(2)分)
8.①对人的存在及意义的思考——真正体现存在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而不只是肉身的存续;②关于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的思考——科学技术的无限制使用,可能使生命异化、物化,人虽无法拥有对生命的绝对自由,但应尽最大努力寻求和保持生命的自我性;③对人性的思考——人应该坦然地面对衰老和逝去。(每条2分)
9.D F H
10.C【解析】A.正确。句意:若没有好年成。/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作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B.正确。坚决/本来。句意:王蠋坚决推辞。/本来就不如他。C.错误。客,名词的意动用法/兄,名词活用做状语。D.正确。意义不同。动词,认为,引申为评价/说。句意:君子称赞她能用大义感天动地。/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11.D【解析】“《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错误。材料五明确指出杞妻哭城崩城“未尝有崩城事”,《左传》仅记郊遇之事。《列女传》所记并非“真实可信”,材料五认为此事属虚构“踵事增华”。
12.(1)国家灭亡君主身死,我无力挽救,反而用武力胁迫我,这是帮助夏桀行暴政啊!(“存”,使……存,挽救;“劫”,胁迫;“劫之以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兵劫之”;“是助桀为暴也”,判断句。)
(2)至于杞梁之妻哭倒城墙(一事),《左传》只记载“齐侯归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妻”,并无崩城情节。(“至”,至于; “唯言”,只说/仅记载;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遇杞梁之妻于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郊遇杞梁之妻”)
13.(1)崔述阐释的“家国同源”内涵: (每条1分)
①民本为基,赵威后问民体现“无民,何有君”,揭示民众是国家的根基。
②忠烈固国,王蠋殉国彰显“忠臣不事二君”,士人节操关乎国家存亡。
③妇义连家国,巴清济边、杞妻哭城显示女性“巾帼之志”“伉俪之诚”亦系国运。
(2)当代传承的启示: (每条1分)
①重精神内核,当如崔述“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聚焦四事中超越时代的价值——赵威后的“民本思想”启示民生为先;王蠋的“气节”警示个人操守关乎国魂。
②创新表达:需“踵事增华”(艺术化升华),但避免过度虚构(如崩城神化),可借影视、文学使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如《觉醒年代》对历史人物的鲜活塑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国使者:“今年收成没有灾害吧?百姓平安吧?齐王也安康吧?”使者不高兴地说:“臣奉命出使拜见太后,您不问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不是把卑贱者放在尊贵者之前吗 ”威后答道:“不对。若没有好年成,百姓如何生存?若没有百姓,君王何以立足?哪有舍弃根本(民生)而追问末节(君王安危)的道理 ”
材料二:
燕国攻破齐国,乐毅听闻画邑人王蠋贤德,命军队在画邑三十里外驻扎不入城。派人对王蠋说:“齐人大多推崇您的德行,我将任命您为将军,封赏万户食邑。”王蠋坚决推辞。燕人威胁道:“若不听从。我必率军屠城!”王蠋凛然道:“忠臣不侍奉二主,贞女不改嫁二夫。齐王不纳我谏言,我才退居乡野耕作。如今国破君亡,我无力挽救,反被武力胁迫投降,这简直是助纣为虐!”于是自缢于树枝上,奋力折颈而亡。
材料三:
巴郡寡妇名清,其祖先发现朱砂矿脉,垄断数代利润。清能守护家业,以财富自卫,未被侵扰。秦始皇敬其为贞妇,以宾客之礼相待,筑“女怀清台”表彰。清虽居深闺,却常运粮赈济边疆,听说士兵受寒便赠送皮衣。有门客讥讽她干涉朝政,清驳斥道:“我听闻父兄遗骨暴露塞外,我的布匹粮食皆是父兄血肉所化,岂敢吝惜!”
材料四:
杞梁的妻子没有子嗣,家族内外也无五服内的亲眷。丈夫死后无所依托,便在城下伏夫尸痛哭。其哀切至诚感动路人,过往行人无不落泪。十日后城墙为此崩塌。杞梁妻随即投淄水殉夫。君子称赞她能用大义感天动地。
材料五:
世人传颂赵威后重农问民、王蠋守节殉国、巴清赈济边防、杞梁妻哭崩城墙四事。但考证文献:《战国策·齐策》仅存威后问使的梗概;王蠋事迹《战国策》没有记载,独见于司马迁《史记》;巴清济边实为裴骃《史记集解》引用《蜀记》之说;至于杞梁妻哭城,《左传》只记载“齐侯归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妻”,不曾有崩城情节。盖因战国学者为弘扬民本、激励忠贞、彰显妇德,对史实加以铺陈渲染:威后树立民本典范,王蠋成就士人气节,巴清展现女子志向,杞梁妻倾尽夫妻情义——其家国同源的思想本质一致!然而宋人质疑崩城虚妄,清儒讥讽济边不实。唉!当着眼于精神如日月永恒,岂能拘泥于事迹真伪
14.B【解析】“象征诗人与赠笔者共历的人生悲慨”错误。“泪点”特指湘妃竹传说中二妃的泪痕(见注释②),承载历史典故的悲情,非诗人与友人的共同经历。选项过度引申了典故的指向对象。
15.①失意中的自勉:“青衫空白首”以卑微官服(青衫)与白发结合,暗喻仕途坎坷、年华蹉跎之悲。(1分)但“莫道”二字以否定语气转折,消解了颓唐情绪。(1分)
②困境中的精神坚守:“一痕春色”将笔毫墨痕喻为生机勃发的春色,既指艺术创作带来的生命活力,(1分)更象征诗人以文章坚守志节、超脱现实困境的精神追求。(1分)
③托物言志的升华:尾联呼应首联斑竹的“湘江”意象,将个人命运(白首青衫)与历史文化悲情(妃子恨、屈平愁)熔铸于笔端,(1分)最终在“毫头春色”中完成从哀叹到豁达的情感升华,彰显文人风骨。(1分)
16.(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7.C
18.D
19.(1)句中的“一般”作定语(或用作形容词), (1分) “普通”的意思。(1分)
(2)句中的“一般”作状语(或用作副词),(1分)“通常”的意思。(1分)
20.①二是言简意赅。(1分)②往往依赖于语境。(1分)
21.A
22.(1) “务必”删去(或改为“请及时关注”或“敬请留意”) (1分)
(2)“不耻下问”改为“积极交流”或“互相学习”(或删去)(1分)
23.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指大海因为能容纳无数江河溪流才广阔无边,(1分)比喻人心胸宽广,能够包容一切。(1分)
②语段引用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日内瓦多边外交大舞台的包容精神。(1分)
③表述既形象又生动,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或突出演讲主题/具有独特的韵味使语言更加精炼、富有感染力。)(1分)
24.参照2025年高考阅卷标准评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