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第一次调研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 A项,“齐”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向……看齐。B项,“风”为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吹风。D项,“正”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匡正。
2.B [解析] A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就。C项,夫:代词,那;发语词,不译。D项,于:介词,在……方面,对于;介词,被。
3.A [解析] A项错误,“止,吾止也”的“止”意思是停止。B项正确,“王之所大欲”的“欲”指欲望,所+大+欲,此处的欲是动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C项正确,“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指讲求。D项正确,“致”的意思均为获得。
4.A [解析] A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B项,定语后置句,“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C项,定语后置句,“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D项,定语后置句,“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5.C [解析] A项,有误。“运”,运转,转动。B项,有误。“乍”,突然。C项,正确。D项,有误。“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6.C [解析] A项,“内”同“纳”。B项,“振”同“震”。D项,“然”同“燃”。
7.C [解析] C项,“两句中的‘要’含义相同”错。第一句中“要”是求取、博取的意思。第二句中“要”同“邀”,邀请。两句中的“要”含义不同。
8.B [解析] 伐:夸耀。
9.B [解析] B项,“掊”的意思是击破。
10.D [解析] A项正确,二者均指擅长。B项正确,药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C项正确,动词,给/介词,和。D项错,封赏/使……成为边境。
二翻译
11(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
(2)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3)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4)(“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三名句
12(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3)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四《复活》
13、B [解析] “聂赫留朵夫与‘魔鬼’的较量等外在冲突中展开情节”错误。与“魔鬼”的较量是人物心理世界的矛盾纠结,属于内在冲突。
14、见到狱中的玛丝洛娃时认识到自己的可耻(是良心和道德的复活),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感到愧疚和痛苦(是思想和灵魂的复活),最终决定要拯救玛丝洛娃(是人性和精神的复活)。
五阅读
15.A “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错。由原文墨子的话“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可知,曹公子并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16.C “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显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插入现实生活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的情趣,语言轻松诙谐并不影响主题的严肃性。
17.①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止战非攻、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③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的英雄形象。
18.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实质。墨子为宋国争取和平,理应受到宋国的盛情接待,但迎接他的却是无理的检查,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从艺术效果上,结尾加入对现实生活的考量,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幽默效果,余味悠长。
六课外文言
19.BEH [解析] “及其广厚”中的“其”是主语,“广厚”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B处断开;“载华岳而不重”和“振河海而不洩”是对称结构,两个分句内部都由“而”连接,所以E、H处断开。
20.D [解析] C项,兼词,于此,从这里/代词,指老师。D项,错误,不同。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21.C [解析] C项,“圣人之德”错误,材料一中“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阐述的是至诚如天地般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久不息的特点,“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强调的是具备“至诚”品质的人能达到“不见所为而功业彰显,不见动作而万物改变,无所作为而道德成就”的境界,而非专指“圣人之德”。
22.①材料一侧重陈述“诚”的重要性:诚,这是上天的准则;做到诚,这是做人的准则。②材料二侧重陈述做到“诚”的方法:不自欺与君子慎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共有九条准则,用以实行它们的方法只有一个。凡事预先准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有所准备就不会涩滞,做事事先有所准备就不会受窘,行动之前有所准备就不会出错,事先计划妥当就不会搞到走投无路。职位卑下,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是不能够把百姓治理好的。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途径的,反求自己如果意念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是有途径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使自己意念真诚了。
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符合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事善理并牢牢掌握。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周密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行。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切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做百次;别人十次能做的,我做千次。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所以最高境界的真诚是永不休止的。永不休止就会长久,长久就能验证,能验证就会深远无穷,深远无穷就会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博大深厚,能够负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深远无穷,可以生成万物。博大深厚与地相配,高大光明与天相配,深远长久可以无穷无尽。这样,不表现也会显著,不行动也有改变,不做也会成功。
天地的法则,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现在来说天,论小,它不过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体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在天上,覆盖着万物。现在来说地,论小,它不过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体广大深厚,负载着华山不觉得重,收拢着江河湖海没有泄,负载着万物。现在来说山,论小,这不过是一小块石头,但它整体高峻厚重,草木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居住在上面,宝藏从这里面开发出来。现在来说水,论小,它不过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体深不可测,里面生活着鼋鼍、蛟龙、鱼鳖,繁殖着货物财富。《诗经》上说:“只有上天的定命,庄严肃穆地运转不止。”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原因。“啊,多么显著、光辉呀!文王的德行多么纯洁!”这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尊奉为文王,是因为他纯洁,而且永无止境。
材料二:
所说的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这就叫作获得自我的满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小人在平时闲居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的样子,掩盖有什么用处呢 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舒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七语用
23.①由三个“走在路上”形成排比,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语气连贯;
②突出了作为各学派的创始人,他们传播各自文化思想的不同状态。 24.①法家的目光是凌厉的
②只讲严格的社会管理
③都很难有效把整个社会管理起来(或都很难有效统一当时社会思想流派)
八写作
25.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
材料一节选自课本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大意是:人们做事情,往往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能慎终如始,那么做事就不会失败了。本则材料主要强调“慎终如始”的重要性。
材料二节选自必修上册《劝学》,这段话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
材料三则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用张华的困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惑,即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在开始阶段积极努力,在过程中松弛懈怠,最终放弃目标,浑浑噩噩。
引导语给出了写作者的身份:张华的同学。考生写作时要注意写作者的身份,应该在充分共情的基础上给出一定建议,不要居高临下。
同时材料给出了写作文体:书信。
“结合材料”要求考生充分结合三则材料,要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来针对材料三反映的问题,对给予张华一定的指导。
另外“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设身处地地去认识、分析张华的问题,并能够有所拓展;
“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则要求考生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要帮助张华认清困扰他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一个是给他提供一定的指导,也就是给他一些建议。
在写作时,要进入角色,从称呼语、问候语、祝福语,到劝导时的口吻,再到思考问题的角度,都要体现出是作为一名同学,来帮自己的好友张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书信的主体部分,首先可以对张华的这种能善始不能善终的做法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作为同龄人,能体会到那种攀登的辛苦。
接下来可以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浅尝辄止,享受不到成功的甘甜。
接下来,可以试着站到他的角度,寻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障碍重重、独学无友、缺少督促、自控力差等等。
进而指出解决的办法、路径:两个人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共同克服困难,相互督促。
立意:
1.锲而不舍,慎终如始。
2.慎终如始,则事可成。
3.锲而不舍勤耕耘,慎终如始事可成。
4.锲而不舍长坚持,慎终如始莫大意。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课内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见贤思齐焉 B.风乎舞雩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就有道而正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3.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止于至善”的“止”指达到,与《<论语>十二章》“止,吾止也”的“止”意思相同。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欲”指想要、希望,与《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的“欲”意思相同。
C.“先治其国”的“治”指治理,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思不同。
D.“致知在格物”的“致”指获得,与《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的“致”意思相同。
4.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治:治理  ②运:运动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①乍:刚刚  ②入:掉进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  ②达:到达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振之以威怒
C.知皆扩而充之矣 D.若火之始然
7.对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含义相同。
D.“苟能充之”与“终苟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苟”含义不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其安易持 持:持守
D.慎终如始 慎:慎重对待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陪护
C.我世世为洴澼 洴澼:漂洗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10.下列各项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善”含义相同。
B.“请买其方百金”与“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方”含义不同。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与“与之同命”(《鸿门宴》)中的“与”含义不同。
D.“裂地而封之”与“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含义相同。
(二)翻译题
1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分)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分)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4分)
(三)名句检测题(每空1分,共12分)
12(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
(2)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3)明代著作《传习录》中“种德者必养其心”强调了欲品行端正,先要心思纯正。这与《大学之道》中“        ,      ”两句不谋而合。
(4)同学们针对儒家修身思想进行了激烈讨论,小刚依据《大学之道》中“             ,             ”两句,提出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把加强个人修养作为根本的观点。
(5)《<老子>四章》中通过列举分析车毂、器皿、门窗等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            ,            ”的道理。
(6)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你可以借用《<老子>四章》中的“         ,         ”,告诉他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四)整本书阅读《复活》检测
13下列对《复活》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对玛丝洛娃眼睛的刻画细腻传神,“浮肿的眼皮”写出了她经历的苦难,眼睛“特别有神”,暗示了她有“复活”的希望。
B.小说在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请求赎罪受挫、聂赫留朵夫与“魔鬼”的较量等外在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引人入胜。
C.小说多次写到了玛丝洛娃的“笑”,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她在饱受社会摧残、生活磨难后精神上的堕落。
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深入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有利于展示他心灵发展嬗变的“复活”过程。
14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请简要概括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具体过程。(3分)
二、课外提升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文本一
非 攻
鲁 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鹤,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鹤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
[注] 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1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1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17.墨子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8.对于文本三和注释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材料一: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注],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节选自《礼记·中庸》)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 跲(jiá):言语窒塞不通。
1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3分)
及其广A厚B载华C岳D而不重E振F河海G而不洩H万物I载焉
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诚,使……真诚,与《大学之道》中“欲诚其意者”的“诚”意思相同。
B.中,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意思相同。
C.焉,兼词,与《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焉”用法不相同。
D.之,代词,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相同。
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生真诚的人是圣人,不需要勉强就能做到,不需要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
B.“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正是《中庸》的要求:事虽浅易,用心力行,坚持不懈,必能大成。
C.圣人之德广博深厚、高大光明、行之悠远,不见所为而功业彰显,不见动作而万物改变,无所作为而道德成就。
D.品德高尚的人独处时都会谨慎;品德低下的人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
22.两则材料都陈述了“诚”,请分别概括其侧重点。(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道家的目光是超越的,儒家的目光是温暖的,墨家的目光是热烈的,那么, ① , 会让人产生一阵阵寒意。
老子淡淡地走在路上,孔子苦苦地走在路上,墨子急急地走在路上。路边树丛间,早就有几副冷冷的目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者,完全不讲老子、孔子、墨子的情怀, ② ,并把这种管理组成一种绝对权力。在韩非看来,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术”“势”三种力量。“法”是法今如山,赏罚分明;“术”是运用谋术,控制群臣;“势”是集中权势,制服天下。
猛然一听,法家让人不太愉快,但仔细一想,社会历史还真少不了法家。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墨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尽量少管,听其自然;孔子主张道德领先,苦口婆心;墨子主张一腔热血,行侠江湖。这三条道路, ③ 。与他们不同的是,法家强硬地追求有效,依傍并试用权力。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胜利了——真正让秦国强大并统一中国的思想流派,就是法家。
23.(4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4.(6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第一学期测试
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语文答题卡
扫描关注错题
23.(4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注意事项
准考证号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号和准考证号填
写清楚。
[0]
[0][0][0][0]
[0]
[0
13[A][B1IC]D](2分)
[1][1][1][1]
[1]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
1]
[1]
24.(6分)
[2]
[2][2]
[2][2]
[2]
[2]
14.(3分)
干净。
[3]
[3][3]
[3][3]
[3]
[3]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
[4][4][4][4]
[4]
[4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
[5]
[5][5][5][5]
[5]
[5]
6
[6「6
[6][6]
6
[6]
写无效。
[7]
[7]
[7]
[7][7
[7]
[71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8]
[8]
[8
[8][8
[8]
[8
15[A][B][C1[D](3分)16[A][B][C]D](3分)
[9][9][9][9][9][9][9]
17.(4分)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名巴
考生禁填
缺考
违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J[BJIC】[DJ
5【A】[BJ[C】IDJ
9【A][B][C][D]
2[A】[B]IC】[D]
6 [A][B][C][D]
10【A】[B][C]IDJ
18.(6分)
3【A][B][C][D]
7【AJ[B]IC]ID]
4【A[BIC[D
8【A1B[C[D
11、(1)(4分)
(2)(3分)
(3)(4分)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或
(4)(4分)
者做任何标记
12、(12分)
19[AJ[B1[CD1[E)[F1[G[H【I】(3分)
(1)
20[A][B]IC1[D](3分)
21IA][B]IC][D](3分)
(2)
22.(3分)
(3)
(4)
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第3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