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高三语文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华的《活着》,在于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即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有着典型的生存范式。就是说,人可以生存在恶劣的环境和不测的变数之中,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存在着不屈的意志,去与高高在上的力量、强大的命数做对抗。身体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命运可以是乖蹇的,但精神的力量、内心的力量是足以去对抗的,加上幽默乐观的辅助,足以让人们在厄运面前不至于消极萎靡,不至于一蹶不振。
这也许就是《活着》中“活着”的意义。
福贵是苦难的,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他一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体验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相继经历带来的情感变化上。这也是构成小说的主线。
故事曲折,时间跨度长,福贵的一生涵盖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几十年的历史,形象饱满,时代色彩浓郁。经历复杂,基本上在人物身上可以查阅当代图志。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繁简适中,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省却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叙事简洁,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
小说结构处理上接地气,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说里。作者把故事置于一个故事之中,以一个虚拟的外壳包含一个坚实的故事,以一个民间文化采风者(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角色推出另一个讲故事的人。这种结构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遇到一个转徙漂沦的“琵琶女”,故事的主人公,由“我”引出“琵琶女”对于身世遭遇的叙述,故事中套故事,外虚内实。而《活着》由“我”这个民间歌谣收集者,引出主人公福贵的故事,最后,又由“我”收煞故事。这种民间采风式结构故事的象征意义正在于表达福贵的形象不是个案,而是中国大地上所有形象的代表。这种形式,与诗歌源头的文学渊源有着基因的承袭。《诗经》里的《国风》部分,正是由文化学者到各地采集而来。福与贵,光宗耀祖的名字象征,福贵形象的寄托象征,都在名字与故事结构中。其中国传统元素浓厚。而对牲畜的命名,尤其是以自己之名来称呼自己的牲口,固然是幽默乐观,更是对死去家人的一种怀念,对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众生平等、万物齐一的潜在无意识思想积淀的曝光。
活着,就是一种意义,如何活着,已是另一层的意义。全本小说,就说这两个意思,然而,归根结底也只有一个意思。如何使活着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活,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在余华的小说里,呈现苦难,并非为了放大苦难,也不是为了挖掘劣根,而是让人物客观地植根于苦难之中而能奋然前行,体现活着的体力和心力的交织整合。心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在人物的“活着”中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它是人物活着的信念支撑的表现。
小说开头的诗意栖居,结尾的诗意寓意,都是对大地的歌颂,对大地上灵性之物的赞美。《活着》是一首史诗,苦难是其主旋律,人物的抗争是其变奏曲,其结尾尤其优美。
(摘编自吴望《余华〈活着〉的阅读体验》)
材料二:
张英:通过《活着》你想表达什么?
余华:从八十年代起,我就想写一个人与生命的关系。美国民歌《老黑乔》,那位老黑乔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了,他没一句抱怨。歌曲深沉缠绵,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张英:《活着》发表后,很多人说余华是勇往直前的先锋作家,怎么突然往后撤退?后来,那些先锋作家用“向现实主义回归”和“突围转型”来解释,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余华:我没关心《活着》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我不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好作家跟着题材走,他面对各种题材,有各种处理方案。他可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有这样写对不对的想法;他会不断质问自己,这样写好吗?到最后:噢,这样写对了,才会完稿。《活着》开头写得费劲,我试图按过去的方式写,但感觉不对。后来用另一种方式写,让福贵自己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福贵没文化,和我过去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我不能用过去用熟的方式叙述,不然他就不是农民了。
张英:结尾的那段民歌很好。
余华:那段民歌描述了人生的变化过程:少年去游荡,中年想升官发财,老年做和尚,写出了很多中国人的一生。福贵少年时没有信仰,就想到处玩;中年了就想挣钱,老年想有个信仰。这首民歌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全人类的感受。这是普遍规律,不再是地区性的个人感受。
(摘编自《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材料三:余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以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很高的评价,通常以简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著称。余华在小说创作中,往往利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把人物推进一个个的悲剧结局中,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的小说往往是通过悲剧意识的表达和刻画,来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并引导人们对当代社会进行反思和思考,隐含了深深的人文关怀。
(摘编自唐倩慧《余华〈活着〉的悲剧意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着》展示了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农村的生存范式,即人虽处于恶劣环境和变数中,但可凭借内心力量对抗命运。
B. 福贵的一生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上,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
C. 《活着》的结构与《琵琶行》相似,都是故事中套故事,都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没有对人物的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
D. 作者认为,余华写《活着》不是为了放大苦难或挖掘劣根,而是体现人物在苦难中奋然前行时体力与心力的交织整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着》中对牲畜的命名体现了福贵的幽默乐观,更有对死去家人的怀念和对生命延续的寄托。
B. 余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没有提纲,他在创作中会根据实际调整和追问,逐渐完成写作。
C. 余华受《老黑乔》的影响创作的《活着》,旨在表达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D. 余华认为《活着》结尾的民歌几乎表达了全人类的感受,不只是个人感受,具有普遍性。
3. 下列选项中能够直接体现《活着》的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
A. 福贵儿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连读书都是仆人背着去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读书,私塾先生和他爹说他以后肯定是二流子。
B. 买牛那天,福贵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结果他却在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花钱买下了一头已经年迈、即将被宰杀的老牛。
C. 福贵本想改赌好好过日子,战争却打破了他的美梦,母亲病重,他进城找郎中,却不幸被抓去拉大炮,福贵没想趁此机会出头,他一心想的是快点回家。
D. 福贵珍惜生活中的亲情,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福贵还说了“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我还得笨鸟多飞”等话。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梳理概括《活着》的语言特点并指出具体表现。(4分)
5. 请结合材料二的访谈内容,分析余华在访谈中表达出的创作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课桌课椅
梁晓声
那是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
那村子原先是没小学的,去年的春季,在一次村委会上,有名村干部说:“唉,明年都二〇〇一年了,叫作新纪元呢!咱们借千年一回的年份的吉利,为村里的孩子们好歹弄起所小学校吧!全村的孩子一代代从小都不上学,往后还怎么行啊!”
众村干部一时沉默。接着,一个个在沉默中点了头。
于是从那一天起,他们一有空就义务脱坯。村人们也都乐于为孩子们尽那份义务。秋收前,四堵土坯墙垒起来了。秋收后,村里仅有的几棵大树伐倒了,小学校举架了。
但村里的孩子们仍不能上学,因为学校还没门窗,也没课桌课椅。
不久,县教委通知村干部,说是县里一所小学换下了一批旧桌椅,可捐送给村里三十套,另外,还为村里搞到了一扇旧门和几扇旧窗。
村人们奔走相告,男女老少别提有多高兴了:这要是一运回来,几天后孩子们不就可以上学了吗?
可用什么车运回来呢?村里自然是没卡车的,也没任何别的车辆。
村里有个男人叫刘亮,是本地的“大知识分子”,十年前县师专的优秀毕业生,还没拿到正式的毕业文凭,就被县里一所重点小学迫不及待地“抢”去当老师了。后来由于精神受创,曾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时日。出院后,父母将他接回村里将养。这一养便是十年,父母已过世了,他独自生活,一心指望还能有重新当老师的某一天。村人们则并不嫌弃他,十年来一直敬重着他文化高这一点,也一直称他“刘老师”。
晚上,“刘老师”出现在一名村干部家。他说车的事,他可以解决。他说,毕竟在县里待过几年啊,朋友总是交下几个的嘛……村干部沉吟着说:“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刘老师”说:“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当咱村小学校的老师吧!”村干部不由一愣,他万万没有料到“刘老师”会提这条件,他顿时联想到建小学校时就数“刘老师”积极肯干啊,那间土坯房举架后,总见“刘老师”围绕着房子转,原来竟是这么种心思……“那,我就去了。”“去哪儿啊?”“去县里,我替孩子们急。”“这……天都黑了……你连夜赶到县里去?”“没事儿的,早一天是一天。”村干部没扯住,“刘老师”转身就匆匆走了……
第二天,“刘老师”没有回来……
第三天,“刘老师”被他的几名朋友送回来了——卡车在半路被三名歹徒劫了,“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他的司机朋友也被打昏了。他们苏醒过来时,那辆满载旧课桌椅的卡车早不见了……
村人们一时全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那天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的孱弱身影了,他甚至都不大在村里出现了。许多人开始说些埋怨的话了,先是埋怨那名村干部,接着又埋怨“刘老师”,认为完全是他插了一足才把事情搞糟了,否则,校舍的门窗也会安装上了,课桌椅也有了,孩子们都上学了……
“刘老师”又在村里露面时,他显然敏感地察觉到了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在孩子们面前,他更加无地自容,他对每一个孩子都负罪似的说:“我保证替你们把课桌椅找回来,我保证!”
有的孩子冷漠地望他一会儿,就跑开了;有的孩子则悻悻地向他掷出了两个字:“疯子”!
于是他仿佛被定身法定住了,呆呆地一动不动,站了很久。
下第一场雪了……
在这个村子里,在第一场雪洁白的“日记”上,印了第一行足迹的不是别人——他的足迹从他的家门口走向校舍,围绕着校舍走了一圈,走向村外去了……那间校舍的房顶上,没有窗扇的窗口坯台上,以及里边没有课桌椅的地上,积着厚厚的一层雪,像无眼、无唇、无齿的骷髅…
没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而就在这时,在邻省离本省最近的一个县城里,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疯子,靠乞讨饱腹。他令人讨厌之处是对留络腮胡子的人反应特别不正常,一见就两眼发直,就跟踪,有时甚至会扑上去抓住对方的一只手……疯子因此没少挨揍。
有一天,他又扑上去抓住了一个留络腮胡子的人的手,那人的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疯子大叫:“你逃不了啦!卡车在哪儿?车上的课桌课椅你们弄哪儿去了?”
那人就挥拳打他:“你这疯子,老子打死你!打死你!”
疯子被打得满脸是血,然而却顽强地不肯松开对方的手臂。
对方急了,拔出刀子扎他,一刀、两刀、三刀……疯子倒下了,却又抱住了那人的一条腿……
警察来了……
那疯子——也就是“刘老师”的尸体被送回了村里。
络腮胡子招认了。后来,卡车也找到了,它被推下公路,一车旧课桌椅,断断裂裂地在山坡上。
没人能知道:“刘老师”究竟根据什么,认定了在那个县里会有所发现。
公安机关问村里还要不要那批旧课桌椅,村干部们回答:当然要啊,门扇窗扇也要!于是公安机关找了辆卡车,将那些在许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跨省运了来……
村人们在修那些课桌椅时,想到“刘老师”的惨死,心里都很难过,便将他埋在了小学校旁,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的是“本小学荣誉教师刘辉之墓”。
校舍是终于安装上了门窗,里边是终于摆上了课桌椅,孩子们是终于得以上学了。当教室里传出第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时,又下雪了。大雪纷飞……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说要建一所小学校,众村干部因思考修建学校是否必要而“一时沉默”,认识到有必要建一所学校后,于是“在沉默中点了头”。
B. “可是,可是你……可是你有什么条件呢”中间省略号省去的内容可能是“你一个精神病人能办成吗”,但不便说出,所以转移了话题。
C. 文中多次写“刘老师”围绕校舍转悠,可见他对重新成为一名教师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
D. 根据“刘老师”后来的行为,可知在课桌椅被抢劫时,他记住了歹徒的特征和信息:留络腮胡子、一只手少了中间两个手指、邻省的无业游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西北一个很穷的村子”,突出了村子的“穷”,为下文需要从县城运来旧课桌椅的情节作铺垫。
B. “像无眼、无唇、无齿骷髅”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校舍的惨状,也反映了“刘老师”内心所受的创伤。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也与前文“刘老师”被打成了脑震荡相照应。
D. 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终于”,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在看似欣喜的语气中,实际包含了深沉的情感。
8. 文章以“大雪纷飞……”结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文中村民对刘亮有多个称呼:刘老师、疯子、荣誉教师刘亮。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称呼?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薨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
材料二: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陛下诚知玄修无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安与不安、治与不治由之,翻然悟悔,日视正朝。内之宦官宫妾,外之光禄寺厨役,举凡无事而官者亦多矣。上之内仓内库,下之户、工部,光禄寺诸厂,段绢、粮料、珠宝、器用、木材诸物,多而积于无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诸臣必有为陛下言者,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则在陛下一节省间而已。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节省而国有余用民有盖藏,不知其几也。节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劳于陛下也。劳于求贤,逸于任用,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六气各得其序,恭己无为之道也。天地万物为一体,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熏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乐矣。道与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寿矣。
(节选自《治安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京师之一金A田野之B百金也C一节省D而国有余E用F民G有盖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称王、治理天下,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B. “存”,抚恤,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词义不相同。
C. “其”,指代第三人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其”的指代不同。
D. “尤”,错误、罪过,与《离骚》中“忍尤而攘诟”的“尤”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主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国家有时强盛安定,有时衰弱混乱,太公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君主是贤能还是昏庸,与自然天命变化无关。
B. 帝尧治理国家时,民众中有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就给予敬重,有尽力农桑的就勉励慰问,做到赏罚有据,不以个人爱憎为标准。
C. “智者尽言,国家之利”,海瑞直言进谏,能够做到不说假话,一丝一毫都不隐瞒,嘉靖帝能从善如流,这体现了奏疏价值。
D. 材料二提出君主应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唯有做到如此才能实现快乐与长寿,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进谏内容有相似之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
(2)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为君之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邺都①引
张 说②
君不见魏武③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④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曝共灰尘。
试上铜台⑤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邺都: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于邺城。②张说(667年-730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历经四朝,三度执掌大政。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相州刺史后所作。③魏武:曹操,曹不建魏朝后,尊曹操为魏武帝。④西园:即铜雀园,曹氏父子经常在此聚会赋诗。⑤铜台:即铜雀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起势雄壮,高度集中地叙述了曹操创立功业的壮举,当中的“群雄睚眦”更烘托出曹操的英雄气概。
B. 三、四句将魏武帝集勇猛豪雄与风流儒雅为一体的英姿活现出来,作者的赞美、崇敬、向往之情也溢于纸上。
C. 七、八句承上启下,雄伟的城郭化为废墟,与上文中描绘的丰功伟绩形成对比;明月如旧,引发追思与感慨。
D. 最后两句,诗人想追寻往日盛况却徒增惆怅,此中情感与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表达的情感相同。
16. 历代诗评家认为此诗具有“慷慨苍凉”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 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登泰山记》中“ , ”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颜色错杂的特点,更赋予了山峰以人的动态,形象生动。
3.《登泰山记》中“ , ”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4.子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将一个“ , ”的国家治理得富强知礼。
5.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使国家百姓“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 , ”,然后快乐地回家。
7.《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
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9.《赤壁赋》中“ , ”两句写 诗人任凭--叶小舟随意飘荡在宽阔的江面上,超然悠然,怡然而乐。
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文言知识检测(16分)
1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芷阳间行 取道 B.故民之从之也轻 容易
C.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养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
1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秘密地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
C.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承受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衣
20.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孩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破坏 违背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责备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危士臣 B.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若不阙秦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B.谨庠序之教
C.共其乏困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寡固不可以敌众 B.越国以鄙远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弱固不可以敌强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而刀刃者无厚 B.头发上指
夜缒而出 D.族庖月更刀
2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D.夫子何哂由也?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像做菜。
有人说,要等所有材料准备好再下锅,这样更从容;也有人说,可以边准备边下锅,这样更高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高三答案
1. C 2. B
3. C 4. ①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具体表现为“福贵”这一名称的象征,对福贵一生经历的描述,以及开头、结尾诗意的表达;
②简洁而富有生命力,具体表现为故事曲折,人物经历复杂,以第一人称叙述,省却了具体描写和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
5. ①根据题材选择创作方式。余华强调好作家跟着题材走,面对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②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叙述方式。余华在创作《活着》时,选择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讲述故事,这是因为福贵具有“没文化”这一特点,与他过去笔下的人物不同。
③追求作品的普遍性和深度。《活着》结尾选择的民歌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感受,有深度并能引发广泛共鸣。
6. B 7. C
8. ①与前文第一场雪中“刘老师”在雪中围着学校转一圈照应,说明“刘老师”找回课桌椅让孩子们能读书的愿望已经实现,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
②强化了情感表达,以大雪纷飞的场景结尾,体现人们对“刘老师”的怀念,赞美“刘老师”为找回课桌椅而牺牲的悲壮行为和精神。
③结尾的“大雪纷飞”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美的环境氛围,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9. ①村民一开始称呼刘辉为“刘老师”,是因为他是优秀毕业生, 曾被重点小学“抢”去当老师, 体现了村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
②孩子称呼他为“疯子”,表现了孩子对他弄丢课桌椅后的埋怨。
③墓碑上称“荣誉教师刘辉”,说明村民认识到刘辉为村里找回桌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这是给予他的荣誉和纪念,是对他的怀念与敬重。
10. ACF
11. D 12. C
13. (1)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害:妨碍,耽误)民众耕织的农时,抑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
(2)不为了讨好而奉承,没有闲暇计较得失,恭敬地竭尽忠心为陛下建言献策。
14. ①勤俭为政,抑制欲望,不做扰民伤民事。②赏罚奖惩不避亲疏,选贤任能,人尽其才。③善待孤苦,救济赡养遭灾祸的人家,让百姓安乐富裕。
15. D 16. ①慷慨苍凉,在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之中蕴含着一丝深沉的忧愁悲伤;
②在对曹操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对其功绩表达赞颂的过程中,寄托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展现出慷慨激昂之情;
③在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表达了苍凉之叹,由此及彼,寄托了对自己时运不济,壮志难酬的感伤。
17.
1.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 浴乎沂,风乎舞雩
6.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7.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8.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8C 19B 20A 21B 22B 23C 24A 25D
26.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人生像做菜”为比喻,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或处事方式:第一种:要等所有材料准备好再下锅,强调从容、充分准备的重要性。第二种:可以边准备边下锅,强调高效、灵活应对的能力。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各有侧重,体现了“准备”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次作文材料中,“人生像做菜”,将人生比作烹饪,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生需要计划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材料”“下锅”,分别象征着准备工作(资源、条件)和实际行动(执行过程)。就材料而言,作文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准备”与“行动”的辩证关系,培养权衡利弊的思维能力。通过结合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或历史经验,学会在“从容规划”与“高效执行”间找到平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写作时,文章开头可以通过解读材料,提出核心问题——人生中应该更注重“充分准备”还是“迅速行动”,以设问或比喻引入,激发读者思考。接下来,运用对比论证分析两种观点,“等所有材料准备好再下锅”可通过举例论证其优点,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国航天团队的精心筹备,体现从容与减少风险的价值,同时指出其局限性,如可能错失良机;而“边准备边下锅”则可借助深圳改革开放、互联网企业崛起等事例,展现高效灵活的优势,但也需警惕因仓促导致的失误。然后,从辩证角度综合立意,主张“准备”与“行动”相辅相成,既要有充足积累,又不能因过度追求完美延误时机。进一步联系现实,结合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用事实论据说明这一道理的应用价值。结尾部分,总结升华,呼吁读者根据实际选择合适方式,并鼓励勇敢尝试,深化主题。
立意:
1.该开始时就开始,莫因准备失良机。
2.做足准备,机会自来。
3.把握时机,精彩飞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文王询问姜太公说:“天下纷杂熙攘,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之所以如此,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君主贤明与昏庸不同所致,还是天命变化的自然结果呢?”
太公说:“君主不贤明,那么国家就会危险,百姓就会混乱;君主贤明圣哲,那么国家就会安定,百姓就会太平。国家的祸福取决于君主,而不在于天时。”
文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古代贤君的事迹吗?”
太公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他就是上古时代人们所说的贤君。”
文王说:“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
太公说:“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不用金银珠玉来装饰,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奇异珍贵的物品,不把供玩赏的器物当作宝贝,不听放荡的音乐,宫殿的墙壁不粉刷,屋脊、椽子、柱子等不进行雕琢,庭院里长满茅草也不修剪。他穿着鹿皮裘来御寒,穿着粗布衣服来遮蔽身体,吃的是粗米做的饭,喝的是野菜做的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的农时,抑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对于忠诚正直、奉公守法的官吏,提升他们的职位;对于廉洁爱民的官吏,增加他们的俸禄。对于百姓中孝顺慈爱之人,给予爱护和敬重;对于尽力从事农桑生产的人,给予慰问和鼓励。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如果他有功劳也必定给予奖赏;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他有罪也必定进行惩罚。他赡养天下的鳏夫、寡妇、孤儿、独老,救济遭遇灾祸的家庭。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征发的徭役也很少。所以广大百姓富足安乐,没有饥饿寒冷的面容,百姓像敬仰日月一样爱戴他的君主,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他的君主。”
文王说:“伟大啊!贤君的品德。”
材料二: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恭谨上奏:
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宰。正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宰,责任极其重大。臣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愿秉持直言无隐的大义,是美就说美,不有丝毫虚假夸赞;是过错就说过错,不有丝毫隐瞒过错。不为了讨好而奉承,没有闲暇计较得失,恭敬地竭尽忠心为陛下建言献策。
陛下若真明白修炼玄道并无益处,看到臣下的不良行为、百姓的效仿,以及天下的安定与动荡、治理与混乱都与此相关,能幡然悔悟,每日临朝听政。宫内的宦官宫女,宫外光禄寺的厨役,还有众多吃闲饭的官员。上至宫内的仓库,下至户部、工部、光禄寺的各个厂库,绸缎、粮料、珠宝、器物、木材等物品,大量堆积却毫无用处,使用也不合时宜,这种情况太多了。大臣们必定有人向陛下进言过,大臣们进言,陛下加以施行,这不过在于陛下节省一些开支而已。京城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乡间的一百两银子,陛下节省一点,国家就会有充裕的财用,百姓也能有所积蓄,益处不可胜数。既能节省开支,又能振奋朝纲,这对陛下而言并非难事。努力访求贤才,任用得当则可轻松治国,如同上天运行于上,四季六气各得其序,这就是君主垂拱而治的道理。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这是固有的本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祥和,陛下自然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与天道相通,命运由自己掌握,陛下自然能享有真正的长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