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①.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②.认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子目1:戊戌维新运动: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导读部分、结合学【拓展1】、及背景做题思路;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写在书上)问题2:阅读教材“历史纵横”,谈谈你对“托古改制”的认识?(提醒:从特点、原因等角度自主思考)问题3:阅读教材103-104页;结合学案【拓展2】;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与意义。(自主阅读与课本补充)问题4:阅读教材104页;结合学案【拓展3】、【拓展4】;理解百日维新运动失败的必然性和意义的深远性。(自主阅读)【拓展1】早期的维新思想历程:①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②中法战争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郭嵩焘。(3)思想主张: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③思想:主张西学。(4)影响:①从学科技到政治制度方面,启蒙作用;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②局限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实践。【拓展2】百日维新的内容领域内容意义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增强军事实力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拓展3】没有认识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表现维新派的缺点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过于依赖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抱有幻想缺乏民众支持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使得变法缺乏社会基础光绪帝无实权光绪帝并没有实权,无法有效推行改革措施变法策略失误维新派主张速变全变,贪大求全,操之过急,"导致新政推行混乱触及既得利益者维新派的变法措施如废除八股、裁撤冗员等直接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树敌太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阻挠【拓展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从时代背景看: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国)②从变法内容看: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主)③从历史影响看: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强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启蒙)子目2:义和团运动: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04页,结合学案右图;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时间和过程。(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04页,结合学案材料1、材料2、与“扶清灭洋”的评价;客观认识“义和团运动”。(自主思考、课本标注)问题3: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主思考)材料1、北京、直隶和山西省,全陷于义和团的风暴之中。外国人很少能逃出生命,妇女婴儿也不能幸免。不仅外国人,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以及跟西洋事务有关的中国人,如带西洋眼镜、穿洋装的人,同样的厄运当头。跟西洋有关的东西,如洋楼、铁路、电线,也都被焚烧。各国对这种流血的动乱,十分震惊——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2、义和团反侵略斗争无疑是正义的,但其社会政治诉求却非常落后,反对社会发展,阻挡历史进步。义和团的悲剧说明,仅有正义远远不够,因为仅有正义并不能救国,还可能“误国”。——雷颐子目3:八国联军侵华: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05页、结合学案【拓展5】;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05页,结合学案【拓展6】;理解东汉互保的含义和影响。(课本补充)问题3: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政府的央地关系呈现何种趋势;请列举具体事实说明。(自主思考)【拓展5】、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②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拓展6】东南互保(1)背景:①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英、美等国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②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制定《东南互保章程》。(2)影响:●●①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②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利益和限制了反帝斗争的发展;③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受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④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子目4:民族危机的加深: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06-107页;结合学案【拓展7】;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2:赫德评价《马关条约》:“中国将被逼入深渊(沦为半半社会)”。结合学案【拓展8】;回答教材107页的“思考点”(课堂提问)【拓展7】辛丑条约的内筒与影响角度内容影响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经济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军事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文化禁华北科举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精神上和文化上征服中国影响①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④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东南互保)。⑤直接推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拓展8】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列强的侵华方式和趋势有什么变化?【拓展9】中国近代各阶层的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