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的定义与特点,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能划分《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脉络层次。2、梳理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理解“历史回顾与现实事件结合”的写法,分析背景材料对凸显“神五”意义的作用。3、赏析文中描述式导语与评论式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感受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4、关注中国科技进步,养成时事敏感度,激发对民族发展的自豪感,理解“几代人不懈奋斗实现飞天梦”所蕴含的执着与担当精神。二、课前预习1、文体知识与标题理解:通讯是一种详尽生动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其特点包括详细深入、生动形象、议论抒情并用;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本文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有双重含义:表层含义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过程,深层含义是中国几代人不懈探索航天梦的历程。2、历史背景预习:结合教案,补全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间线。1957 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中国,激发中国航天研究的动力1958 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制定航天发展规划草案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92 年:我国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003 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3、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耸入云天(sǒng):形容物体高大,直插天空九霄(xiāo):指高空,文中代指太空不懈(xiè):不松懈,坚持到底里程碑(bēi):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文中指“神五”发射4、导语预习:本文导语(1-3段)采用“描述式+评论式”写法,请简要概括其内容,并分析作用。内容:交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并评论这一事件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作用:①以生动描写(如“朝阳辉映”“橘红色烈焰”)营造现场感,吸引读者;②以评论点明事件的重大意义,凸显新闻价值,奠定自豪的情感基调。三、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脉络1、阅读全文,按新闻结构划分层次。结构部分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作用导语 1-3 报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新闻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论其意义 开篇点题,突出“神五”的里程碑意义,吸引读者主体(背景) 4-26 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从1957年受苏联启发到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 补充历史背景,说明“神五”成功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凸显来之不易主体(新闻事实) 27-29 具体叙述“神舟”五号发射后,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顺利进入太空的过程 回归新闻核心事实,呼应导语,让报道更完整结语 30 总结“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升华主题,强化民族自豪感,收束全文2、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神五”成功,再回顾历史),有何作用?①突出重点:先呈现“神五”成功这一最关键的新闻事实,符合新闻“时效性优先”的特点,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核心信息;②激发兴趣:用“成功发射”的结果引发读者好奇——“中国如何实现这一突破”,自然引出下文对航天史的回顾;③凸显意义:将“神五”置于历史长河中,通过对比“过去的探索”与“现在的成功”,更能体现其“里程碑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文本研读:分析写法与情感1、文中插入苏联1957年发射人造卫星的内容(第5-6段),有何作用?①搭建国际背景:将中国航天探索放入世界航天史框架,说明中国航天起步受国际环境影响,并非孤立发展;②烘托民族决心:通过“苏联成功震动中国人”“中国是嫦娥故乡、有飞天始祖万户”的对比,既承认差距,又凸显中国人“不服输、迎头赶上”的民族精神,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与上进心;③铺垫历史逻辑:为后文中国制定航天计划、不懈奋斗埋下伏笔,说明“神五”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对“不甘落伍”初心的践行。2、赏析文中生动的场景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场景描写 具体语句 表达效果“神五”发射场景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用“惊天动地”“橘红色烈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词语,从听觉、视觉、动作角度生动描绘发射瞬间,营造震撼的现场感,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科技的力量与成功的激动杨利伟静候发射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静候”一词刻画杨利伟的从容镇定,“举国关注”凸显事件的重要性,侧面烘托紧张而庄重的氛围,体现全国人民对飞天梦的期待(三)深层探究:理解主题与精神1、结合全文,谈谈“神五”成功发射的“里程碑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科技层面: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打破了美俄的技术垄断,证明中国航天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②历史层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是对古代航天梦想的现实回应,也是对几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回报;③民族层面: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发展潜力,为后续航天事业奠定基础,推动民族复兴进程。2、从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能提炼出哪些值得传承的精神?请结合文本举例。①执着坚守的奋斗精神:从1958年制定计划到2003年“神五”成功,历时45年,几代航天人克服困难,始终未放弃,如“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是关键突破,体现“不松懈、不放弃”;②自主创新的探索精神:中国航天从“受苏联启发”到“依靠自己的力量送航天员入太空”,如“神五”发射完全依靠自主技术,体现“独立自主、敢闯敢试”;③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无数科研人员默默付出,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就没有航天事业的进步,如文中未提及具体个人,但“几代人”的表述暗含对奉献者的致敬,体现“为民族梦想牺牲小我”的担当。(四)文体特色赏析本文作为通讯,如何体现“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的特点?①议论中显自豪:如导语中“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通过客观评论直接点明事件意义,暗含自豪;②抒情中融感慨:如结语“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用感叹句直接抒发民族自豪感,简洁有力;③描写中藏情感:如描写发射场景时,“惊天动地”“直刺九霄”等词语不仅是客观描写,更蕴含对科技进步的赞叹与激动,做到“情景交融”。四、课堂小结主题总结:文章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为核心新闻事件,通过倒叙手法回顾中国航天从1957年受苏联启发到2003年实现飞天梦的发展历程,既报道了“神五”发射的重大新闻事实,又展现了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凸显“神五”成功的里程碑意义,抒发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的自豪之情,歌颂了中国航天人执着、创新、奉献的精神。五、课后作业从文中选取一段最能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文字(如第4-6段),抄写下来,并写100字左右的赏析,分析历史背景对凸显现实事件意义的作用。示例:文字:“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赏析:这段文字将苏联的航天突破(历史背景)与中国的航天梦想(民族渊源)结合,既交代了中国航天起步的外部动力,又强调了中国探索航天的文化根基。通过对比“苏联的成功”与“中国的历史积淀”,说明“神五”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对民族梦想的传承与超越,让现实事件更具历史厚重感,凸显其“圆梦”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