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景泰蓝的制作一、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掌握叶圣陶“语言洗练优美”的写作风格,明确《景泰蓝的制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2、梳理景泰蓝“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制作工序,理解文章按“工艺流程”安排说明顺序的逻辑,分析“详写掐丝、点蓝”的原因。3、识别并赏析文中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其对清晰说明事物的作用,感受语言的准确性与平易性。4、认识景泰蓝作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体会手工制作背后工匠的智慧与辛劳,培养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与文化认同感。二、课前预习1、文体知识与作者积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需具备准确性与严密性。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其写作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除说明文外,还有小说《倪焕之》。2、景泰蓝基础知识: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传统工艺品,因明景泰年间广泛流行且蓝釉最为出色而得名,主要品种有碗、瓶、盘、台灯等。景泰蓝制作的核心特征是工序繁复精细,其完整工序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3、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珐琅(fà láng):一种用石英、长石、硼砂等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釉料,文中指景泰蓝表面的装饰层繁复(fán fù):多而复杂,文中形容景泰蓝制作工序多驱遣(qū qiǎn):支配、运用,文中指工匠对铜丝的灵活使用琢磨(zhuó mó):雕刻和打磨,文中指景泰蓝制作中的打磨工序三、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工序1、阅读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划分层次。结构部分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作用总起(引子) 1 说明写作缘由(想让读者了解景泰蓝制作过程)与目的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制作工序的具体说明分述(工序) 2-16 按“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顺序,详细介绍各工序的操作方法与特点 核心部分,用具体说明展现景泰蓝制作的繁复精细总结(升华) 17 强调景泰蓝“全部手工操作”的特征,赞扬手工业工人的聪明才智 收束全文,突出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工匠精神2、文章为什么按“工艺流程”(时间顺序)说明景泰蓝制作?①符合事物本质:景泰蓝制作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前一道工序是后一道的基础(如“掐丝”后才能“点蓝”),按流程说明符合其生产逻辑;②符合读者认知:读者对景泰蓝制作多不熟悉,按“制胎到镀金”的顺序逐步介绍,能让读者清晰理解“一件景泰蓝如何制成”,降低认知难度;③便于凸显重点:流程式说明中,可自然突出关键工序(如掐丝、点蓝),让说明更有条理。(二)文本研读:分析详略与说明方法1、文中详写“掐丝”和“点蓝”,略写其他工序,原因是什么?。详写工序 详写原因 具体体现(文中内容)掐丝 ①工序最复杂精细:需将扁铜丝粘成线条画,如“粘一棵柳树”需精细处理干、枝、叶的铜丝;②最能体现手工特点:工匠“对铜丝好像画家对线条,可随意驱遣”,展现高超手艺;③不为读者熟知:掐丝是景泰蓝特有的工序,需详细解释才能让读者理解 第4-7段:详细说明掐丝的定义、操作步骤(粘铜丝、粘图画)、耗时(二尺半花瓶需四五十个工),并举例“粘柳树”“粘叶子”点蓝 ①工序关键:色料的调配与填充直接决定景泰蓝的外观质量(颜色、光泽);②操作繁复:需将色料细末“和水”后填入铜丝格子,且“每一个格子里都要填到”;③特有工序:“点蓝”名称的由来(最初多用蓝色料)与操作方法具有独特性 第10-13段:解释“点蓝”名称的由来,详细说明色料的准备(盛在碟子里、和水)、填充方法,举例“色料碟子像画家画桌”2、赏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说明方法 具体语句 表达效果作诠释 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 直接解释“掐丝”的定义,用通俗语言让读者快速理解这道工序的核心操作举例子 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都是铜丝折成的 以“粘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时如何用铜丝勾勒图案,让抽象的“线条画”变得具体可感列数字 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 用“二尺半”“四五十个工”的具体数字,准确说明掐丝工序的耗时之长,凸显其繁复作比较 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将“掐丝”与“刺绣”比较,突出掐丝“精细如绣”的特点,同时点明二者的差异,让读者更易理解打比方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 将“盛色料的碟子”比作“画家的画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点蓝时色料丰富、排列整齐的场景,增强画面感(三)深层探究:品味语言与主题1、体会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举例分析。①限定词的使用:第6段“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中,“一般”限定“繁笔”的普遍性,说明并非所有图画都是繁笔,避免表述绝对化,体现准确性;②术语的精准:第10段“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准确解释“点蓝”名称的由来,不夸大、不模糊,符合事实;③数量词的精确:第7段“四五十个工”“二尺半高”,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工序耗时与器物尺寸,让说明更具可信度。2、文章结尾强调“景泰蓝全部是手工制作”,有何深层含义?①凸显工艺价值:手工制作意味着每一件景泰蓝都需工匠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不同于机器批量生产,更显珍贵,解释其作为“著名手工艺品”的原因;②赞扬工匠智慧:手工制作依赖工匠的经验与技巧,结尾强调手工,是对古今民间艺人“聪明才智”的肯定与致敬;③传递文化意义:手工制作是景泰蓝作为民族传统工艺的核心特征,强调手工,暗含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醒读者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四、课堂小结主题总结:文章以“总分总”结构,按“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工艺流程,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重点突出掐丝、点蓝两道关键工序;通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既展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繁复精细与手工特色,又赞扬了手工业工人的高超技艺与智慧,凸显了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贵价值,传递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认同。五、课后作业从文中选取一处运用“作比较”或“打比方”的语句,抄写下来,并写100字左右的赏析,分析该说明方法如何帮助读者理解内容。示例:语句:“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赏析:这句话运用打比方,将“工匠使用铜丝”比作“画家使用线条”。画家靠线条勾勒画面,工匠靠铜丝塑造图案,二者有相似性。这一比喻让读者能借助“画家作画”的熟悉场景,理解工匠“随意驱遣铜丝”的高超技艺,将抽象的“手工技巧”转化为具体的艺术行为,既生动又易懂,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平易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