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个完整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据此判断,我国( )A.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B.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C.古人类遗址数量最多 D.是世界人类的起源地2.下面是关于“北京人”的学习探究。其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遗址初探 特征分析 ? 生活复原A.生活环境 B.工具推测 C.食物来源 D.唯一成果3.山顶洞人有原始的宗教信仰。下列表达他们对生命尊重和对灵魂敬畏的行为是( )A.商品交换 B.缝制衣服 C.埋葬逝者 D.人工取火4.据下图推知,古代“家”字的出现源于( )(房屋)(豕:猪) (家) “家”字的造字本义是蓄养家畜的房屋A.定居生活 B.禅让制度 C.贫富分化 D.兼并战争5.中国古代先民早早就掌握了制作彩陶的技术。如图所示图片可用以说明( )A.黄河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原地区的文明程度最高 D.中国是世界彩陶文明的发源地6.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发现后,学界曾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存。1993年湖南玉蟾岩和2000年浙江上山遗址的稻作遗存,不断刷新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远古传说 D.图像材料7.据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中,女神雕像体型有大小之分,随葬玉器数量和规格也有区别。这表明当时( )A.雕塑技术成熟 B.手工业很发达 C.阶级分化出现 D.审美意识古朴8.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出土了三角形石犁、破土器、耘田器、石镰等劳动生产工具……良渚先民还发明了砭针,它是刺激人体穴位,用于治病的一种原始工具。据此推测,良渚先民( )A.已学会使用火 B.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C.主要以采集为生 D.能够使用磨制石器9.中国古代神话强调人自身的努力,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这反映了( )A.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B.中国发达的神话体系C.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 D.先民朴素的审美观念10.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古城遗址发掘了其中1309座墓葬,只有4座大型墓葬中出土了龙盘,这说明龙盘属于极少数人。据此分析,龙盘是( )A.早期国家的象征 B.普遍存在的随葬品C.天文测量的仪器 D.身份地位的象征物11.它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甲骨文卜辞中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它”是( )A.二里头 B.亳 C.殷 D.镐京12.学习历史需要掌握历史纪年法。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还可以表述为( )A.公元8世纪前期 B.公元前8世纪前期C.公元7世纪后期 D.公元前7世纪后期13.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须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逐渐膨胀,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仅限于王畿。这一变化体现了( )A.周王势力衰微 B.兼并战争不断 C.中央集权强化 D.各国政局动荡14.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15.春秋时期,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 楚先后灭了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秦兼并了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可见争霸战争(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实现了局部统一C.导致了朝代更替 D.加速了西周灭亡二、综合题16.远古人类·农耕发展。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项目目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感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项目任务】聚焦主题,制作项目学习任务单,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时间:2025.09 制作团队:晋华小组项目学习任务单主题一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我找到了 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化石出土的地层中,考古工作者均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和骨器。这些工具多以单面加工为主,修制技术简单,器形不规整,大多未经第二步加工就直接使用 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轰动了世界。此后,北京人遗址又陆续有新的发现。在北京人遗址的历次发掘中,共发掘出土代表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万多件石器和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 山顶洞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我学到了 生产生活方式: 地位: 生产生活方式:问题1: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填写上面空白处的内容。主题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我找到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有藤条残木柄骨耜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我悟到了 问题2:上述两件文物分别说明了什么? 问题3:上面两处房屋分别是什么建筑想象图?【成果分享】完成学习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远古人类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17.制度沿革·列国风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示意图。材料二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摘编自《三字经》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国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1)根据材料一,将图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画线部分的理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战争产生的影响。(4)综上所述,从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谈谈你得到的启示。18.王朝更替·社会动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人治·王朝兴衰】图一 大禹治水 图二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古物·文明印记】一组 二组图三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图四 利簋 图五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图六 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制度·巩固统治】周初分封略表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卫 姬姓贵族鲁 姬姓贵族燕 姬姓贵族齐 功臣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朝的遗民(1)观察下列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下面两则历史故事。(2)从下面两组图片中任选一组,分别简述它们承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3)根据“周初分封略表”,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三、材料题19.文明成果·早期曙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和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说明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材料二 以陶寺为都城,建立早期国家,进入了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国家的出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墓、宫城及宫殿建筑等为表征的王权;出现了彩绘陶器、玉器、漆木器等重要礼器以及土鼓、石磬等礼乐器,礼制甫成,以礼治国。可以想象,整个社会表现出较为先进的政治文明。——摘编自高江涛、王璐《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现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寺作为早期国家的表现特征,并说明这些表现特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发展形态。材料三 五六千年前,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得华夏族得到进一步发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A B A C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B A A B16.问题1: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生产生活方式:使用打制石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有爱美意识,过集体生活。问题2: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说明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说明贾湖居民具有了原始审美观。问题3: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17.(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原因: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2)理解: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商王汤以亳为都城,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3)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追逐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国家出现统一趋势,促进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积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对社会生产活动造成极大破坏(消极)。(4)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当加强对地方的掌控;等等。18.(1)图一:相传尧时,洪水泛滥,禹接替父亲鲧治水。他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禹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图二: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边关烽火。诸侯见信号率兵赶来,却不见敌寇,褒姒大笑。后犬戎来犯,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不信,未到,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示例:图三:历史价值:展现了夏朝晚期宫殿布局,反映出早期国家权力中心的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和王朝起源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艺术价值:体现早期建筑布局对称之美,设计暗含礼仪秩序,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早期范例。图四:历史价值: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印证了《尚书》等文献的记载,是西周初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物证,意义重大。艺术价值:纹饰精美,兽面纹威严庄重,铸造工艺精湛,体现了西周早期青铜艺术的风格。图五:历史价值: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水平与祭祀礼仪,见证了当时动物造型器物的使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物见证。艺术价值:造型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牺身纹饰精美,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灵动与高超工艺。图六:历史价值:见证了吴越两国争霸历史,反映了两国兵器制造水平与军事文化,是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实物证据。艺术价值:剑身和矛身纹饰细腻,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展现了当时手工业的高超水准。(3)示例:论点:西周分封制有助于巩固统治。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19.(1)理由:良渚古城遗址的规模和布局显示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表明良渚迈进了文明时代;随葬品的差别说明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手工业发达。(2)表现特征:有大墓、宫城及宫殿建筑(王权);出现了彩绘陶器等礼器和土鼓等礼乐器(礼制)。社会发展形态: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已进入以礼治国的先进政治文明阶段。(3)形成过程: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击败蚩尤,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逐渐形成。影响: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