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年级10月学情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年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右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文化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中的区域界定基于()
A.仰韶文化的分相
B.红山文化的分布
C.良诺文化的分布
D.河姆渡文化的分布
2,江苏境内的古人类遗址有南京汤山直立人遗址、泗
洪顺山集遗址以及高邮龙虬庄遗址等等,要想了解他们
的社会生活,最佳途径是()
A。学者推断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史书记载
中原文化区及其两个核心x坡经卧
3.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A.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中图新石瑙时代文化进存分布示盘图
B.文化遗存分布广泛
C.大多使用打制石器
D.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4.张家港东山村遗址,1989年3月被发现,经过一年
多的挖掘发现了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和大量
随葬品以及大型房址1座,东山村的先民特别构筑了用
红烧土堆积、鹅卵石专门铺垫的一个祭祀广场。据此可
知崧泽文化()
超辛m女议
A.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处于聚族而居阶段
C.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5.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
粪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
A.早期国家特征出现
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C.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D,尚未出现私有现象
6.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文字的发明,单偶制家
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志的,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据此可知。下列对文明
产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采集和渔猎一私有制产生一社会分工发展——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B.杜会分工的发展一原始农业畜牧业—阶级出现一一私有制产生一文字出现
C.原始采集和渔猎一早期城市出现一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一国家产生
D.原始农业畜牧业一社会分工发展一一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一国家产生
1/7
高一历史试卷共7页
7.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了夏朝帝王“世及”情况:“帝禹期,其子“启遂即天子位”,
“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传子十三,传弟二,回传嫡子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夏朝禹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
B.夏朝的宗法制度己较为成熟
C.夏朝王位世袭以血缘为纽带
D.夏朝的王位是由嫡长子继承
8.商朝武丁、祖庚时期的祭杞没有明显规律,且祭祀的时间、对象、用牲(包括种类、数量、颜色
等)都需要通过占卜来“询问”鬼神意见。晚商后期,条祀对象逐渐辅简,且更加突出先王的地位,
祭祀也逐渐制度化和系统化。这一变化说明()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宗法制度已经萌芽C.从重神转变为照民D,商王权力不断强化
9.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
组成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传说时代”无可信的历史
D,原始文字尚未具备书法要素
10.在一种特殊的体制下,王国为“国上之国”,属邦为“国中之国”,它们是归属的方国和部族,
各自保持着原先自身的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传统。这一体制是()
A.世袭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1,许倬云在《说中国》中讲到:“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
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
扩散其势力于各处。”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笼统的霸权”指夏朝实行聚族而居B.“同心圆布局”指商朝实行内外朝制度
C.“封建网络”指西周实行分封制
D.夏商周三代的统治促进了华夏认同
12.“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
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13.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嫡庶之
辨”;涉及采邑继承的8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
B.铭文记载成为分封前提
C.诸侯权力依赖军事征服
D.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14.有学者统计了先案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
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表1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
出现次数
示例
指京师
9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
17
“咨女般商,女投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
145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
6
“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
“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表1可知,先秦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2/7
高一历史试卷共7页2025级高一年级10月学情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5 ABBAB
6-10 DCDAB
11-15 BBAAB
16-20 ABDDC
21-25 ABADA
26-30 ACAAC
31-35 ACCCC
36-40 ABADB
二.非选择题
41.(1)
图一是战国形势图,理由:三家分晋后,经过长期纷争,出现了战国七雄
图二是西周形势图,理由:都城为镐京、实行分封制。
图三是汉朝形势图,理由:都城为长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西域都护府/河套
四郡
图三是秦朝形势图,理由:都城为咸阳、实行郡县制度,北方边疆的长城标记。
(一点2分,共8分)
(2)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任意1点得2分)
42.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分)
(2)中央:改三公九卿制为中外朝制度/设立中朝;
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地方:变郡县制为郡国并行制;
王国势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集权
(4分)
(3)表现:划分州部,分设刺史;
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均输平准;
(任意1点即可)
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3分)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