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狮山高级中学 2025-2026 学年度第 一 学期高 二 级阶段 一 考试
历史 科试题
(班类:历史类 使用范围:高 二 级 1、7-16 班)
本试卷共1张, 4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卷)上。用2B铅笔将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4、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鞅变法把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政治路线之一,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政治路线的是(  )
A.什伍连坐制 B.推行县制 C.授田于百姓 D.军功爵制
2.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巡视东方时留下的《琅琊刻石》上载:“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这主要反映出秦朝(  )
A.推崇皇权至上 B.鼓励发展农耕 C.重视秩序稳定 D.践行法家思想
3.曹魏初年,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依据世(家世出身)、状(才能表现)、行(品德品行)三个方面的标准品评人才。由此可知,魏初这一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C.克服了察举制选官弊端 D.强化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4.唐代科举考试的荐举成分极重,每当知举官赴贡院之时,台阁近臣就可以直接合法保荐举人,这一行为被称为“公荐”。开元时期,洋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中言:“收入既少,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誉同类,用以争先。”由此可见,唐代的荐举制度(  )
A.巩固了门阀士族的地位 B.体现了选官标准的多元化
C.易加剧官僚腐败与党争 D.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5.下表为摘录的有关东汉中后期的部分记载。这主要反映出,东汉(  )
皇帝 具体记载 出处
桓帝 (京师疾疫)大赦天下,改元元嘉。二月,九江、庐江大疫……京师旱。任城、梁国饥……司徒张歆罢……二月壬辰,武库火。司徒盛允免 《后汉书·孝桓帝纪》
灵帝 (大疫)司徒许训免。 (大疫)二月壬午,大赦天下……三月,太尉李咸免。 (大疫)司徒袁滂免……太尉桥玄罢。 (大疫)司徒袁隗免 《后汉书·孝灵帝纪》
A.法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小农经济抗灾能力较弱 D.重视官员的问责考核
6.东汉初期,刘秀“广求民瘼,观纳风谣”,以此作为地方官吏奖惩的依据。风俗使或行政长官采撷谣言时,往往会仰仗在地方上颇有威望的长老、父老阶层,“问以谣俗,民所疾苦”。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这反映出(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B.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C.国家治理重视社情民意 D.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
7.北宋初年,因原后周旧臣的辞职,中枢出现了权力真空。太祖想拜赵普为相,但按照惯例,皇帝发布的诏令,需要宰相副署,方可生效。诏书若无宰相副署,则缺乏合法性。最终,太祖命其弟赵光义以同平章事的名义副署,才完成对赵普的宰相任命。此事例反映出宋初(  )
A.官员选拔任人唯亲B.政府组织结构完善C.皇帝权力日趋衰落D.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8.下表所示为元朝行省制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  )
内容 出处
行省理钱粮,遇有疑惑,必移文中书省,得旨再行 《元典章·行省》
行省官赴任,监察御史随察,有不法者,即时纠弹 《宪台通纪》
行省辖地,常令户部遣官检核钱谷,较其登耗 《南村辍耕录》
A.行省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B.中央全面控制地方政务
C.行省制蕴含着集权智慧 D.地方行政效率大幅下降
9.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设直隶工艺总局,其章程规定:“本局以提倡维持全省工艺为宗旨,凡本省土产如高阳棉纱、顺德毛毡等,均令仿造洋货,分投试办。”该局附设实习工场,聘日本技师传授技艺,并规定“商股可附入,惟不得干预局务”。这一章程反映了晚清(  )
A.政府主导的近代化改革路径 B.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间资本崛起
C.对明治维新模式的直接移植 D.清末新政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10.1912年成立的共和党是在黎元洪的主导下,联合原立宪派和旧官僚势力成立,其公开支持袁世凯。在1913年国会选举中,共和党在参议院获175席,成为第二大党,与国民党形成对立。其纲领主张“国权至上”,反对国民党“民权主义”。这反映出(  )
A.《临时约法》体制下的实践困境 B.代议制民主发展成熟
C.共和派与君主立宪派斗争激烈 D.政党政治的形态已现
11.1913年9月,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要求部员前往国子监参加祀孔典礼,且须跪拜,时任教育部金事的鲁迅在其日记中写道:“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劬(浙江光复会革命者)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这体现了当时(  )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共和新风与封建旧俗的对立
C.法治文明与宗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
12.议会制度的形成(  )
表2 参议会制度形成过程简表(部分)
时间 内容
1937年7月 陕甘宁边区各区县广泛发动人民参加乡代表和区、县议员选举
1938年11月25日 陕甘宁边区决定将陕甘宁边区议会改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此后,参议会制度逐渐在县区以下的基层政治生活中代替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形式和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939年1月17日—2月4日 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个参议会——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安召开
A.助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设 B.揭示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C.反映了“三三制”原则的落实 D.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需要
13.1956年7月,陈云指出:“现在应该来一个社会主义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范围内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政府状态,在大范围内不合理,在小范围内还是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在大范围内合理,在小范围内还有不合理之处。我们要做到既在大范围内合理,又在小范围内合理。”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  )
A.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展 D.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4.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由卸任的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官员的行动;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受到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材料意在说明,罗马共和政体
A.元老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公民的民主权利极其有限
C.具有鲜明的僭主政治特征 D.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15.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该制度是(  )
A.罗马帝国的元首制B.西欧的封君封臣制C.法国的三级会议制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6.有学者在研究西方政治变迁时,引用了下面这样一段文献,该文献(  )
立法权限制: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 征税权限制: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以王室特权为名征税。 军事权限制: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 议会自由保障:议会选举必须自由进行,议员享有言论自由和免责权。 司法独立:国王不得干预司法或设立特别法庭。
A.明确规定国王和封建主的权力 B.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
C.使内阁实际上掌握了政府权力 D.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三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西周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时代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与此相应,中国有三次社会革命:第一次奴隶制革命在殷周之际;第二次封建制革命在周秦之际;第三次资本制革命在清代末年。
——摘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周之变”的具体表现。(4分)
(2)综合材料二、三,结合钱穆与郭沫若的观点,分析“周秦之变”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自秦代确立郡县制以来,中央政权通过行政层级直接统辖地方的模式逐渐定型。汉代刺史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唐代道制与宋代路制皆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分割地方权力。至明清时期,督抚制度与密折奏事体系形成垂直管控网络,地方财政、军事、司法权高度收归中央。这种“强干弱枝”的集权体制,使得中国古代虽历经王朝更迭,但政治文化传统始终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封建制下,封君与封臣通过契约建立双向义务关系,庄园法庭依据习惯法裁决纠纷。11世纪后,城市通过赎买获得自治特许状,市民阶级组建行会管理市政。英国《大宪章》(1215年)确立了“王在法下”原则,三级会议、议会逐渐成为制约王权的制度平台。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提出分权制衡理论,美国《联邦党人文集》强调“用野心对抗野心”,形成联邦与州的双重分权体系。这种权力结构为近代西方政治转型提供了制度遗产。
——摘编自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西欧中世纪至近代政治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差异。(4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种政治体制对中西方文明发展路径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政权建设的探索。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政权建设的积极探索。
序号 内容
1 苏维埃国家根本法最大原则之二,在于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使政治的权力握在最大多数工农群众自己手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3 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不久,即宣布成立华北行政区,建立华北人民政府
4 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5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材料中任选三则政权建设内容并分别予以阐释。(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历史启示。(4分)
20.1978年,中国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书写国家发展壮丽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174
材料二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年 3678.7 385 1621.4 1072.5 355.04
1988年 15180.4 1378 5814.0 3865.2 3821.79
1998年 85195.5 6860 34133.9 14816.4 26849.68
2008年 319244.6 24100 131724.0 33428.1 179921.47
2018年 919281.1 66006 301089.3 67558.7 305008.13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编制——摘自选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P48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时代背景。(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推动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发展的意义。(4分)
高二阶段一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C D C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D C B
1.【答案】D【解析】军功爵制通过奖励军功使平民有机会获得爵位、土地和官职,打破了世袭贵族的垄断,直接体现了将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向所有民众开放的政治路线,故选D项;什伍连坐制侧重于社会控制和治安管理,通过连坐强化统治,但未涉及权力或荣誉的开放,排除A项;推行县制是行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主要针对官僚体系而非平民化的社会结构,排除B项;授田于百姓是土地分配措施,旨在促进农业生产,但与开放政治权力或社会荣誉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诛乱除害”“黔首安宁”“终无寇贼”“尽知法式”,这表明秦朝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百姓安宁、无贼寇、知法守法体现了有序的状态,故选C项;材料虽提及“皇帝之德”,但内容重点在于描述社会安定局面,而非直接强调皇权至高无上,秦朝虽强化皇权,但刻石此处更突出治理成效,排除A项;材料中“诸产繁殖”涉及生产繁荣,但非专指农耕,且全文核心是社会秩序而非具体经济政策,秦朝虽推行重农抑商,但此处未突出农业鼓励,排除B项;材料中“尽知法式”体现法律普及,但整体描绘的是稳定景象,而非法家思想的全面实践,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君主集权,但刻石强调安宁与教化,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曹魏初年选官需由中央任职官员担任大中正,产生小中正,且标准明确,这使得中央可通过中正官对选官各环节进行把控,强化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故选D项;君主专制强调皇帝对臣下的控制,此制度围绕选官而设,与加强君主专制关联不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下,家世成为选官重要标准,利于门阀士族发展,而非衰落,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虽意图改进察举制,但同样注重家世,后期弊端更甚,并未克服察举制的任人唯亲、门第观念等选官弊端,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从材料“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誉同类,用以争先”可知荐举过程中举子奔走公卿门下、互相诋毁,这反映出公荐易引发官员不正当交往,从而加剧官僚腐败与党争,故选C项;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选官的垄断,且材料未体现荐举制度与门阀士族地位巩固的关系,排除A项;仅依据材料所提及的荐举制度,不能体现选官标准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描述士人巴结权贵,可能强化关系网络,反而阻碍公平晋升,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桓帝、灵帝时发生疾疫、旱灾等灾害后多位官员被免,反映出朝廷根据灾害对官员问责,故D项正确,为最佳选项;儒家思想强调“天人感应”,灾异被视为上天警示,材料中灾害后官员免职或大赦可能间接体现儒家影响,但未直接涉及法律内容,故A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仅官员因灾害被免,不能充分说明是皇权与相权斗争导致,故C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材料主要围绕灾害与官员任免,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故B项错误,排除B项。
6.【答案】C【解析】东汉初期,刘秀“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汉灵帝时也诏令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表明政府通过采集民间风谣了解民生疾苦,并将此作为官吏奖惩的参考,体现了国家治理中对社情民意的重视,故选C项;原始民主传统多见于先秦部落时期,东汉作为中央集权王朝,政府主动收集民意是强化统治的策略,而非民主遗风,排除A项;社会舆论在材料中仅是官吏考核的辅助手段,最终升黜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并非由舆论直接决定,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民意收集机制,未提及行政效率的提升,且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效率可能反而下降,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因按惯例皇帝诏令需宰相副署才生效,所以让赵光义以同平章事名义副署才完成任命,这体现出权力运行有着既定程序,依循流程办事,故选D项;材料主要围绕宰相任命需符合程序展开,并非强调官员选拔方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宰相任命环节,不能就此说明政府组织结构完善,排除B项;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而非日趋衰落,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行省遇钱粮疑惑需得中书省旨意,赴任受监察御史纠弹,辖地钱谷要受户部检核,体现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多方制衡,既给予一定权力处理地方事务,又有效防止地方坐大,蕴含集权智慧,故选C项;行省制通过中央直接干预和监察体系有效制约了地方自主性,元朝历史中行省并未形成割据势力,因此不易导致地方割据,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钱粮、监察等特定领域,未涵盖司法、军事等所有政务,中央控制是重点但非全面,行省在常规事务中仍有一定处理空间,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行政效率变化,且中央监管可能促进政策规范执行,元朝行省制提升了中央对庞大疆域的管理效能,无史实表明效率大幅下降,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设直隶工艺总局,以官方力量提倡维持工艺,规定仿造洋货试办并附设工场聘技师传授技艺,可见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动近代化改革,故选A项;材料虽提及商股可参与,但限制其干预权,突出政府控制而非民间资本自主崛起,实业救国思潮在晚清更多由官方主导,排除B项;聘用日本技师仅是技术借鉴,并未全面复制日本政治或社会模式,中国改革仍以自身需求为基础,排除C项;清末新政涉及政治、教育等多领域改革,如预备立宪和新式学堂设立,不止于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中工艺总局的设立也体现制度层面的尝试,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1912年共和党成立,在1913年国会选举中有一定席位,还与国民党形成对立展现不同政党诉求,这表明当时政党竞争、通过选举争取政治权力等政党政治的形态已呈现,故选D项;材料聚焦政党活动,未提《临时约法》具体内容或实践问题,且1913年国会选举后袁世凯解散国会凸显体制危机,但题干无此信息,排除A项;代议制民主在民国初年短暂尝试,但1913年选举后国会迅速被解散,民主制度未巩固成熟,排除B项;共和党虽联合原立宪派,但斗争是政党间对立(共和党与国民党),非共和派与君主立宪派之争;原立宪派已融入新政党,国民党也主张共和制,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1913年北京政府要求部员跪拜参加祀孔典礼,这是封建旧俗,鲁迅日记反映参加者态度不一,有人反抗,体现共和新风冲击封建旧俗,是两者对立,故选B项;材料中祀孔典礼侧重传统礼教仪式,并未涉及科学知识或迷信观念的直接交锋,新文化运动虽倡导科学,但此处焦点不在科学与迷信的博弈,排除A项;法治文明强调法律体系,宗法社会以血缘宗族为核心,材料中的国家祀孔礼仪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与法治或宗法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政府政策要求部员参加祀孔,但冲突体现在政府内部职员如鲁迅等人的反对行为,而非政府与民间传统之间的对立,材料未展示民间态度,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1937—1939年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形成使各抗日阶层参与政权,调动各界力量,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团结抗日和建设根据地需要,故选D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此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参议会制度涉及政权建设,不能直接揭示敌后战场重要性,排除B项;“三三制”于1940年开始推行,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陈云在1956年7月提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范围内引入自由市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对经济管理方式的思考与尝试;这一时期正值中共八大前夕,党中央正在总结苏联经验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陈云的讲话体现了这种探索精神,故选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的目标,1956年时中国仍坚持计划经济主体,陈云虽强调市场作用,但仅限于计划经济框架内,并非转向市场经济,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始于1960年代初期,旨在纠正“大跃进”带来的问题,而1956年时国民经济正处于稳步发展期,尚未出现调整需求,排除C项;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1956年时党的重心仍包括社会主义改造和阶级斗争,未实现全面转移,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成员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且终身任职,通过提出建议和协调官员行动实际掌握政治主导权;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受元老院限制,官职无薪金导致穷人无法出任,这些史实表明权力高度集中于贵族阶层,形成贵族寡头统治,故选D项;虽然元老院在政治中作用关键,但法理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元老院主要承担咨询职能,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贵族垄断政治,公民权利受限是贵族控制的后果,但罗马共和国公民在大会中仍保留选举等权利,并非单纯民主权利问题,排除B项;僭主政治以个人独裁为特征,而材料描述元老院集体统治,与共和国共和体制相悖,无个人专制迹象,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法国三级会议制下,最初王权受制于封建领主,封建割据严重,随着三级会议召开,国王通过向第三等级征税等手段,逐渐加强权力,专制主义成分强化,与材料所述相符,故选C项;罗马帝国的元首制由奥古斯都建立于公元前1世纪,加强了皇帝权力,但发生在古代罗马,与欧洲中世纪封建时期无关,材料所述“大领主掌握权力”更贴近封建欧洲而非罗马帝国,排除A项;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导致权力分散和封建割据,正是材料中“在此之前”的状态,该制度本身未强化王权,反而助长分裂,排除B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于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君主权力并确立议会主权,与材料中“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直接矛盾,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该文献内容源自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其核心是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君主专制,材料中“未经议会同意”多次出现,如立法、征税、军事等方面,表明议会权力显著增强,而国王权力受到严格制约,故选B项;材料聚焦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未涉及封建主的权力,且《权利法案》旨在削弱封建残余,强化议会权威,排除A项;内阁制在18世纪才逐渐形成,材料并未提及内阁或政府权力的转移,排除C项;成年男性普选权是19世纪议会改革的结果,且材料仅强调议会选举的自由,而非普选权范围,排除D项。
17.【答案】
(1)表现: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推行礼乐制度;民本思想萌发。(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影响:加快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国家统一局面;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8.【答案】
(1)根本差异:中国古代是中央集权体制,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权力集中于中央;西欧中世纪至近代是多元权力体制,存在封君封臣契约关系、城市自治、法律限制王权等,权力相对分散。(4分)
(2)影响:中国古代:积极方面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消极方面后期抑制地方和社会活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西欧中世纪至近代:积极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城市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繁荣;消极方面中世纪权力分散导致战争频繁、政治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发展。(6分)
19.【答案】
(1)阐释:背景+内容(任务和举措)+影响,背景1分,任务举措2分,影响1分
示例:
选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苏维埃国家”“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反映出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发展壮大农村根据地、巩固苏维埃政权是革命主要任务。(1分)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分)使根据地工农群众当家作主,推动革命形势发展。(1分)
选2(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前夕,(1分)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主要任务,(1分)颁布了《共同纲领》。(1分)《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基础。(1分)
选3(解放战争时期):
“宣布成立华北行政区,建立华北人民政府”,1948年解放战争处于决战前夕(1分),为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1分),中央决定成立华北人民政府(1分),一方面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华北地区经济,组织人力、物力等全面支援解放战争;另一方面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权建设提供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奠定基础。(任一点1分)
选4(全面抗战时期):
“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反映在全面抗战时期,(1分)抗日成为主要革命任务,(1分)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设立参议会和“三三制”,进行民主政治探索,(1分)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选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1分)为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1分),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1分)有利于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每条4分,共12分。史实正确,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启示:适应形势变化;始终维护人民利益;赋予人民民主权利;注意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注意调动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每点1分,任答3点得4分)
【解析】
首先,选取材料中的三则政权建设内容,如选择1、4、5,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采取的重要举措进行阐释。选1,据材料“苏维埃国家”“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及所学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任务:反映出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发展壮大农村根据地、巩固苏维埃政权是革命主要任务。
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使根据地工农群众当家作主,推动革命形势发展。选4,据材料“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及所学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主要任务:反映出当时抗日成为主要革命任务。
重要举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在边区进行民主政治探索,有利于抗日形势好转。选5,据材料“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及所学可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监督的政治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正确处理党和非党关系提供正确方向,即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据材料,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适应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权建设的具体形式和策略;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维护人民利益;赋予人民民主权利;注意调动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注意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凝聚共识,共同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20.【答案】(14分)
(1)时代背景:“文革”结束,社会秩序恢复;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思想;国民经济面临困境;国际环境相对缓和,全球化趋势显现。(4分)
(2)特点: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均GDP大幅提高;工业和农业增加值增长;进出口总额激增。(2分)
推动因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科技进步的推动。(4分)
(3)对中国:推动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世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合作与共赢。(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