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2024级高二上期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单选题 共45分)
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不选、多选或错选不给分。
1.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有意传位给第三子季历,其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便主动让国,一同出奔“荆蛮”,建立国家,自称“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史称“太伯奔吴”。这一事件
A.加快了华夏认同观的产生 B.导致宗法制基本原则的崩坏
C.扩大了分封制的适用范围 D.推动中原文化向江南的传播
2.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3.如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文献 评述
魏收《魏书》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居士集》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廿二史札记》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4.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C.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5.《明会典》载:“内阁行移,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由此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A.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B.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C.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
6.1898年,康有为在《请禁妇女裹足折》中指出,缠足会使“血气不流,气息污秽,足疾易作,上传身体,或流传子孙”“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竞,而留此弱种,尤可忧危矣”,故请禁妇女裹足,以保全妇女肢体。康有为的这一主张
A.与救亡图存运动相适应 B.成为妇女解放的先声
C.颠覆了传统的社会认知 D.得到士绅的广泛支持
7.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平山县碾盘沟出版,刊载新闻照片150余幅,中英文对照说明,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5年来的战斗和生活。下图为《晋察冀画报》中的部分报道。这些报道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中国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表明中共重视根据地文化的建设
8.1948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组织起草了多版《共同纲领》。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初步制定《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后,初稿名《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于1949年8月,根据毛泽东意见,纲领名称简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一过程反映出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9.1957年,在讨论在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方案时,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坚决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强调把广西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对国家和当地是很不利的。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A.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使壮族人民开始翻身当家作主
C.寄托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 D.体现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诉求
10.下面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
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则深入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 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 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 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 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 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
A.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B.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D.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11.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
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 D.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别
12.962年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形成。有学者认为,名义上德意志、意大利、奥地利、波希米亚等地区处于同一位皇帝的统治之下,实际上皇帝仅是“德意志国王”。该学者意在强调神圣罗马帝国
A. 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 B.封君封臣制度遭到破坏
C.民族反抗的意识逐渐增强 D.皇帝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13.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近一百年时间内,法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共和政体、两次帝制、一次旧王朝复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到1875年宪法的颁布才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议会(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和总统,法国政体才逐渐稳固下来。这表明法国
A.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 B.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C.君主派的势力被彻底根除 D.革命历程呈现出激进色彩
14.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兴铁路建设,各地铁路运营商恶性竞争,热门线路超需求建设,冷门支线则被垄断经营。为此,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州际商务委员会,作为永久性的监督机构,负责铁路行政管理工作,裁决跨州商业投诉。该委员会的建立
A.体现了政府主导铁路修建 B.扩大了美国政府的行政权
C.有利于经济发展秩序稳定 D.确立了联邦对各州的管制
15.西方民主观认为,通过自由选举实现轮流上台执政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多数西方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一两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手中。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政党就开始出现政治合谋,政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越来越明显,为了提高选举获胜的机会,政党之间结成联盟越来越普遍,有原则、建设性的反对党明显减少。这体现了
A.自由选举践踏了民主制度 B.西方话语下的民主制度存在局限
C.分权制衡的原则遭到破坏 D.西方政党政治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本卷共3题,16题24分,17题19分,18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也陷入了一定的历史困局之中。政治上,“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地方长官以事上为能,“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君主对于地方“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由于任期有限和回避制度,地方长官对地方事务往往疏离,不得不任用当地的胥吏。胥吏们父子相传,谋取私利,造成了“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局面,无异于“养百万虎狼于民间”。
-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的历史困局与顾炎武的思考》
材料二 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秦朝初期,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即使州郡之界与山川相符合,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如此,隋唐统治者对犬牙相入原则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高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朝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朝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的统县政区变成将近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材料三 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国民丰富的法治观念和发达的契约精神。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人伦政治思想。民初政党组合也“往往以个人之感情,强为牵合,而未尝以一定之党纲相号召,党员之中知所谓本党政纲者百无一个焉”。梁启超观察第一届国会选举时提出,“未闻有一党发表政纲建旗帜以卜人民之祈向”。各政党的经费不像西方政党主要来自企业界和私人的捐助,而主要源自行政拨款。可是,政党得到的行政拨款十分有限,许多政党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资助,在政治上也就不得不迎和袁世凯。
-摘编自邓亦武《论民初政党政治的畸形化》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政权建设的探索。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政权建设的积极探索。
序号 内容
1 苏维埃国家根本法最大原则之二,在于真正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使政治的权力握在最大多数工农群众自己手里
2 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3 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不久,即宣布成立华北行政区,建立华北人民政府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5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以来央地关系困局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基本原则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地方区划变迁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畸形化的成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探索不断变化的认识。(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节选)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议会有权力决定国王的继承人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整理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建国后长期保留奴隶制。直至1865年宪法第13条修正案才废除奴隶制,1870年第15条修正案赋予黑人选举权。这一过程表明,美国民主制度的完善需经历反复斗争,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材料三 三次议会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对议会选举权的改革。1832年的改革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权,选民比例仅从5%增至7%。可是,工人阶级的“一无所获”使他们不得不为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而重新出发。伦敦工人协会于1836年成立,并于1837年拟定了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1867年议会改革使一部分工人进入到资本主义的圈子;1884年的议会改革尽管没有实现普选权,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大了工人阶级的选举权。
-王可国等《政治权利与阶级意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对工人运动改革主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演进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留奴隶制度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选举权渐进式扩展的根本目的和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以下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的部分关键词:
春秋五霸、铁犁牛耕、县制、百家争鸣、华夏认同、“士”、富国强兵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关键词,再补充一个新的关键词,围绕该时期社会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列出关键词,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高2024级高二上期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5分)
1 2 3 4 5 6 7 8
D B C B B A B C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B D A C B
二、非选择题(55分)
16.(24分)
(1)表现:中央集权过于集中,地方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地方长官唯上是从,影响地方治理的效果,造成地方的困弱;官僚机构膨胀加剧;地方吏治腐败严重。(8分)
(2)原则变化:由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2分)
意义:有利于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分)
(3)成因: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缺乏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袁世凯等人的专权企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任答3点6分)
(4)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人民利益(政党性质);赋予人民民主权利;注意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注意调动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17.(19分)
(1)尊重传统;渐进性;国王权力越来越受到限制。(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2)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依赖奴隶制;传统白人至上观念根深蒂固;联邦政府为协调南北双方的利益。(6分)
(3)目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2分)
意义:扩大民主范围,民主权力不断下移;促进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完善;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
18.(12分)
该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可以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综合写;也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但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动态的状况)。
所补充词汇必须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必须是“词汇”(特定的、固定短语的总和)。
关键词:1、2、3
1分
主题:2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
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
阐释:为什么、是什么、怎样样?
8分
小结:1分
示例
选择和补充的词汇是:铁犁牛耕、百家争鸣、中央集权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期。2分
阐述:①经济:春秋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公田抛荒,国君财政收入受到影响,于是实行税制改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推动了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比如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并强制推行行小农经济,重农抑商。这种所有制和劳作方式以及经济政策成为后世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
②政治: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宗法、分崩离析,诸侯崛起争霸、社会大动荡。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废除分封制度,确立县制,中央集权体制初步建立。县制作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被后世封建社会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文化:伴随着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社会上各阶级集团的知识分子发表不同见解,互相批驳而又彼此吸收,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流基因,影响深远。
总结
社会的转型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现实,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