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走近张若虚
Approaching Zhang Ruoxu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了解诗题
Understanding Poetry Titles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朗读正音
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滟滟
芳甸


纤尘
皎皎
青枫浦
扁舟子
裴回
捣衣砧
西斜
碣石
潇湘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jiǎo

piān
zhēn
pái huái
xiá
jié
xiāo xiāng
潜跃
qián
滟滟
芳甸


纤尘
皎皎
青枫浦
扁舟子
裴回
捣衣砧
西斜
碣石
潇湘
潜跃
解题
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哪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春: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夜:具体背景
“春”有4句、“江”有12句、“花”有2句、“月”有15句、“夜”有2句。
春、江、花、月、夜

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提示: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生
月斜
月悬
月落
月是诗之魂
梳理层次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月下之景 1-8句 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景物美
月下之思 9-16句 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36句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情感美
赏析诗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景物美
滟(yàn)滟:水波荡漾闪光的样子。芳甸(diàn):花草茂盛的原野。
花林:繁花似锦的树林。
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雪珠。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
汀(tīng):江边的沙洲。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景物美:赏月下之景
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确:在江面上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恢宏、阔大的意境。
景物美:赏月下之景
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确:“升”仅仅是状态,而“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有声(水)有色(月) ,景象壮观。
“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足见诗人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
景物美:赏月下之景
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明确: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比喻
整体感知-月下之景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浩瀚澄澈的江,
绚烂耀眼的花,
明亮空灵的月
(春、夜是背景)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手法:景中含情
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译文】: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哲思美:悟月下之思
如何理解这四句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
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哲思美:悟月下之思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确: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
深入探究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应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深入探究
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哲思美:悟月下之思
赏析这两句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明确:“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对大自然景色的感悟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悠悠:渺茫、深远。此句象征游子如白云飘荡远去。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境内有青枫浦,又名双枫浦。
胜:能承担,能承受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明月映照下的楼阁。这里指楼上的思妇。
【译文】: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情感?请简要分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游子漂泊的凭靠,羁旅之愁的寄托,也是不得志后追求自由的象征。
借指楼上的思妇。
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用典,送别地点的代称。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诗》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裴回:月光流动的样子。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玉户:用玉装饰的门。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月华:月光。
文:同“纹”。古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两句暗含对方所在遥远,鱼、雁亦难传书之意。
【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透过玉窗珠帘,照进闺室,引动思妇的离愁,故希望它不要透帘入室,但却无法卷之而去,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勾起思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想拂之使去却拂而还来。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虽然能飞越万里长空,却不能超越月光照及的范围;月光照进深水,使深藏水底的鱼龙也感受到光照,跃动起来,形成层层水纹。
思妇怀远
借“月”传情
赏析“裴回”“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的表达作用。
裴回:拟人手法,写出因浮云游动月亮游移不定,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感到怜悯而不忍离去;
“卷”与“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却做不到。,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意象积累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如“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意象积累
鸿雁传书: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鱼传尺素:尺素是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情感美:析月下之情
“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
但也是用典——“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花林——落花
春江——江水流春
月升——月斜(月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前后意象区别: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虚实结合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寓情于景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夸张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以景结情
总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