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水平检测考试试卷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三:孟子十分强调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甚至从作为人性善端的“不忍人之心”中直接推导出了“不忍人之政”。这可以理解为,他将理想政治建立在恻隐之心这种自然情感之上,在他这里,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同构性,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掘和充实。统治者不断“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基于天然地为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的情感,就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其政令便有一个良善的出发点。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王道”。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则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在极度强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怜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在他看来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的情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直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这也是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野蛮人也不愿作恶的原因。C.孟子认为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两者本质上是同构的,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D.在卢梭的理想政治中,比起善变、不稳定的自然情感,基于契约的理性精神,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根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有相似之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B.卢梭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之所以更有用处,是因为其更强调人怜悯的善良天性而非自私自爱。C.孟子所谓“爱有差等”是指人的情感会由于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将情感由家庭向外扩展“推恩”是实现“王道”的途径。D.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论孟子“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的一项是( 3分 )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B.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4.卢梭“怜悯之心”和孟子“恻隐之心”存在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二,分点概括。(4分)5.孟子和卢梭关于恻隐(怜悯)情感的论述,对于当下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可资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初雪路翎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一个八九个月的婴儿。前沿的炮声在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的巨大的回响。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觉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过了桥以后,刘强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着下嘴唇,一声不响地开着车。他的头脑里闪过了一些图景。在一间亮着灯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们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头歪在枕头边上,旁边摆着红花布做的新棉袄,那是奶奶亲手缝的。长方形的房间里堆满东西,这都是老人家的东西,于是房间里就有着陈年古旧的生活气味。想到这个,他觉得很宽慰。接着他又看见他的女人站在织布机旁,一边工作一边在想着:“下雪了。他在前线怎么样呢?穿上棉衣没有呢?”“下雪了,”王德贵快乐地说,“这是今年头一次下雪。”“下雪了。”刘强心里愉快而安静。“来吧,我来当会儿妈妈吧,这段路给你。将来你一定是个好司机!”他抱过了孩子。王德贵带着庄严的激动坐上了驾驶的位置。公路上,雪已经积起了三四寸。这台车平稳地前进着。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述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虽无意于大肆渲染战争场面,但“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红色的火星”等描写仍让人惊心动魄。B.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却在孩子哭声中得以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C.小说写众人“安静的、满足的笑容”,意蕴丰厚,饶有余味,同时也与文中对“微笑”“笑容”的多次描写前后呼应,更显得结构完整。D.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以及文末标注的创作日期,都指向抗美援朝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多处都可以感触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司机刘强沉静的态度,在紧急情况下绝对沉静的妇女,大家安静目送的场景。B.小说描绘的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的重要助力,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合理的铺垫。C.小说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不论是刘强、王德贵,还是工兵连长,都在作者的笔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D.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小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重现在读者的眼前。8.请从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刘强、王德贵和工兵连长这三人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9.文中多处写到不能言语只会哭泣的朝鲜婴儿,请联系文本分析婴儿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梦溪笔谈·辩证(节选)沈括(一)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于其旁,后人又收入《图经》。余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非古之东海也。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志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大凡地名如此至多,无足纪也。初仕为沭阳主簿日,始见《图经》中增此事,后世不知其因,往往以为实录。谩志于此,以见天下地书皆不可坚信。其北又有孝女冢,庙貌甚盛,著在祀典。孝女亦东海人,赣榆既非东海故境,则孝女冢庙亦后人附会县名为之耳。(二)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辨,退之遂为熙载矣。(三)前史称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放肆不法;李白为之作《蜀道难》。按孟棨所记,白初至京师,贺知章闻其名,首诣之,白出《蜀道难》,读未毕称叹数四。时乃天宝初也,此时白已作《蜀道难》,严武为剑南乃在至德以后肃宗时,年代甚远。盖小说所记各得于一时见闻,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误,皆此文之类。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与《唐书》所载不同,此《唐书》误也。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延年不A讲地志B但见C今谓之D东海县E遂以二疏F名之G极为乖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就是,表肯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乃仁术也”的“乃”意义相同。B.谩,徒然,与《桂枝香》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谩”意义相同。C.谬,弄错,名词活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字用法相同。D.以,连词,因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中“以”的意义及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沈括的考证,疏广是东海兰陵人,今属承县,不是现在的东海县,石延年不考证地名,对墓主做了错误的推断。B.作者担任沭阳县主簿时,见到石延年所记地方志有误,因此将这件事写下来,以表明天下的书籍并不是完全可信的。C.世人画的脸小而有美胡须的韩愈,其实是南唐韩熙载的样子,加之韩愈配享孔庙,各州县孔庙所画的都是韩熙载。D.按照孟棨的记载,李白初到京师时,贺知章就听闻了他的大名,于是最先去拜访他,李白在此时呈献了《蜀道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2)盖小说所记各得于一时见闻,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误,皆此文之类。14.本篇题为“辩证”,取考证之意。请依据材料内容,概括作者考证了哪几件事?(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鹧鸪天①贺铸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③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④,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本词为词人悼念亡妻所作。②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妻子病逝此地。③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④露初晞:语出西汉诗歌《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重过阊门”写词人重经故地,但因为妻子去世,词人觉得万事皆已改变。B. “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暗喻昔日夫妻恩爱,但如今已经是天人永隔。C. “露初晞”与《短歌行》“譬如朝露”句意相似,寄托着人生短促的伤感。D. “旧栖新垅”写词人流连于旧日居室与新开垦的土地,传达出对亡妻的思念。16. 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虚实结合,情感深沉,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新时代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应当像曾子所说的“ , ”那样志存高远,勇挑重担。(2)《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3)苏轼与亡妻生死相隔却深情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 ”两句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4)李白纵然被称为“谪仙”,却难以超然世外,《将进酒》中的“ , ”两句话饱含了他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舍我其谁的自信。(5)《无衣》中“ , ”描写了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历来被奉为圭臬,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 ① ,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播和积累,个人的任何工作与创造,都是在前人已经积累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读书是了解前人认识成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前人的认识成果对于新的工作与创造来说, ② ,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然而,材料毕竟不等于家具。就写作而言,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就如同木料不会直接变为家具。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锻炼了记忆力,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当然,在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往往不是有意要拧成一股绳,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18. 下列标题和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经验之谈”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别了,“不列颠尼亚”》B. 《“探界者”钟扬》C.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D. 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0. 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请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文段的观点。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40个字以内。(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说:“我读过很多中国诗歌,但曹雪芹的诗,尤其是女性诗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译这些诗却是最难的,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诗社’中,黛玉的诗往往是公认最好的,宝玉的则逊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差距——让黛玉的诗达到拜伦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宝玉的就‘一般般’。”黑山表示:“《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甚至有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解决了对一般情节和诗的翻译,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红楼梦》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遗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内容,比如复杂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中外文中对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异,“甄士隐”“贾雨村”等带有的“谐音梗”人名背后的隐喻,“宝玉”“黛玉”“宝钗”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变成“拼音”后的流失,还有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针对这些情况,黑山专门在书后附上了“家谱”和“名词解释”,以辅助阅读。通过以上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传达了书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译性”。21.对填入横线中的成语,你认为“如释重负”和“怅然若失”哪个更符合文段情境?为什么?(2分)22.我们日常生活或网络中的“谐音梗”,古人其实早已常用。请指出下面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七日夜女歌(其五)》中谐音“梗”在何处?有何妙用?(3分)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做茧,昼夜常悬丝。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集·默自上·学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不少于800字。2025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水平检测语文参考答案D 【解析】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说法不当。原文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可知“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错误,选项的因果关系也错误。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直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错误,非“直接”,且选项缺少原文的“在自然状态下”这一条件。C.“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错误,选项中“前者”——政治情感,“后者”——自然情感,而原文“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掘和充实”,可见“前者”与“后者”应互换位置。2.D 【解析】D.“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错误,原文“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可见卢梭只是与柏拉图“遥相呼应”,并未谈到“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且卢梭只是认为理性比之情感更稳定,而并未“否认了情感的地位”。3.A 解析:A.出自《韩非子·有度》,属于法家思想。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①是每个人天然具有的,是人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②都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脱离自利的功利动机,有助于促使人们对那些遭受苦痛的人采取帮助的行动。(每点2分)5.①人天生就有怜悯之心,因而不至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从而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②“不忍人之心”可先在家庭中得到培育,继而应用于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很好地和谐人际关系;③如果施政者和人民都能够将“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就可能会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构建和谐社会。(每点2分)解析:由材料一“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可得出:人天生就有怜悯之心,因而不至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从而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由材料三“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敏感性应在具体、特殊的家庭关系语境中具体地得到培育和扩充,主张人通过体会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感受,从而将心比心,推恩于家庭关系外的人。他相信,当家庭情感得以良好培育的时候,人的道德敏感性会相应得到发展,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可推知第二点:“不忍人之心”可先在家庭中得到培育,继而应用于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很好地和谐人际关系。由材料三“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王道’”可得出:如果施政者和人民都能够将“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就可能会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构建和谐社会。6.B “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可知,工兵连长阻拦是因为有制度,过桥需要排队,不是“无理阻拦”。7.D “华丽典雅”错。文章的语言如“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等都很平实质朴,可见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平淡朴素却饱含热情。8.①刘强不愿求人放行,话语少且短句多,语调急促有力,说明他刚毅坚定、自尊心强。②王德贵为了朝鲜妇孺与人争执,说话时语气助词较多,说明他心地善良、率真冲动。③工兵连长从严格执法到同情放行,多次模仿他人口吻,说明他既严于职守,又善良风趣。(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9.①婴儿贯穿全文始终,起到了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给读者带来一波三折的阅读感受。②丰富人物形象,表现出刘强的细心和周到,也体现了小王由原来的羞涩和稚气向成熟、体贴的转变,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③彰显并深化主题,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展现了浓厚的人性美,也表现了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每点2分)BEG句意:石延年不考察地理志,仅看到现在称为东海县,便用疏广、疏受来命名它们,是极其错误的。“延年”是主语,“地志”作“不讲”的宾语,结构完整,在B处断开;“东海县”作“见”的宾语,在E处断开;“遂”表承接,“以二疏”是状语,“名之”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在G处断开。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现在的东海县是汉代的赣榆县。/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B.“谩,徒然”“意义相同”错。随手/徒然。句意:把这件事随手记录在这里。/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徒然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C.正确。弄错,名词作动词/照,名词作动词。句意:因此被错认成韩愈。/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D.正确。句意:元丰年间因为韩愈附祭孔庙。/用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12.B 解析:“见到石延年所记地方志有误”“以表明天下的书籍并不是完全可信的”错。根据原文“初仕为沭阳主簿日,始见《图经》中增此事,后世不知其因,往往以为实录。谩志于此,以见天下地书皆不可坚信”可知,作者任沭阳主簿时,仅“见到《图经》中增加了石延年所记的‘二疏墓’事”,并未提及“当时就发现其有误”(发现错误是后续考证的结果,非任主簿时即知晓);且作者是想以此表明天下的地理类图书并不是完全可信的,而非天下书籍。13.(1)有一块墓碑,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不知道黄儿是什么人。(关键点:“漫灭”、“莫知黄儿者何人”)(2)大概小说所记,都是依据于一时的见闻,前后事情的原委都不知道,一般多有错误失实,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关键点:“盖”,大概;“本末”,事情的原委;“舛误”,错误失实)14.事件:①对地方志中记载的石延年关于“黄儿墓”墓主所在地的判断进行了考证。②对世人所画的韩愈画像的真实主人进行了考证。③对《唐书》中李白作《蜀道难》的真实用意进行了考证。参考译文:(一)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座古墓,《图志》称为“黄儿墓”。有一块墓碑,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不知道黄儿是什么人。石延年任海州通判时,因巡行属县而见到这二座墓,说:“汉代的疏广、疏受是东海人,这一定是他们的墓。”于是就称之为“二疏墓”,并在墓旁刻了石碑,后人又将它记入了《图经》。我认为,疏广是东海兰陵人,兰陵现在属沂州承县,现在的东海县就是汉代的赣榆县,本属琅琊郡,不是古代的东海郡。现在的承县以东四十里就有疏广墓,在它东面二里又有疏受墓,石延年不考察地理志,仅看到现在称为东海县,便用疏广、疏受来命名它们,是极其错误的。凡地名像这样的情况很多,举不胜举。这是我刚担任沭阳主簿时,见到《图经》中新增加了这件事,后世不知道它的来由,往往认为是据实所录。把这件事随手记录在这里,由此可见世上的地理书都不可完全信从。古墓以北又有孝女墓,庙宇的形状十分壮观,是属于官府祭祀的庙宇。孝女也是汉代东海人,现在的东海既然不是汉东海郡旧地,那么孝女的墓和庙也是后人附会县名而造作的。(二)世间人们所画的韩愈,是小脸庞并有漂亮的胡须,戴着纱帽,这实际是南唐的韩熙载,现在还有当时人的画,上面题写得明明白白。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所以南唐人称为“韩文公”,因此被错认成韩愈。韩愈肥胖而胡须少,元丰年间因为韩愈附祭孔庙,各地孔庙中所画的形象都是韩熙载,后代人已不能区分,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三)历史记载说严武当剑南节度使时放肆不遵法度,李白因此而写作了《蜀道难》。据孟棨的记载,李白初到京城时,贺知章听说他的文名,第一个去拜访他,李白拿出《蜀道难》来给他看,贺知章没有读完就已称叹多次,这是天宝初年的事。那时李白已写下了《蜀道难》,严武当剑南节度使乃是在肃宗至德年以后,相差年代很远。大抵小说所记,都是依据于一时的见闻,前后的事情都不知道,(所以)多有错误失实,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李白集中说这首诗是“刺章仇兼琼”,与《唐书》的记载不同,这是《唐书》错了。D【解析】D.“流连于……新开垦的土地”错误。“新垅”意为“新坟”,指词人妻子埋葬的地方,而不是指“新开垦的土地”。16. ①实写眼前空床无眠,卧听雨声,虚写往昔妻子犹在,挑灯补衣;②现实与回忆构成对比,过往温馨反衬现实凄凉;③抒发了词人的孤独痛苦之情及对亡妻的无限思念。【解析】①词中,“空床卧听南窗雨”描绘了词人独处时的真实场景——夜晚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这是一种孤独、寂静的状态,是实写。“谁复挑灯夜补衣”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想象着曾经妻子在灯下为自己缝补衣物的情景,是虚写。这种由当前孤寂引出对往昔温馨生活的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通过将现在的孤独与过去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更加突显出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与失落感。这里的“挑灯夜补衣”不仅代表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具体的动作,更象征着夫妻间平凡却珍贵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扶持的美好时光。如今只剩下词人独自面对漫长的黑夜,以及那无法填补的心灵空洞,过往温馨反衬现实凄凉。③这两句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描绘,写作者如今独自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想到除了你,还会有谁会深夜在灯下为我缝补衣裳?既写出了妻子的贤惠,又写出词人对她的无尽想念,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失去爱侣后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哀伤情绪,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无助,让人感受到词人心底那份难以言说的悲哀。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5)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8. C【解析】“经验之该”引号是特定称谓,特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片面的经验。A.特定称谓,“不列颠尼亚”特指撤离香港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也象征现代英国。B.特定称谓,“探界者”是对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钟扬的特称。C.表示强调和引用。D.特定称谓,反语、讽刺,“天朝上国”本来是历代封建王国对本王国的称呼,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大国”。“天朝上国”反被“蛮夷”的坚船利炮击败了,所以此处的“天朝上国”还具有讽刺含义。19. 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②只起原料的作用【解析】①“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是否定前面“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此处应先评价这种观点,应填:这种观点是片面的。②根据“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可知此处为比喻句,由“材料毕竟不等于家具”可推知“前人的认识成果”只相当于“材料”,也就是制作家具的原料,可填:只起原料的作用。20. 写出好文章不仅需要多读书,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解析】首先概括文段的观点,结合“要写出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概括出第二段观点“写出好文章需要多读书”;结合“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概括出第三段观点“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然后递进关系的复句表述,使用递进连词“不仅”“还”衔接两个观点句:写出好文章不仅需要多读书,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21.怅然若失。(1分)理由:因为前文尽管说翻译《红楼梦》中的诗歌很难,但是作者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怅然若失”体现出的是作者在翻译完毕后的意犹未尽、惆怅失落的感觉,而“如释重负”则是把翻译过程看作一种负担,不符合语境。(1分)22.“丝”与“思”谐音(1分),以蚕丝比喻情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子缠绵缱绻的情思。(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水平检测答案.docx 2025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水平检测考试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