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长: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总共45分。其中1-13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15题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了权利与义务关系。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A、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缴纳田赋
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军事调遣
C.两天子必须保证者候的世袭统治权
D.周天子必须承认诸侯在封地内的完全自治权.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段 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屋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3.唐初,政事堂位于门下省,仅是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以及门下侍中召集开会的场所。到了贞观时期,茫太宗下令要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以及一些特别加衔的官员必须出席政事堂的宰相会议,围绕重大政务展开讨论并形成决策。这说明唐代()
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B.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加强
C.相权扩大减动到君权 D.权力中心呈现下移趋势
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古代雅典时制作的卡片,据此可以得出()在古代雅典,不管公民在财富上和能力上多么突出,即使是伯恩克利,如果他的提议不能获得公民大会的支持,也无法顺利实施。
A.公民的财富多寡决定权力大小 B.权力机构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的执政能力受到了重视
5.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征兵,同时宣布威凌与玛丽依据“古老的权利”继承王位。这些举措()
A.彻底废除了英国君主制度 B.旨在剥夺国王的行政权力
C.以法律形式推动政体转型 D.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6.1948年2月,中共中央“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自己占领的城市,凡有人口五万以上者,逐一做出简明扼要的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完成此项总结”。该做法旨在()
A.粉碎敌入全面进攻 B.争取抗日战争胜利
C.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D.引导工作重心转移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一张留存至今的照片中,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被选民们续拥着,选民们眼神中充满信任与期待,耿长锁则面势微笑。这张照片最能体现()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基层民主选举的广泛性
C.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拥护 D.代表产生程序的严格性
8.北魏迁都洛阳后,曾将鲜卑、羌等族人民迁徙至京师,由政府授田。据史料记载,这些代迁户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从货易。......跳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贵”。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A.民族交融与封建化面临挑战 B.统一北方的时机尚未成熟
C.制度设计已落后于时代要求 D.农民与池主利益冲突缓和
9.朱熹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时指出:“契勒保甲之法,什伍其民,使之守护里国,觉察奸盗,诚古今不易之良法也。然既许其蓄藏兵仗。各盟佥鼓,则其节制阶级似亦不可不言”。据此可知,朱熹认为保甲法()
①维护了地方的治安②可导致地方武装势力坐大
⑧导致了变法的失败④提高了中央禁军的战斗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摆脱!日体格律的束缚,采用通俗诗歌和创新题材,“尔来诗界昭革命,欧风美雨吟作料”。该倡议主要是为了
A.促进传统文化革新 B.发动民众参与变法
C.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D.唤起国人救亡意识
11.汉代察举制是重要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购买行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A.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体现公平性
B.依赖地方官员推荐,选拔权力集中于中央
C.选拔过程受门阀士族影响,逐渐走向僵化
D.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12.唐宋以来,士大夫不重视研习律令,即使是法律专科学生也只背律令,不解其意。针对这种状况,宋神宗颁布诏令,规定进士及第者和法律专科学生必须通过律令和断案考察,才能为盲。此后,士大夫“颇垂意律令”。这有助于()
A.法律体系完备B.科举制度确立C.监察制度改善D.官员素质提高13隋文帝时期,朝廷废除了地方长官自行辟举本地士人担任属吏的旧制,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官员皆由吏部统一考核任命,后又规定州县宫吏三年一换,不得连任。这些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C.清除了门阀势力对仕途的垄断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4宣锋六年(1431年),明宜宗令郑和敕谕退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嘉。比匈满荆加风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联命,睦邻违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联同仁之心。”郑和远航途中在两顾之间进行斡旋,说服退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主要体现了()
A.以德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 B.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C.明朝统治者的夫朝观念牢固 D.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
15.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共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
A.推动股份制公司的完善 B.扫除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C.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二、材料题(3小题,16层13分,17题13分,18题17分,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实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存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演编自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国》
材料二:1787年,美国制宪并创造了联邦制度。......美国之所以拒绝采用雅典城邦制正是因为小国界民更容易通过行使他们的“主权”而实现“多数人的暴政”。
-消换自张千帆《主权与分权》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雅典城邦制,美国联邦制的优点。(1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是中国帝制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由领廷开设科目。士人可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身,将中国帝制时代数持在一种社会分层与金豆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中。从隋唐科举制度设置之初。科举考试就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建立了以中央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与地方州县学馆为主的官学体系。同时,私学也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寺学、村学、坊学、里学、乡学等多种形式。但科举制度又使得整个社会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读书应举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仕宦的必由之路。科举制是其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对古代东亚国家和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曾产生过深刻影响。
-摘编自岳伟《中国科举制漫谈》
材料二16-18世纪,传教士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科举制的情况日益增加。尽管有些介绍难免胶浅和感性,但大多能做到客观、公正。他们出于对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通行的选官制度-君主恳赐制-的不满,都对中国这种含有竞争原则的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正是他们对中国科举制的介绍、肯定和赞扬,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建立公开考试来选拔行政性公职人员的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资借鉴的异域文化参照物。
摘编自陈兴强《传教士和中国科举制西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征。(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园科举制西传并得到认可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磨初的道为致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弹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摘稿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核察使司,其上设逐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肾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削,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
三、论述题(12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编撰的《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内容简介如下:
本书以长时段、大历史的学术眼光研究中国历代治理体系,分设“行政与监督”“吏治与用人”“中央与地方”“民本与民主”“思想与文化”“礼治与法治”“基层秩序”“边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环境治理”十一章,每章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沿革、体系架构、主要特点、经验教训等,重在揭示“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从而汲取中国历代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请选取该书的任意一章,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知识,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自拟论题,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C C D C A A D D D A AD(A得3分,D 得1分) AD(A得1分,D 得3分)
材料题
16.(1)直接民主;以自由和平等为宗旨和原则;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公民集体议决政事
(2)避免“多数人的暴政”,保护少数群体权益;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既维护国家统一,又保障地方一定自治权;以成文宪法明确权力划分,稳定政治秩序;通过三权分立制衡,防止权力滥用,保障民主制度运行;适应大国治理需求,突破小国寡民的局限
17.(1)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集政治、文化、教育功能于一体;与官学、私学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分层与阶层流动;具有世界影响力,影响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
(2)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的客观介绍与肯定;欧洲君主恩赐制选官存在弊端,亟需改革;科举制的竞争原则和公开考试选官模式,符合西方近代政治发展需求;西方思想家、政治家寻求异域文化借鉴以完善本国选官制度
18.(1)相同点:均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均涉及地方军政、民政等事务管理;均与中央存在权力分配关系。
不同点:
·权力结构:唐代后期道的长官多由节度使兼任,集军政民政监察权于一身,权力集中;清代省实行三司督抚制,督抚、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相互牵制,权力分散。
·赋税分配:唐代后期地方留成赋税占比高(约四分之三),中央占比低;清代省七成以上赋税起运中央,地方留成少且支用需经户部审核。
·与中央关系:唐代后期道的自主性强,易形成割据;清代省的地方官员多由中央派遣,受中央控制更强。
地方行政层级逐渐规范,从松散的“道”向制度化的“省”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通过分权、赋税调控等方式削弱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结构从集权向分权制衡演变,防范地方割据;地方行政制度不断适应中央集权和国家治理需求,逐步走向完善论述题
19.论题: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及治理经验
短文: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始终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展开,其演变历程蕴含丰富治理智慧。西周推行分封制,通过“授土授民”建立诸侯与周天子的从属关系,初期巩固了统治,但后期诸侯势力膨胀导致割据混战。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基础。汉代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管控。唐代后期节度使权力坐大,形成“藩镇割据”,最终导致王朝衰落;清代实行三司督抚制,督抚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相互牵制,赋税多归中央,有效遏制地方割据。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在于“分权适度、制衡有效”:既要保障中央权威,避免地方分权失序;也要给予地方一定治理自主权,激发地方活力。这一经验对新时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需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推动中央与地方协同治理,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