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儋州市思源高级中学2025-2026(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至第6课;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总分45分)
1、西周以前,姓、氏在“古诸侯以因为姓”的原则下并未分化,都是族群的符号,得姓与受氏无别。西周统治者却“因生以攳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将姓与氏分开,建立“以姓统氏”“同姓不婚”的宗法制度。这一变化()
A.构建了华夏认同 B.瓦解了血缘观念
C.促进了族群交融 D.缓爱和了阶级矛盾
2.石家河遗址(公元前3900-前1800年)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城址由内城、城壕、外郭城构成,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该遗址中宽100余米的城壜和护城河、套缸相接的独特祭祀方式、造型奇特的精炎玉器、婀娜多姿的陶塑艺术以及大型水利设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生动写照。由此可知,石家河遗址()
A.处于新石器的早期 B.是研究长江下游文明的关键遗址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已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
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反映出了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强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4.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白狄人建立中山国后,上层统治者农着华丽,深农广袖,带有强烈的中原风范,这说明当时()
A.贵族生活奢侈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C.纺织技术先进 D.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5.《山海经》将犬戎、北狄等“戎狄”追溯为黄帝后裔,将氐人说成是炎帝的后裔。《世本》称有戎狄之风的炎国为黄帝六世孙“伯益之后”,南蛮的楚因为黄帝的直系后裔。这反映了先奏时期 ()
A.民族交融的必然性 B.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C..史书编撰的随意性 D.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6.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兵、政令统一,多采纳变法之道。下列思想主张中,最符合这一时期需要的是()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为政以德,众星共之
C.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7.某学者将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站月凌空”,与“皓月凌空”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8.汉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沺川七国于汉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死错、“清君促”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为解决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隐患,汉武帝采取了()
A、实行盐铁官营 B.分设刺史
C.颁布“推恩令”D. 任用酷吏
9.汉高祖通过“赐军吏卒以爵位”激励复员士兵归农,汉文帝通过“以褣化民”减少刑罚、提倡节俭。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政策是()
A.盐铁宫营·····B.释放奴婢 C.休养生息 D.改革币制
10.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南稻北凌,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下图源自西域的食物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
A、丝缀之路开辟B、文成公主入谈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11.东管时期、凌、耎等举地作物逐渐在江南地区获得推广,江南农业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陆荣营、稻麦荣济的农业结构转变。同时,适用于旱地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北民南迁带来技术 B.城外作物的传入
C.南方人口迅速增长 D.奖励农耕的政策
12东部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其家族成员王导、王敦分别举控朝政和军事;南朝梁武帝时,士族子弟“不焉竭智尽心,以邀恩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九品中正制已经名存实亡 B.门阀士族势力膨胀
C.寒门底族开始参与政权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13隋朝初年,跻文帝统一度量衡,采取了双轨并行的政策。用于皇窊礼乐、天文历法(如测日影)及部分官方仪式,延续南朔小尺的传统:作为官民日常用尺,适应北方经济需求,如土地丈垛、商业交易等月北朝大尺。这一措施()
A.推动了统一进程 B.增强了君主权威
C.巩固了国家统治 D.缩小了南北差距
14据史料记载,唐中宗、齐宗时期,皇帝诞茂为小规模宫廷仪式。唐玄宗时期皇帝诞辰又称“干秋书”,每逢此日“天下诸州成令实乐,休假三日”。届时民间张灯结彩,如同过年一般热闹。这反映
出唐玄宗()
A.强化皇权的政治意图 B.积极推动文化娱乐发展“
C.致力于完善节日礼制 D.重视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15.记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记有科干片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表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拥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3题,16题13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4分,共6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视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根光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裁见、馈赠、通婚、封贯......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垠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俾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莫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而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附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鞍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摘稿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史记·商君列传》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奏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宫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蛟,宋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萦跤,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蛟,掌副丞相。......郡置守、附、监。益,秦官,掌监郡。
-摘编自《汉书·百官公抑来》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苦,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风,至于移足易俗,篡氏醇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报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已以封子弟,不行贮沙,而落国白析。
-核编白·《史记···平准书】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设置的目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至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具不断改进,出现了可深耕的“蔚华”(一种铁犁),还推广了龙骨翻车用于灌溉。作物种植上,除水稻外,小麦、桑等北方作物在江南广泛种枝,形成“稻麦轮作”的耕作模式。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双季稻,“一岁再熟”的记载屡兑史书记载。耕作技术上,强调“务尽地利”,通过深耕、除草、施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会稽郡(今浙江一带)甚至出现“亩产二十魁”的高产田。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永嘉之乱后,“幽、冀、青、并、克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仅东晋·初年迁入江南的人口就达百万以上。南朝统治者重视农业,宋文帝曾下诏“使民肆力千亩”,要求地方官“贤农桑之业”。同时,江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百姓乐业,谷帛殷率”,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
摘编自《南齐书·州郡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洧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10分)
19.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东汉以来,为奴、鲜卑等边骚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縵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岳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剂坜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
-核编自刘正灾《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扢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鞐满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圪、牀祸、南沼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籧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纄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稿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政策措施并概括其民族政策的特点。(7分)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B B B A D C C A A B C A B
材料题
16.(1)机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
积极作用:加强周王室与诸侯的联系,巩固周王朝统治;传播周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推动区域发展;通过宗法伦理(如孝道)规范社会秩序,增强统治的道德凝聚力。
(2)条件:夏商西周奠定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士阶层从政治结构中游离,面临再就业压力;私学兴起,为士阶层传播思想提供平台;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需不同思想解决方案,为百家争鸣提供现实需求。
17.(1)中央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官职:郡守、郡尉、监御史。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秦朝统一;分化权力,相互牵制,防止专权。
(2)措施: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影响:稳定汉初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解决地方割据隐患,强化中央集权;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基础。
18.(1)表现:农具改进(出现“蔚华”铁犁、龙骨翻车);作物种植多元化(稻麦轮作、双季稻);耕作技术进步(深耕、除草、施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农业技术;南朝统治者重视农业,推行鼓励农耕政策;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荒地得到开垦。
历史意义: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推动江南地区民族交融;丰富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19.(1)方式: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与汉族向边远地区迁移;汉族与内迁民族、南方各族杂居共处;内迁各族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经济文化交流;政权更迭推动民族迁徙与交融。
(2)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如管理突厥、回纥的机构);实行册封制度(册封回纥、南诏首领);推行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
特点: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政策;以和平友好为主,注重缓和民族矛盾;牢牢把握中央对民族事务的主导权;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