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拓展研学(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拓展研学(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州一中2025年下期高一联合拓展研学(一)
历史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按规定贴好条形码。
第I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16题,共48分)
1.下图1所示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水稻遗存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新石器时代
A.原始农耕文明得到发展 B.良渚文化食物品种单一
C.太湖流域文明交流密切 D.地理环境决定区域发展
2.在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中,考古发现了一个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氏族公社。它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陪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反映出姜寨文化
A.贫富分化尚不明显 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出现早期国家特征
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4.《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史记·晋世家》云:“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史记·殷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蒲姑。”西周时期的这些举措
A.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B.意在利用分封制强化政治认同
C.与商朝内外服制建立基础相同
D.严重加剧民族之间文化的对立
5.下图2所示的内容是金文(铜器铭文)的“宗”字,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据此推断,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C.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 D.王权神权开始分离
6.下图3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文化名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7.《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礼”的等级秩序 B.“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C.“仁”的道德规范 D.“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8.《战国策·魏策一》记载:“魏地方不至千里,······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这一现象
A.彰显了基础设施的完善 B.规范了商业交易的秩序
C.促进了手工技术的进步 D.推动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9.四川广元郝家坪战国墓群,共计有墓一百余座,从出土的秦半两钱以及墓葬形制、随葬品风格等分析,这应与“秦民入蜀”有关;其中50号墓出土的公元前306年左右的纪年木牍,记述了更修田律、律令内容、修改封疆、筑堤修桥、疏通河道等大事。据此可知,当时秦国
A.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B.注重对蜀地的开发
C.吸纳蜀地特色文化 D.工商业的发展繁荣
10.秦朝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大印叫“玺”,皇帝的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也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违者罪在不赦。这反映了
A.帝位世袭继承 B.皇帝极端残暴
C.皇权的神秘性 D.帝位的独尊性
11.古代波斯、秦朝和罗马帝国均修建了贯通全国的大通道。波斯御道“沿途驻军把守,信使持国王令牌方可换马疾行”;秦驰道“唯天子车驾可行”,并推行“车同轨”;罗马“此路专为军团通行而建”,“将道路修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知,古代帝国建设这些大通道旨在
A.构建交通枢纽,带动区域经贸繁荣
B.强化中央集权,保障军事政令通达
C.整合地方势力,推动行政制度革新
D.促进民族交融,助力多元文化共生
12.有学者指出,周秦之变,乃中国政治制度一大转折,自封建(封土建邦)而▲,自贵族而官僚,天下事权渐归一统。据此判断,“▲”处应填入
A.外服 B.宗法 C.郡县 D.刺史
13.《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汉初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施盐铁官营
C.推行察举制度 D.实行休养生息
14.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铸造货币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刺史制度
15.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务,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务,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其旨在
A.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B.打击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扰乱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16.图4为东汉后期政局演变示意图,对这一局面解读正确的是
图4
A.根源在于皇权衰落
B.加剧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朽黑暗程度
C.加剧君相之间矛盾
D.皇帝年幼是引发宦官专权的重要诱因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24分,19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三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西周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时代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与此相应,中国有三次社会革命:第一次奴隶制革命在殷周之际;第二次封建制革命在周秦之际;第三次资本制革命在清代末年。
-摘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周之变”的具体表现。(6分)
(2)综合材料二、三,结合钱穆与郭沫若的观点,分析“周秦之变”的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10分)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10分)
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
侯国是东汉县级行政区划之一。东汉时期只有县级侯(“县侯”)才能置国,乡亭侯是不能分置侯国的。从制度上来讲,王之子被封为侯的“推恩令”在东汉时期还一直存在着。东汉时期,京畿地区、边郡与西汉一样执行着不分封侯国的政策,但由于国家战略重心的东移以及王国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在司隶余部与王国地区已经开始分布侯国,这是东汉侯国地理分布与西汉的最大不同。东汉时期的侯国分封的核心区域与西汉时期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西汉时期的国家核心区域在关中地区,而东汉时期的国家核心区域在关东地区,即西汉时期的侯国分布于非核心区域,东汉时期的侯国分布于核心区域。同时,东汉时期秦岭-淮河以南侯国比重持续增加,与西汉时期相比变化较为明显。
-摘编自赵海龙《东汉侯国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侯国分封制度与西汉时期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时期侯国分封制度与西汉时期不同的原因。(4分)
永州一中2025年下期高一拓展研学(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A C C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表现: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推行礼乐制度;民本思想萌发。(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影响:加快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国家统一局面;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8.【答案】(24分)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4分)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6分,答对3点即可)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4分)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10分)
19.【答案】(14分)
(1)相同点:都实行推恩令;京畿和边郡不封侯;侯国集中在国家核心区域。(6分)
不同点:东汉在司隶余部和王国地区开始封侯;侯国从非核心区转向核心区;南方侯国比重增加。(4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原因:王国势力削弱;政治中心东移;南方经济开发。(4分,答对2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