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限时训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级高二年级限时训练
历史
时量:75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吴王诸樊“既除丧,将立(幼弟)季札,季札辞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而鲁国自伯禽至鲁哀公,终西周春秋之世,君位继承则一直保持“一继一及”。这说明春秋时期
A.王位继承方式较单一 B.宗法制度仍具有约束力
C.传位突破了血缘束缚 D.吴人始终严格遵守周礼
2.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那时的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B.延续了自下而上选官方式
C.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 D.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参政
3.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C.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4.自东汉以来(除元朝外),中国法律禁止人民私自复仇。从主权来讲,国法断不能将杀人权交给人民,凶犯只能接受国法的制裁。但私自复仇的风气仍很兴盛,许多人宁可挺身受刑,决不肯因怕死而忘仇不孝。一般的舆论(包括读书人)对复仇者同情和赞扬,就连有司法责任的官吏也是如此。这说明
A.民间私自复仇的行为受到法律的鼓励 B.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处于矛盾的地位
C.人民可以不经法律的审判而私自复仇 D.社会舆论决定法律对私自复仇的审判
5.中国的儿童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清朝前期在各类官学的入学人数只占到童生数的1%;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学生人数以每年净增30万的速度扩大,1907年为1024988人,1909年达1638884人。在各类新式学堂中,幼稚舍、蒙养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初级教育占有相当比例。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文明开始传入 B.科举考试正式废除
C.新式学堂数量增加 D.近代教育体系完善
6.下图是1916年6月12日,《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当局今后之责任》。画面中,一列火车已脱离轨道,两组人员正齐心协力将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插到火车头上。这些人或肩扛,或手抬,全力以赴,干劲十足地将列车推入轨道。以下对漫画的解读准确的是
A.反映国人积极响应二次革命 B.呼吁政府合作实现民主政治
C.铁轨弯曲预示民主不能实现 D.民众团结一心反对复辟帝制
7.据统计,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参加学习的民众共约有359876人(次),全边区13岁以上50岁以下的文盲人数降低了7%。取得该成果的前提是
A.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粉碎敌人的包围封锁 D.爱国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
8.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
A.倾向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强调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根本调整
C.意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不足 D.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质变
9.1999年,汇编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的法律文本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5年人民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文献名称的变化说明我国
A.干部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B.公务员管理开始实现法治化
C.已形成公务员管理法律体系 D.公务员的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10.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11.如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部分)。这主要服务于
1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民日报社召开学习陈云《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座谈会; 2月1日新华社报道,国家科委负责人······邀请部分农业科学家座谈今年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重点问题。农业科学家们认为······正在兴起的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是在我国农村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月1日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活动月”在全国展开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B.巩固人民政权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进改革开放
12.古罗马人把诚信概念引入法律体系中,并且成为古罗马法的法律原则······6世纪编订的《民法大全》对诚信内容进行了确认,如各种要物契约(信托、质押等)、合意契约(买卖、租赁等)、准契约(共有、监护)等规定。由此可知
A.罗马法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主要依据
B.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时代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C.诚信原则的伦理属性不符合自然法的精神
D.契约行为主体的失信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13.(伏尔泰说:“我们要对付的是些毫无顾忌的恶棍、一大堆小人、暴徒、酒鬼和匪类,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对他们说地狱是不存在的······至于我呢?我要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说,谁偷了我的东西,他就得受惩罚、入地狱。”由此可见,伏尔泰
A.将理性置于崇高地位 B.批判了宗教蒙昧主义
C.推崇宗教的教化作用 D.认可教权主义的价值
14.制宪会议上,宾夕法尼亚州代表莫里斯说,这种“极坏的制度”是“上天对盛行奴隶制各州的诅咒”,蓄奴州的特征是悲惨和贫困,而自由地区的特点是“富裕和极好的教养”。但是,南卡罗莱纳州代表拉特力奇冷酷的回答,任何干涉这些州奴隶制的企图都会导致南方拒绝批准宪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主张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风行全国
B.南北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冲突开始出现激化
C.联邦宪法的制定中需要实现南北方相互妥协
D.急切需要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解决奴隶制问题
15.19世纪前期,当时英国的著名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双周评论》等纷纷刊载文章介绍中国科举取士的具体程序和方法。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考试取士。这些文章的发表缘于当时西方
A.管理与政治实现分离 B.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展
C.中国文化广泛传播 D.民主政体尚未确立
16.表1所示为1955年法国政府出台的《文官制度》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表1
序号 规定
1 必须保守业务秘密、服从上级命令
2 禁止从事盈利性质的私人职业活动
3 不得接受市民钱财,不得和市民竞谋私利
4 配偶从事相关特殊职业需向当局报告
A.消除官僚队伍腐败现象 B.确保文官对政府的忠诚
C.维护文官制度中立原则 D.规范文官队伍社会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6分,18题22分,19题14分,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为《商君书》中的主张与《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商鞅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
前351年)的举措(部分)对照表。
表1
《商君书》中的主张 《史记·商君列传》对变法举措的记载
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均出余子(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之使令(服徭役),以世(辈分)使之,又高其解舍(免役资格)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触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共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摘编自商鞅等《商君书》、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相应的意图。(不得照抄材料原文)(8分)
(2)废井田和行县制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举措的实质,并分析商鞅第一次变法并未推行这些举措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国文试题: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经济学试题: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社会学试题: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财经学试题:论述财经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学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二十二年高等考试总报告》
材料二
党员干部在“三反”运动中均须在一定的会议上作一次公开的自我检讨,并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凡未做过这种检讨的都要做一次;做过检讨但不深刻的应再做一次,谁也不能例外。在当年3月底以前,一律要对自己的思想、工作写一份书面检讨,并由各级党委作出鉴定。今后每年年终,各级负责干部应像这次“三反”运动中所采取的方法一样,在工作人员中进行公开的自我检讨,接受群众批评。
--摘编自罗国亮、赵铮《新中国60年来干部考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从21号上午的数据来看,目前平均竞争比为44:1,远远高于去年的27:1,报名最热职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委员会案件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级,招录3人,7267人报名;竞争比最热依然是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气象局预报股业务管理科员,录招1人,竞争比2172:1。虽然热门职位这般“热闹”,但依然有“冷清”的冷门职位。据专家统计的29日9时数据显示,有1070个低于面试比例的职位,其中163个职位无人报考。
--摘编自《2019国考报名数据“冷热”对比明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2)对比材料一,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公务员热”现象。(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精神”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凝结形成的思想精髓和文化风貌,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和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李鸿欣《弘扬中国精神,挺起中国脊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精神”的内涵,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长沙市南雅中学2024级高二年级限时训练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BACBB BACDA DDCCB B
二、非选择题
17.(16分)
(1)举措及意图:实行告密制度和连坐法,意在加强震慑、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意在释放社会劳动力,便于朝廷征派赋役;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意在营造贵农贱商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保障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意在激发民众的从军热情,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实质: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和血缘分封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商鞅初到秦国,政治威望不足;富国强兵是变法更为迫切的任务;制度变革触及旧贵族利益根基,阻力很大;商鞅对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经验的参考借鉴;变法须循序渐进,根本性改革尤其需要前期变法的铺垫。(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点:平等性: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适用性:注重联系实际,培养适用人才;
开放性:借鉴西方的考试科目;
全面性:考试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党性色彩浓厚:抛弃了西方文官政治中的“政治中立”原则。(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2)变化: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品德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由各级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3)“公务员热”现象是指在当今社会中,大量求职者对公务员职业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报考愿望,从而使得公务员报考人数持续攀升、竞争愈发激烈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出是什么,2分)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性、社会认同感高、比较好的福利待遇等优势,(优势得2分)加之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就业形势难等方面的影响,(其他原因2分)从而出现了“公务员热”这一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公务员录用公开化、透明化、平等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激发民众参政热情,更有利于精选人才,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但存在公务员报考的区域与行业“冷热不均”现象,尚需引导其良性发展。(影响4分,正反两面)
19.
论题: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不竭动力。(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并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爱国主义高潮。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掀起了近代民主运动的高潮: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想也风起云涌。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学、工、商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捍卫了民族尊严,也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取得了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10分)
总之,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2分)
示例二
论题:改革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当中。(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在此背景下,各诸侯国君在法家思想家的支持下,纷纷推行变法革新,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制,确立任人唯贤官僚政治,顺应了时代改革创新潮流。近代,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积极努力探索改革之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行维新变法,促进中国的思想革新。20世纪40年代,在日本侵华背景下,中华民族面临危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改革,对中国民主未来进行探索。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我国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并探索出乡镇企业创新之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上实现了改革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体制保障。(10分)
总之,改革创新精神长期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2分)
(其他具体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精神、诚信友善精神等,与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或者发展历程相连组成论题均可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