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10月阶段测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题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学者统计的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不同经济类型人群的龋齿率。据图可知
A.农业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C.南方地区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D.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影响较大
2.据学者研究,商代殷都地区的人口在武丁时期陡然增长了6倍。至文丁及乙辛时期,又比之前增长了0.73倍和0.21倍。正好在武丁时期,商人对外征伐达到高峰。据此可推知,当时股都地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经济发展 B.社会秩序稳定
C.制度建设完备 D.政府强制迁徙
3.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在颁发给本郡各县的文告中反复提到“邪僻”“恶俗”“淫失”等字眼,针对“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的现象,严敢吏民遵奉法令,禁绝“恶俗”。上述文告
A.适应了秦朝推行文化整合的需要 B.提升了基层官吏依法办事的能力
C.意在贯彻秦制以强化对地方控制 D.说明秦军征服南越造到巨大阻力
4.汉代庶民服饰的材质多选用耐磨耐脏、透气吸汗的,如麻等极其普通的天然纤维。款式设计简洁大方。便于劳作且易于打理。如常见的襦裙。结构简单却利于身体活动。汉代庶民服饰的这些设计
A.旨在适应小农耕作的要求 B.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发达 D.体现了庶民审美追求
5.下图为大同沙岭7号墓墓室的北魏壁画(部分),其中墓室北壁的“鼓吹乐组合”中有筝、节鼓、竖笛等乐器:南壁的“燕乐百戏组合”中有阮咸、竖笛、筝等乐器,筝等为汉地乐器,竖笛则可能来源于西域。这体现出北魏当时
A.丝路贸易的繁荣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华夏认同的加强
6.唐代中叶,韩愈等发起了文风改革的古文运动,其中心口号是“文以明道”,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行单句的古文,以阐扬儒家六经之道和先质后文、文道统一思想。这一运动
A.体现了儒学复兴诉求 B.践行了理学思想主张
C.吸收了佛道两教理论 D.助推了文学高峰出现
7.1048-1053年,陕西转运使李参认为当地“多戍兵,苦食少”,允许农户在青黄不接时根据自己预期的产量向政府借贷一定数量的货币,“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羡粮”。这一做法
A,反映出王安石变法成效初步显现 B.体现了利用金融调节经济的尝试
C.遇制了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的势头 D.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财政困难局面
8.北宋前期,描写都市生活、关注女性内心情感的“柳词”曾风靡一时,后苏轼以雄奇奔放的豪放派词风一改此势。南宋,辛弃疾将豪放派进一步发扬光大,忧国忧民、抒发爱国情怀成为宋词的主要内容。宋词的发展变化
A.推动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B.促进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
C.体现了理学影响力的扩大 D.提高词作在科举考试中的比例
9.据《金史》记载,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金朝官员选任
A,推动察举制的不断完善 B.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D.缺乏规范的考核升迁标准
10.下表为明代苏州坊刻图书种类及其比重情况统计,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种类 经史类 子部类 集部类 (含诗文) 戏曲 小说 生活类 医学类 科举类
数量 35 30 62 45 36 40 28
比重 11% 10% 20% 15% 12% 13% 9%
A.活字印刷术应用普遍化 B.西学东渐影响广泛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D.文化领域的商品化
11.乾隆二十年,划定西北边界和测定地图,帝谕:“汉西陲塞地极广,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皆曾屯成,有为内属者:唐都护开府,扩地及西北边,今遗址久湮。凡准噶尔之地,回子部内,有与汉唐史传相合,可援据者,细为记载,以资采辑。”这表明清代疆域版图的形成
A.源于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 B.始于清初君主的励精图治
C.显示了清朝独立主权意识 D.奉行了汉唐边疆管理政策
12.1866年,香港英文报刊《德臣报》刊载《北京地图简图》,它是西方第一份涉及北京的旅游指南,标注了英、法、俄、美等国公使馆,还特别标识了总理衙门、大清海关衙门及“卖书街”、“卖画街”等地点。这折射出
A.中西文化彼此交流互鉴 B.晚清外交体制完成转型
C.旅游信息成为新闻焦点 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3.1894年,光绪发布上谕称:“湖北炼铁、织布各局,均经张之洞办有头绪,现虽调署两江总督,所有各局应办事宜,仍着该督一手经理,督饬前派各员认真妥办”。这折射出
A.地方势力崛起威胁中央权威 B.洋务企业的管理亟待优化
C.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求富目标 D.洋务派主导了近代化进程
14.1896年,盛宣怀在奏请创办南洋公学时提出:“拟设铁路、电报两科,选募生徒,延请中西教习,分门讲授。”但在学堂实际运营中,却因“士绅疑学堂为洋教所设,民间误西学为奇技淫巧”,导致招生困难:且因“经费仰赖官款,常遇拨款延缓,校舍修缮、仪器购置多受掣肘”。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传统观念对新式学堂的抵制 B.晚清政府对教育近代化重视不足
C.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D.中西文化冲突阻碍近代教育发展
15.1912年3月,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内阁成员如下图:
由图可知
A.三权分立体制正式确立 B.袁世凯掌握政府实权
C.权力分配缓和各方矛盾 D.民族经济有制度保障
16.下图为1917年刊登在上海《小说画报》上的画作《乒乓》:一名戴着眼镜,身穿改良旗装上衣的年轻女子正在打乒乓球,她右手持拍,眼睛注视着正从面前球台上弹起的乒乓球,显得十分热情投入。这
A.塑造了追求身心解放的女性形象 B.掀起了全民乒乓运动的社会潮流
C.反映了妇女群体政治地位的提高 D.推动了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诸于百家对粮食安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于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管仲提出:“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商鞅认为:“国不求,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电,则众力不足也。”
-摘编自蒋旭,徐德莉《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这就是古人所言的“六岁耀,六岁早,十二岁一大忧”。中国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也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开发的主要区域最初集中在黄河流域。宋元以后,南方农业生产区向密集型农业发展,成为古代粮食的主要产区,中国古代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租税钱粮,二者应对饥荒的能力有着显著区别。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内容。(8分)(要求:要素需提炼于材料,所列措施为具体史实)
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要素 古代政府的解决措施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西周时期,政府设有“质人”一职专司市场管理,并创建了“质”“割”两种契的形式。“质”用于奴隶、拉富等大额交易,“剂”用于珍玩、兵器等小额买卖,表明早期契约制度已呈现分类管理的特征。至唐代,契约制度达到新的高度。《唐律疏议》明确规定重要交易必须订立“市券”,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已过价······不立市券,过三日笞三十”。对于借贷契约,法律还详细规定了“负债违契不偿”的处罚标准。根据违的金额和时长处以答杜等刑罚。这种以国家律法强制保障契约履行的做法,体现了契约管理的成文化与法制化趋势。
--摘编自张骨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契约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契约应用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土地买卖、财产分割、商业合伙、人力应佣等无不立契为凭。尽管国家律例仍是最终裁判依据,但实践中形成了“官有律令,民从私樊”的惯例,民间普遍使用未经官府登记的“白樊”。为适应这一需求,民间广泛刊行《万宝全书》等实用类书,其中专设“契帖门”,提供各种契约的标准范本,这些范本详细规定了不同契约的固定格式、必备条款和书写规范,如买卖契约须注明标的物评情、价款、交割方式及“丹无重复交易”等保证条款。这种标准化范本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契的知识的普及和文书形式的规范化。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西周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商业契约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契约相较于前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邱报作为官方发布的正式官报,其内容主要包括皇帝的诏旨、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等,不仅在帝国内部传播广泛,还通过欧洲传教士的翻译进入了西方学术与思想领域。这些译本记录了清帝国的政务、法律、外交事务和自然灾害等内容,是欧洲人了解清朝的重要信息来源。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等人,通过这些译文,对清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进行评述,将其作为反思欧洲绝对主义和宗教权威的镜子。
-摘编自(比)尼古拉斯·斯坦戴特《欧洲文献中的中国邱报: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
材料二
中国近代报纸是船来品,是外国传教士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序草”。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是早期办报主力,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目的是传教和开拓中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近代报刊业起到了示范作用。近代早期的报刊主要刊登商贸行情、船期信息等,传教士办的报刊则注重教又讲解。近代沿海城市和道商口岸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信息交流频繁,像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报刊业比较发达。早期报刊主要是传播信息,后来开始出现了舆论引导等功能,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起到了一定作用。
-摘编自余玉《我国近代报刊业务增变发展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代邸报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外国人在华创办报刊业的活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作为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妇女的角色定位,权利诉求等的认知不断发展。下表为晚清民国报刊中关于妇女的相关论述。
时间 报刊 核心现点 代表论述
1898年 《女学报》 “女学救国” “欲强国必由女学始,妇女智则国智,妇女强则国强。”
1907年 《中国女报》 “女界革命” “扫除数千年专制之毒,作独立自由之女国民。”
1915年 《新青年》 “个性解放” “反对“三从四德”,主张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受教育权,成为独立人格的“新女性”。”
1924年 《妇女周报》 “阶级解放与性别解放结合” “妇女解放不是孤立的,必与打创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革命同步。”
-摘编自刘地等《从晚清民国报刊看“妇女”概念的变迁》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对妇女的认知”,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B A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B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思想:重视粮食生产;顺应自然规律;注重粮食储备;保障粮食价格稳定;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富强。(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示例答案(每空2分,共8分)
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要素 古代政府的解决措施
自然灾害 兴修水利,修筑都江堰、郑国渠等
社会动荡 调整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建立粮食运输体系,隋朝开凿大运河联通南北
社会阶层差异 改革赋税制度,方田均税法
18.(14分)
(1)特点: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契约分类明确;国家律法强制保障履行:成文化、法制化趋势明显。(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
变化:应用领域扩大;民间“白契”普遍使用:契约范本标准化、规范化。(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促进民间商业发展;推动契约知识普及;一定程度弱化国家对契约的管控。(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19.(12分)
(1)史料价值:对研究清代国家治理具有宝贵史料价值;是考证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成为影响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文献。(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
特点: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是办报业主力:以传播西方文化、宗教和商业信息为主:创办地主要集中于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功能多样化。(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评价: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人开拓眼界,促进西学的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0.(12分)
示例1:
论题:晚清民国时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反映了社会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化。
阐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98年《女学报》提出“女学救国”,将妇女教育与国家富强直接关联,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仍聚焦于“救国工具”的价值,强调通过女学培养“贤母良妻”以助力国家,虽突破传统“相夫教子”的单一角色,但未脱离封建伦理框架,体现了维新派思想的时代局限性。20世纪初,随着革命思潮高涨,1907年《中国女报》倡导“女界革命”,主张妇女摆脱专制束缚成为“独立自由之女国民”。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已突破“工具性”,转向对“国民”身份的追求,将妇女权利与反封建革命结合,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妇女角色认知的深化,推动了女界参与辛亥革命的实践。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提出“个性解放”,反对“三从四德”,主张妇女拥有婚姻自主、受教育等权利,强调“新女性”的独立人格。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彻底摆脱封建伦理束缚,从“国民”层面深入“个人”层面,体现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为五四运动后妇女运动的高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晚清民国报刊对妇女的认知从“救国工具”到“独立国民”再到“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反映了社会思想从维新改良到民主革命再到思想启蒙的逐步深化,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缩影。
示例2:
论题:20世纪前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与时代主题的结合日益紧密。
阐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侣导妇女“个性解放”,反对“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主张妇女拥有婚姻自主、受教育等基本权利。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聚焦于打破传统伦理对个体的束缚,核心是追求个人独立人格,反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思想启蒙的重视。与当时反对封建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时代主题相呼应,但尚未与具体的社会革命实践深度结合。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随着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的高涨,《妇女周报》提出“阶级解放与性别解放结合”,明确指出妇女解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同步推进。此时报刊对妇女的认知突破了单纯的思想启蒙层面,将妇女权利纳入社会革命的整体框架,反映了时代主题从“思想解放”向“革命实践”的转变。在这一认知指导下,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北伐战争、工农运动等,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革命的协同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从《新青年》的“个性解放”到《妇女周报》的“革命结合论”,20世纪前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逐渐从思想启蒙走向与时代革命主题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对妇女解放路径的探索不断深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