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根据考古地层学理论,地层越靠上,时代越晚。下图为河南安阳某遗址地层图。
据此推断,地层③中存在( )
A.彩绘陶器 B.马车残件 C.竹简残片 D.青铜礼器
2.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处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时期。在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龙山文化( )
①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②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③社会阶层分化已出现 ④墓葬建筑工艺高超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史记》载:夏代的太康失国是“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商太甲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乃摄行政当国”;周厉王被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 )
A.臣民参政权力提高 B.君权相权矛盾激烈
C.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受分封的贵族及其族人迁出故地、移往他处,出于控制和开发封地的考虑,其移民人数必然不少。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拓展了华夏文化认同疆域 B.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C.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了周主对地方的监察
5.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他们的观点共同体现出( )
A.自然界对世俗世界的影响 B.人可以战胜和改造自然
C.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人类对天地本原的认识
6.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7.春秋时期,尽管周王室衰微,天子威权下降,列国之间仍然有许多基本遵循和高度认同的基本原则,例如尊王攘夷、恤孤、济困、扶危、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这说明( )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 B.礼乐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C.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D.不同地域文化冲突逐渐消失
8.春秋后期,原先因对外战乱而被掩盖的内部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引发一轮新的动荡,影响较大的是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这反映了( )
A.社会发展渐趋于统一 B.民心向背决定政权更迭
C.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D.诸侯势力崛起侵夺王权
9.一月古时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D.文化专制
10.秦始皇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的措施。秦始皇的做法( )
A.推动了秦统一的完成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11.有学者指出,秦朝皇帝理念上自诩“赏及牛马,恩肥土域”,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民生困苦而“天下苦秦久矣”。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灭亡的主因是( )
A.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 B.郡县体制违背政治需要
C.皇帝制度缺乏理论支撑 D.严刑峻法导致人心惶惶
12.汉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有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效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缴纳罚款,增加收入 B.增加人口,恢复生产
C.重视民心,解决单身 D.严刑峻法,现固统治
13.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主要监察郡守、强宗豪右和诸侯王。这表明汉武帝( )
A.旨在整顿官僚队伍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汉朝疆域范围 D.意图提升行政效率
14.《后汉书·逸民传》说,东汉章帝以后,“帝德稍衰,邪嬖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于是出现了一批隐逸之人(士),逃避现实与坚持理想。逸民群体的出现( )
A.主要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 B.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已势力
C.体现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反映政治局势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15.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16.司马迁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写公孙弘,既写“弘为人恢奇多闻”,又写“弘为人意忌”,也就是说公孙弘为人宽弘奇伟,知识很广博,但对人多有积怨,外宽内深。如此书写历史人物,体现了司马迁( )
A.治史中的实录精神 B.爱憎分明的价值观
C.上下尊卑的伦理观 D.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17.阅读下列表格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选取史料 结论
梁涛 (秦朝)政府委派的官吏一般只到县一级,且人数有限,往往只有两三人,王权以下是地方自治传统 秦统一后,王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是“有限的”
刘敏 据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海西县、下邳县在编吏员均达107人之多 王权触角已达社会机体里层,地方行政管理成本较高
A.史学观点取决于人的主观臆断 B.研究者的立场决定了历史解释
C.历史过程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学术研究的认知问题可以争鸣
18.东晋初期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门阀政治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维持了统治的稳定。这表明( )
A.门阀政治强化了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步性
C.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D.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相得益彰
19.南朝刘宋时期,豫州刺史修复芍陂(水利工程),使得水流贯通,旱灾减少。元嘉年间,刘道产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将蛮族引出山林,在地势平坦处定居,劝课农桑。这些措施有助于( )
A.削弱世族势力 B.发展南方经济
C.实现统一大业 D.消除民族矛盾
20.《史记》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但到东晋南朝时期则“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气候宜人 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南方地区战乱较少和政局稳定
21.西晋时期,“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我狄居半”,内迁的氏、羌多与汉人同为郡县统辖的编户齐民,按口缴纳赋税。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B.内迁民族与汉族的关系融洽
C.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加速 D.内迁民族认同西晋赋税制度
22.北魏政府推行均田令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
A.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B.地主停止土地兼并
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 D.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技术
23.汉承秦制,房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者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 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宣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24.杜佑在《通典·州郡七》中描述:“隋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场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顺应统一与发展的需要 B.成隋朝灭亡的根本诱因
C.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推动南方经济超越了北方
25.“太宗贞观间,诸蕃君长诣阙,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诸蕃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此事体现了唐朝( )
A.民族政策的兼容并蓄 B.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对外交往的频繁活跃
26.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少数民族通晓汉语
C.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 D.思想文化趋向繁菜
27.有学者指出,从实际情况观祭,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大族名士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8.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己”。这反映了 ( )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29.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贵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次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据此变化可知( )
A.察举制是选拔人才最佳方式 B.早期选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影响了西方选官制度 D.选官制愈发趋向于公平公正
30.下图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分工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唐代三省( )
A.彻底变革、机构重置 B.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C.职权完备、相互制约 D.部门复杂、相权削弱
31.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音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32.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33.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只有200多万户,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只有300万左右,还不到隋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茫茫于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此种情况导致唐初( )
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
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34.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由此可知 ( )
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的统治
C.藩镇割据导致边防空虚 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体力量
35.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二、材料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
37.【隋唐制度渊源】
1945年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揭示隋唐制度多半出于北朝,又受到南朝的部分影响。20世纪90年代,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指出:“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近年,阎步克、胡宝国、陈爽等学者又围绕“北朝化”、“南朝化”何者为主流,展开了小小的争论。
以上争论都有史料依据和合理性,又相互抵牾对立,似乎单用其中一说难以涵盖隋唐时期的复杂历史情况。经历近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对峙,特别是受“五胡乱华”等影响,南方与北方的制度状况或发展线索呈现异样,也是情理中事。诚如阎步克教授所言,“隋唐王朝都是在北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故隋朝及唐前期基本实行的是“北朝”制度。而后,隋唐二王朝又在统一国度内实施了“南朝”体制与“北朝”体制的整合,到中唐以后整合完毕,国家整体上向“南朝化”过渡。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以找到三条证据支撑:贯穿北朝、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调和府兵三大制度,均主要实施于北方,又都在中唐瓦解。替代它们的租佃制大土地占有、两税法和募兵制,正是整合后南朝因素转而占上风的结果。北制诚为隋唐立国之本或入口,南制则是其演化趋势或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南朝化”起步的“唐宋变革”,就是革均田、租庸调、府兵等三制度的“命”,也与上述南北地域差异的整合趋势,密不可分。
-李治安《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继承了前朝哪些制度,又创新了那些制度?(4分)
(2)学者们围绕“隋唐制度的主要渊源问题”展开了争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史实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述。(6分)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4分)
(2)观察材料二的四幅图片,任选一幅图,对该朝代的民族关系进行论述。(6分)
高一历史月考测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D A C B B C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D D A D B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D A A C B D D C
31 32 33 34 35
B A B A D
36.(1)原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分封制渐趋瓦解,士人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
目标:希望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
(2)措施:设置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行以德行和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察举制;强调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促进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巩固了统一;促进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7.(1)制度:隋唐继承了前朝的均田制、租调制、三省制、府兵制(任答三点即可);又创新实施了两税法、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募兵制(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作者认为是北朝和南朝共同奠定了隋唐制度的基础论述: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孕育创新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推行府兵制。唐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隋朝及唐前期的均田、租庸调和府兵三大制度,在中唐瓦解后,被租佃制大土地占有、两税法和募兵制所取代,这是整合后南朝因素转而占上风的结果;综上,魏晋南北朝,上接秦汉时代,下启隋唐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为隋唐帝国的进一步统一,在社会基础上、制度上、文化上都作了全面的铺垫和准备。
38.(1)因素:战乱;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中原人民外迁);自然气候变迁;统治者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汉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
(2)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