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数学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 4题,满分 18 分,第 1、2 题每题 4 分,第 3、4 题每题 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为( )
A. 2 > 2 > ; B. > 1 1若 ,则 若 且 > ,则 < 0;
C.若 > > 0 且 < 0,则 2 > 2; D.若 > > 0 > > ,则 > .
2 5.已知集合 = = 6 , ∈ , = =
1
2 3 , ∈ , = =
+ 12 6 , ∈ ,则集合 , ,
的关系为( )
A. = = B. =
C. D. , ∩ =
3 .“ 1 1 1 = = ”是“不等式
2 2
1 + 1 + 1 > 0 与 2 + 2 + 2 > 0 同解”的( )条件.
2 2 2
A.充分不必要 B.必要不充分 C.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4.当一个非空数集 满足“如果 , ∈ ,则 + , , ∈ ,且 ≠ 0 时, ∈ ”时,我们称 就是
一个数域,以下四个关于数域的命题:
①0 是任何数域的元素;②若数域 有非零元素,则 2023 ∈ ;
③集合 = = 2 , ∈ Z 是一个数域;④有理数集是一个数域.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二、填空题:本题共 12 题,第 5-10 题每题 4 分,第 11-16 题,每题 5 分,共 54 分。
5.已知 ∈ 1, 2 ,则 = .
6.能被 3 整除余 2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 .
7.若 1 < < 4, 1 < < 3,则 2 的取值范围是 .
8.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 2 ( + ) + ≠ 0,则 ≠ 且 ≠ ”时,应假设为 .
9.设集合 = 1 < < 3 , = < ,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10.设集合 = = 2 + 1 , = = 2 + 2 + 3 ,则 ∩ = .
第 1页,共 7页
11.某班学生共 45 人,一次摸底考试:数学 20 人得优,语文 15 人得优,这两门都不得优的有 20 人,则
这两门都得优的人数为 .
12.已知关于 的不等式 2 + + < 0 的解集是{ |3 < < 5},则关于 的不等式 2 + > 0 的解集
为 .
13.定义集合 = | ≤ ≤ 的“长度”是 1,其中 , ∈ .已知集合 = ≤ ≤ + 2 , =
35 ≤ ≤ ,且 , 都是集合 |1 ≤ ≤ 2 的子集,则集合 ∩ 的“长度”的最小值是 ;
14.已知 ∈ R,记符号[ ]表示不大于 的最大整数,集合 = [ ]2 2[ ] = 3 , = [ 1,3],则
∩ = .
15.对于非空实数集合 ,记 = ∈ , ≤ ,设非空实数集合 满足条件“若 < 1,则 ”且
,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全集为实数集 R,对于任意非空实数集合 ,必有 R = ;
②对于任意给定符合题设条件的集合 , ,必有 ;
③存在符合题设条件的集合 , ,使得 ∩ = ;
④存在符合题设条件的集合 , ,使得 ∩ ≠ .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16.若规定由整数组成的集合 = {0,1,2, , }, ≥ 10, ∈ 的子集 1, 2, 3, , 为 的第 个子集,其
中 = 2 1 + 2 2 + 2 3 + + 2 ,则 的第 2025 个子集是 .
三、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8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 13 分)
已知集合 = 1,3, 2 , = 1, + 2 .
(1)若 ∩ = 1,4 ,求集合 ∪ ;
(2)设 = ,若 = {3},求实数 的值.
18.(本小题 15 分)
已知 : ( + 4)( 1) ≤ 0, : 2 (2 + 1) + 2 + ≤ 0.
(1)若 = 1, , 有且只有一个为真,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若 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19.(本小题 16 分)
设集合 = { | 2 3 + 2 = 0}, = { | 2 + 2( + 1) + ( 2 5) = 0}.
(1)若 ∩ = {2},求实数 的值;
第 2页,共 7页
(2)若 集合中有两个元素 1, 2,求 1 2 ;
(3)若 = R, ∩ =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0.(本小题 17 分)
已知函数 = 2 (2 + 2) + 4.
(1)若 = 3,求不等式 > 0 的解集;
(2)是否存在实数 使得方程 = 0 1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 + = 1 成立,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1 2
请说明理由;
(3)若关于 的不等式 > 2 + 2 的解集是实数集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 17 分)
已知集合 为非空数集.对于集合 ,对 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相加得到的和取绝对值,将这些绝对值重新组
成一个新的集合,对于这一过程,我们定义为“自相加”,重新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 的 1 次自相加集合”,
再进行 1 次“自相加”操作,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 的 次自相加集合”.若集合 的任意 次自相加集
合都不相等,则称集合 为“完美自相加集合”,同理,我们可以定义出“ 的 1 次自相减集合”,集合
的 1 次自相加集合和 1 次自相减集合分别可表示为: + = ∣ = | + |, ∈ , = { ∣ = |
|, , ∈ }.
(1)已知有两个集合,集合 = 1,2,3,4 ,集合 = = 2 + 1, ∈ Z ,判断集合 和集合 是否是完美自
相加集合,并说明理由;
(2)对(1)中的集合 进行 11 次自相加操作后,求:集合 的 11 次自相加集合的元素个数;
(3)若 0 ≤ ≤ 2025 且 ∈ N,集合 = ∣ ≤ ≤ 2025, ∈ N , + ∩ = ,求: 的最小值.
第 3页,共 7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0
6.{ | = 3 + 2, ∈ N}
7.( 1,9)
8. = 或 =
9.[3, + ∞)
10. |1 ≤ ≤ 4
11.10
12. ∞, 4 3115 ∪
4+ 31
15 , + ∞
13. 110/0.1
14.[ 1,0) ∪ 3
15.②③④
16. 0,3,5,6,7,8,9,10
17.(1)由集合 = 1,3, 2 , = 1, + 2 ,
2
若 ∩ = 1,4 ,可得 4 ∈ 且 4 ∈ ,则 = 4,解得 = 2,
+ 2 = 4
所以 = 1,3,4 , = 1,4 ,可得 ∪ = 1,3,4 .
(2)由集合 = 1,3, 2 , = 1, + 2 , = ,
若 = {3},则 2 = + 2,解得 = 2 或 = 1,
当 = 2 时, = 1,3,4 , = 1,4 ,满足 = {3};
当 = 1 时, = 1,3,1 , = 1,1 ,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
综上所述,实数 的值为 2.
18.(1)由( + 4)( 1) ≤ 0,得 4 ≤ ≤ 1;
当 = 1 时,由 2 3 + 2 ≤ 0,得 1 ≤ ≤ 2.
若 , 有且只有一个为真命题,则 真 假,或 假 真,
第 4页,共 7页
当 4 ≤ ≤ 1 4 ≤ ≤ 1真 假时, < 1或 > 2,得 4 ≤ < 1;
< 4 > 1当 假 真时, 1 ≤ ≤ 2或 1 ≤ ≤ 2,解得 1 < ≤ 2,
综上,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4 ≤ < 1 或 1 < ≤ 2}.
(2)由 2 (2 + 1) + 2 + ≤ 0,得 ≤ ≤ + 1.
≥ 4
因为 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 1 ≤ 1,且等号不同时成立,解得 4 ≤ ≤ 0,
所以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4 ≤ ≤ 0 .
19.(1)依题意, = 1,2 ,由 ∩ = {2},得 2 ∈ ,
则22 + 4( + 1) + ( 2 5) = 0,化简得 2 + 4 + 3 = 0,解得 = 1 或 = 3,
当 = 3 时, = { | 2 4 + 4 = 0} = {2},满足 ∩ = {2},
当 = 1 时, = { | 2 4 = 0} = { 2,2},满足 ∩ = {2},
所以 = 1 或 = 3.
(2)由集合 中有两个元素 1, 2,得方程 2 + 2( + 1) + ( 2 5) = 0 有两个不等实根,
则 = 4( 2 + 1)2 4( 2 5) = 8 + 24 > 0 > 3, 1 + 2 = 2( + 1), 21 2 = 5,
所以 2 2 21 2 = ( 1 + 2) 4 1 2 = 4( + 1) 4( 5) = 8 + 24 = 2 2 + 6( > 3).
(3)由 ∩ = ,得 ,而 = {1,2}且 = R, = 8 + 24,
当 = 时,8 + 24 < 0,解得 < 3;
当 = {1}
8 + 24 = 0
时,则 12 + 2( + 1) + ( 2 5) = 0,无解;
当 = {2}
8 + 24 = 0
时,则 22 + 4( + 1) + ( 2 5) = 0,解得 = 3;
8 + 24 > 0
当 = {1,2}时,则 1 + 2 = 2( + 1),无解,
2 = 2 5
所以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3.
20.(1)当 = 3 时, = 3 2 + 4 + 4,由 > 0,得 3 2 + 4 + 4 > 0,即 3 2 4 4 < 0,
整理得(3 + 2)( 2) < 0 2 2,解得 3 < < 2,则不等式 > 0 的解集为 3 < < 2 .
(2)不存在实数 符合题意,理由如下:
由 = 0,得 2 (2 + 2) + 4 = 0,
第 5页,共 7页
若存在实数 1 1使得方程 = 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 + = 1 成立,1 2
+ 2 +21 2 =
则 ≠ 0, 1 ≠ 0, 2 ≠ 0, 1 ≠ 2,由韦达定理得 ,
1
4
2 =
2 +2
1 + 1 1+ 由 2 = 1,得 = 1,则 4 = 1,解得 = 1,1 2 1 2
此时方程为 2 4 + 4 = 0,即( 2)2 = 0,解得 1 = 2 = 2,
因此,不存在实数 符合题意.
(3)由 > 2 + 2 ,得 2 (2 + 2) + 4 > 2 + 2 ,整理得( + 1) 2 (2 + 2) + 6 > 0,
当 + 1 = 0,即 = 1 时,不等式为 6 > 0,此时不等式恒成立,符合题意;
当 + 1 ≠ 0,即 ≠ 1 时,由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 ,
+ 1 > 0
得 = (2 + 2)2 24( + 1) < 0,解得 1 < < 5,
综上所述, 1 ≤ < 5
因此,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1,5).
21.(1) 是完美自相加集合, 不是完美自相加集合.
理由如下:
因为集合 = 1,2,3,4 ,所以 + = 3,4,5,6,7 ,由此可知集合自相加后,新的集合中最小的元素为自相加之
前的集合中的最小两个元素之和,所以显然集合 = 1,2,3,4 的最小两个元素为 1,2,所以 +中的最小元素
为 1 + 2 = 3 同理,2 次自相加后得到的集合中的最小元素是 3 + 4 = 7.依照这样的规律,对集合 =
1,2,3,4 进行任意次自相加操作后,最小值总在变大,故不可能有相等集合,所以 是完美自相加集合;
因为集合 = = 2 + 1, ∈ Z 表示所以奇数构成的集合,任何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都是偶数,所以 + =
= 2 , ∈ Z ,为所有偶数构成集合;所以对 + = = 2 , ∈ Z 再进行一次自相加操作,因为任意
两个偶数相加的和还是偶数,故后面集合不管进行多少次相加都与 + = = 2 , ∈ Z 相同;故 不是完
美自相加集合.
(2)由自相加性质可知,对于集合 = 1,2,3,4 ,进行一次自相加,得到集合的最小值必然是原来集合的两
个最小元素值之和,得到的最大值为原来集合的两个最大元素值之和,且中间必然是连续的整数元素;
所以对集合 = 1,2,3,4 进行 1 次自相加之后,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3,4,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6,7;
进行第 2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7,8,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12,13;
进行第 3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15,16,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24,25;
进行第 4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31,32,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48,49;
第 6页,共 7页
进行第 5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63,64,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96,97;
进行第 6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127,128,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192,193;
进行第 7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255,256,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384,385;
进行第 8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511,512,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768,769;
进行第 9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1023,1024,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1536,1537;
进行第 10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2047,2048,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3072,3073;
进行第 11 次自相加,得到的集合最小两个元素为 4095,4096,最大的两个元素为 6144,6145;
因为集合 的 次自相加集合中的元素都是连续的整数,所以集合 进行 11 次自相加操作后的元素个数为
6145 4095 + 1 = 2051.
(3)因为 0 ≤ ≤ 2025 且 ∈ N,集合 = ∣ ≤ ≤ 2025, ∈ N ,
所以 + = ∣2 + 1 ≤ ≤ 4049, ∈ N , = ∣1 ≤ ≤ 2025 , ∈ N ,
要使 + ∩ = ,须使 2 + 1 > 2025 ,所以 > 20243 = 674
2
3,又因为 ∈ N,故 的最小值为 675.
第 7页,共 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