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莆田锦江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月考历 史 试 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远古时代,我国曾多次发生水患。当时有位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洪水。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2.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被海内外华人尊奉的华夏族祖先是(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3.河姆渡、半坡、陶寺、良渚等文化遗存,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远古先民的原始农耕生活。下列关于这些文化遗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姆渡人懂得建造房屋、水井,饲养家畜B陶寺古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遗址C.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驯化了水稻D良渚古城遗址是黄河流域的代表性遗址4.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A.发达的手工业 B.贫富分化的现象C.丰富的社会财富 D.阶级及奴隶制国家5.下图是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使用的耒耜,它的主要用途是( )打磨石器纺织制衣翻土耕地打猎捕鱼6.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A.学会用火 B.能够直立行走 C.制作工具 D.保存火种7.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 )A.历史记载和建筑B.神话传说和壁画C.古人类化石和石器D.大胆想象和推测8.学习历史,要学会了解和归纳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则可以培养这方面能力。下面所示课题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9.下列文物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继承发扬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多元一体10.下列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11.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的是( )A.学会用火 B.使用打制石器 C.磨制石器的出现 D.原始农业12.下列不属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的是( )A.物品交换的产生B.私有制的产生C.阶级的产生 D.国家的产生13.下列古人类发现于湖北省的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北京人14.历史图片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某校历史研究社的同学们对下面历史图片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讨论,其中推断正确的是( )A.人类掌握人工取火B.原始社会秩序良好C.原始农业已经兴起D.铁制农具开始出现15.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16.阅读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材料中“选贤与能”的制度指的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7.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A.B.C. D.18.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与示意图中①②处对应的朝代是( )夏朝、东周 B.夏朝、西周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20.春秋时期,中原政权的“诸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长期交往。这种现象( )A.为民族交融提供了契机 B.使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C.有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D.有利于诸侯地位的提升21.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原始农业兴起B.周王室地位下降C.社会和平稳定 D.出现部落联盟22.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该遗址是( )A.良渚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二里头遗址2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建立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等级制度的形成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24.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 )A.禹 B.启 C.桀 D.纣25.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 )A.原始社会的开始B.奴隶社会的开始C.封建社会的开始 D.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26.下列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27.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秦国商鞅变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群体是(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立下军功的战士 ③旧贵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8.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三幅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分封制趋于完善 B.兼并战争连年不断C.向大一统国家趋势发展 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29.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楚国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打击旧贵族势力。各国变法的共同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B.发展文化教育 C.加强思想控制 D.改善民众生活3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31.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空观念】(1)观察上面的示意图,请写出与该示意图中A、D两处相对应的古人类遗址。【历史解释】材料一 【史料实证】材料二(2)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这两种房屋所代表的原始居民。导致这两处原始居民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材料二考古发现的实物中适合研究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只填序号)【家国情怀】材料三 清明节,上万名海内外华人在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祭拜了轩辕黄帝;万余人在陕西宝鸡公祭炎帝神农氏。据了解,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祭祀黄帝、炎帝活动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注。如今,黄帝陵、炎帝陵每年都要接待数十万名谒陵祭祖的中华儿女。(4)材料三中,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的原因是什么?【唯物史观】材料四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大禹治水”是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西周 ① 秦朝春秋 ②(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材料二:“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力量最为强大,足以决定大局。——(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封建亲戚”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的积极、消极作用是什么?材料三: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3)请根据材料三将西周贵族等级图补充完整。周天子—— a 、 b 士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