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渝西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 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原创题)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外方内圆、表面刻有“神人兽面纹 ”,且仅在 高等级墓葬中出现。结合这一细节,可推断玉琮的核心功能是 ( )A. 农业生产的祭祀工具 B. 区分社会等级的礼器C. 手工业技艺的展示品 D. 部落联盟的军事象征2.(改编题)据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的“龙 ”应该具有以下凡个主要内容:一是,“龙 ” 的形象源于星象;二是,“龙 ”应该有降雨功能;三是,“龙 ”有对“水 ”的管控功能。据此 可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是 ( )A. “龙 ”是神化皇权的产物 B.“龙 ”与早期农业紧密相关C. “龙 ”是洪水传说的产物 D.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世界领先3.(原创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土区域分布如下:春秋晚期仅在中原(晋、郑)、 关中(秦);战国中期扩展至长江流域(楚、吴)、燕地;战国晚期遍布全国。这一分布变化 反映的本质是 ( )A. 冶铁技术从中原向全国扩散 B.诸侯国疆域扩张推动农具传播C. 生产力进步推动区域经济整合 D.铁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工具4.(原创题)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认为“礼 ”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墨子却 提出“非乐 ”,反对儒家“厚葬久丧 ”的礼仪,认为其“亏夺民衣食之财 ”。两者对“礼 ”的 态度差异,根源在于 ( )A. 所属阶级立场不同 B. 对“天命 ”的认知不同C. 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D. 思想学术的传承不同5.(原创题)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提出“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 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 ”。该流派最可能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6.(原创题)战国末期,荀子游历秦国后称赞其“百姓朴 ”“百吏肃然 ”“国俗有常 ”, 但同时认为秦国“无儒 ”,“殆无儒邪!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子的评价反映出 ( )A. 儒家思想已被各国普遍接受 B. 秦国的治理体系存在缺陷C. 法家思想更适应时代需求 D. 儒法合流成为历史趋势7.(原创题) 墨子提出“非攻 ”,却在《墨子 ·备城门》中详细记载了城墙、城门、护 城河的防御设计,甚至包括弩箭、投石机的使用方法。这一矛盾现象的解释是 ( )A. 墨子思想前后不一致 B.“非攻 ”是反对侵略,而非反对防御C. 墨家受各国统治者资助,参与防御工程 D. 墨家弟子多为工匠,擅长军事技术8.(改编题)秦朝郡县制下,县令、县长由皇帝任命,但其下属的县丞、县尉、功曹(负 责考核)多由本地吏员升任。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 B. 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经验C. 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 D. 促进官僚体系的本土化发展9.(改编题)下表所示是秦律中部分条律的规定。由此可知,秦律 ( )条律 规定《徭律》 应役农民“不会 ”(不按期报到) ,要用荆条或竹板打脊背五十下,如果 逃亡,还要加倍处罚《戍律》 被征发戍边的农民,还要从事筑城之类的劳动,如所筑城一年内有毁坏,“令 戍者勉补缮城 ”《 屯 表 律》 服役期满,归来的农民,而无文卷证明,即罚戍边四个月A.体系较为完善 B.维护等级秩序C.体现公平正义 D.律令过于严苛10.(改编题)《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 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推恩令 D.全面推行郡县制11.(改编题)汉初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 ”,封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后又剪除异姓王, 封刘姓子弟为王。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恢复分封制B. 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宗族势力C.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D. 稳定汉初政局,巩固刘氏统治12.(改编题)汉武帝时期,“均输平准 ”政策规定:均输官负责将地方贡物运往缺粮地 区出售,平准官负责在京城“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A.首次实现中央对商业的垄断B.用经济手段调节物价与物资流通C.彻底解决地方豪强的囤积居奇D.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统一管理13.(改编题)西汉初年,在牲畜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政府下令禁止杀牛、盗牛,民间 逐渐摆脱了极其缺乏牲畜的窘迫局面, 出现了牛马成群的景象;到汉武帝时期,“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一变化表明,西汉初年 ( )A.实行“轻徭薄赋 ”政策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革新C.食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14.(改编题)里耶秦简出土的户籍简牍显示,秦朝一户通常为“五口之家 ”,且“户主 ” 多为男性;汉代户籍简牍中,“户主 ”仍以男性为主,但出现“单亲家庭 ”“孤儿分户 ”的记 录。这一变化反映汉代 ( )A. 户籍管理制度比秦朝宽松 B. 家庭结构更具灵活性C. 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人口增长导致分户增多15.(改编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 )A. 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君主专制B. 强调“天人感应 ”,限制君主暴政C. 融合道家思想,构建新儒学体系D. 反对诸侯割据,维护国家统一16.(改编题)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载:“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 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一记载反映秦朝 ( )A. 已形成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 B. 重视官员的道德与职责规范C. 官员选拔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D. 法律严苛导致官员行为谨慎17.(原创题) 出土的汉代“丝绸之路 ”文物中,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 国 ”织锦(中原技术), 同时出土的还有带有希腊风格的木雕人像。这一组合反映丝绸之路 的核心作用是 ( )A. 促进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 推动多文明的交流融合C. 加强中央对西域的行政管辖 D. 传播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18.(原创题) 秦朝“焚书令 ”规定“非博士官所藏,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但允许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 压制儒家思想,巩固法家统治 B. 加强思想专制,维护统治C. 销毁私藏书籍,加强文化控制 D. 禁止学术交流,防止思想叛乱19.(改编题) 汉代,关中地区“漕渠(运粮运河)通,引渭水,太仓(中央粮仓)积 粟万石 ”;同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粗放耕作)”。这一差异 说明秦汉时期 ( )A. 自然环境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 江南地区尚未纳入中央管辖 D. 关中地区是唯一经济核心20.(改编题)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封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 现了“ 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王朝更替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C.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其中 21 题 28 分,22 题 12 分,共计 40 分) 21(改编题)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8 分)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 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 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 ”: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 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中国历史 ·先秦卷》材料二 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 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 而引发出来的,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材料三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 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 阿房宫 ”。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 大起宫室,广声色 ”,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 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 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授予对象,并分析该制度所带来 的影响。(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10 分)(3)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 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的原因 。(8 分)22(原创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百家争鸣是春秋战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 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派别 代表人物及时期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儒家 孔子(春秋晚期)、 孟子(战国)、荀子 (战国 ) 《 论语 》、 《孟子》 、 《荀子》 核心为“仁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反对苛 政;孟子提出“仁政 ”, 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荀子主张“礼治 ”,以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墨家 墨子(战国) 《墨子》 核心为“兼爱 ”和“非攻 ” :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 争;提倡选贤任能治理国家,强调节俭精神。道家 老子(春秋晚 期)、庄 子(战国) 《 道 德 经 》、《庄 子》 老子认为万事皆含对立面,两者可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 庄子发展此说,强调治国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与人 格独立。法家 韩非(战国)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树立君主权威,建立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任意一个学派,简要概括该学派的思想主张,并阐述 你对该学派思想的认识。(要求:提炼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