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渝西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 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题)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外方内圆、表面刻有“神人兽面纹 ”,且仅在 高等级墓葬中出现。结合这一细节,可推断玉琮的核心功能是 ( )
A. 农业生产的祭祀工具 B. 区分社会等级的礼器
C. 手工业技艺的展示品 D. 部落联盟的军事象征
2.(改编题)据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的“龙 ”应该具有以下凡个主要内容:一是,“龙 ” 的形象源于星象;二是,“龙 ”应该有降雨功能;三是,“龙 ”有对“水 ”的管控功能。据此 可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是 ( )
A. “龙 ”是神化皇权的产物 B.“龙 ”与早期农业紧密相关
C. “龙 ”是洪水传说的产物 D.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世界领先
3.(原创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土区域分布如下:春秋晚期仅在中原(晋、郑)、 关中(秦);战国中期扩展至长江流域(楚、吴)、燕地;战国晚期遍布全国。这一分布变化 反映的本质是 ( )
A. 冶铁技术从中原向全国扩散 B.诸侯国疆域扩张推动农具传播
C. 生产力进步推动区域经济整合 D.铁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工具
4.(原创题)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认为“礼 ”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墨子却 提出“非乐 ”,反对儒家“厚葬久丧 ”的礼仪,认为其“亏夺民衣食之财 ”。两者对“礼 ”的 态度差异,根源在于 ( )
A. 所属阶级立场不同 B. 对“天命 ”的认知不同
C. 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D. 思想学术的传承不同
5.(原创题)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提出“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 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 ”。该流派最可能是 (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6.(原创题)战国末期,荀子游历秦国后称赞其“百姓朴 ”“百吏肃然 ”“国俗有常 ”, 但同时认为秦国“无儒 ”,“殆无儒邪!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子的评价反映出 ( )
A. 儒家思想已被各国普遍接受 B. 秦国的治理体系存在缺陷
C. 法家思想更适应时代需求 D. 儒法合流成为历史趋势
7.(原创题) 墨子提出“非攻 ”,却在《墨子 ·备城门》中详细记载了城墙、城门、护 城河的防御设计,甚至包括弩箭、投石机的使用方法。这一矛盾现象的解释是 ( )
A. 墨子思想前后不一致 B.“非攻 ”是反对侵略,而非反对防御
C. 墨家受各国统治者资助,参与防御工程 D. 墨家弟子多为工匠,擅长军事技术
8.(改编题)秦朝郡县制下,县令、县长由皇帝任命,但其下属的县丞、县尉、功曹(负 责考核)多由本地吏员升任。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
A.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率 B. 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经验
C. 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 D. 促进官僚体系的本土化发展
9.(改编题)下表所示是秦律中部分条律的规定。由此可知,秦律 ( )
条律 规定
《徭律》 应役农民“不会 ”(不按期报到) ,要用荆条或竹板打脊背五十下,如果 逃亡,还要加倍处罚
《戍律》 被征发戍边的农民,还要从事筑城之类的劳动,如所筑城一年内有毁坏,“令 戍者勉补缮城 ”
《 屯 表 律》 服役期满,归来的农民,而无文卷证明,即罚戍边四个月
A.体系较为完善 B.维护等级秩序
C.体现公平正义 D.律令过于严苛
10.(改编题)《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 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推恩令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1.(改编题)汉初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 ”,封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后又剪除异姓王, 封刘姓子弟为王。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
A.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恢复分封制
B. 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宗族势力
C.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D. 稳定汉初政局,巩固刘氏统治
12.(改编题)汉武帝时期,“均输平准 ”政策规定:均输官负责将地方贡物运往缺粮地 区出售,平准官负责在京城“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
A.首次实现中央对商业的垄断
B.用经济手段调节物价与物资流通
C.彻底解决地方豪强的囤积居奇
D.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统一管理
13.(改编题)西汉初年,在牲畜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政府下令禁止杀牛、盗牛,民间 逐渐摆脱了极其缺乏牲畜的窘迫局面, 出现了牛马成群的景象;到汉武帝时期,“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一变化表明,西汉初年 ( )
A.实行“轻徭薄赋 ”政策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C.食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
14.(改编题)里耶秦简出土的户籍简牍显示,秦朝一户通常为“五口之家 ”,且“户主 ” 多为男性;汉代户籍简牍中,“户主 ”仍以男性为主,但出现“单亲家庭 ”“孤儿分户 ”的记 录。这一变化反映汉代 ( )
A. 户籍管理制度比秦朝宽松 B. 家庭结构更具灵活性
C. 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人口增长导致分户增多
15.(改编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
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 )
A. 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君主专制
B. 强调“天人感应 ”,限制君主暴政
C. 融合道家思想,构建新儒学体系
D. 反对诸侯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16.(改编题)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载:“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 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一记载反映秦朝 ( )
A. 已形成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 B. 重视官员的道德与职责规范
C. 官员选拔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D. 法律严苛导致官员行为谨慎
17.(原创题) 出土的汉代“丝绸之路 ”文物中,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 国 ”织锦(中原技术), 同时出土的还有带有希腊风格的木雕人像。这一组合反映丝绸之路 的核心作用是 ( )
A. 促进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 推动多文明的交流融合
C. 加强中央对西域的行政管辖 D. 传播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
18.(原创题) 秦朝“焚书令 ”规定“非博士官所藏,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但允许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
A. 压制儒家思想,巩固法家统治 B. 加强思想专制,维护统治
C. 销毁私藏书籍,加强文化控制 D. 禁止学术交流,防止思想叛乱
19.(改编题) 汉代,关中地区“漕渠(运粮运河)通,引渭水,太仓(中央粮仓)积 粟万石 ”;同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粗放耕作)”。这一差异 说明秦汉时期 ( )
A. 自然环境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 江南地区尚未纳入中央管辖 D. 关中地区是唯一经济核心
20.(改编题)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封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 现了“ 大一统 ”。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
A.王朝更替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C.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其中 21 题 28 分,22 题 12 分,共计 40 分) 21(改编题)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8 分)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 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 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 ”: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 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中国历史 ·先秦卷》
材料二 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 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 而引发出来的,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三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 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 阿房宫 ”。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 大起宫
室,广声色 ”,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 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 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授予对象,并分析该制度所带来 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10 分)
(3)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 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的原因 。(8 分)
22(原创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 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派别 代表人物及时期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晚期)、 孟子(战国)、荀子 (战国 ) 《 论语 》、 《孟子》 、 《荀子》 核心为“仁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反对苛 政;孟子提出“仁政 ”, 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荀子主张“礼治 ”,以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战国) 《墨子》 核心为“兼爱 ”和“非攻 ” :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 争;提倡选贤任能治理国家,强调节俭精神。
道家 老子(春秋晚 期)、庄 子(战国) 《 道 德 经 》、《庄 子》 老子认为万事皆含对立面,两者可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 庄子发展此说,强调治国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与人 格独立。
法家 韩非(战国)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树立君主权威,建立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任意一个学派,简要概括该学派的思想主张,并阐述 你对该学派思想的认识。(要求:提炼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