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十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十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10月月考答案
1.A;A.“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错,“中国卫星导航计划之所以出现迟滞,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之路”以及“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不仅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而且还是个吞金熔银的‘时尚游戏’……这对改革开放初期GDP总量仅有4587.6亿元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天文数字”,原文指出,中国卫星导航计划迟滞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之路”,而经济条件不允许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故选A。
2.C;C.“提出对后者的质疑”错,文中确实提到“双星定位系统”与美国GPS的对比,但并未对后者提出质疑。如“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双星方案而不是像美国GPS那样搞30颗卫星的大工程,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国情”以及“尤其是定位精度与美国第一代GPS的定位精度非常接近,堪称奇迹”。这两处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我国“双星定位系统”方案的合理性和取得的成就,并未对 GPS系统提出质疑。故选C。;
3.D;D.“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多次使用的时间词则无此效果”错,原文中确实使用了“首次”“凌晨4点”“颠覆式”等词语,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对比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报道,其中多次使用的时间词同样具有增强表现力、突出事件重要性等效果。例如,通过具体的时间点来展现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历史感。选项D错误地认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多次使用的时间词无此效果,实际上这些时间词同样对增强文本表现力有重要作用。故选D。;
4.①验证方案(分析问题);②应用方案(解决问题);③林宝军带领团队基于我国导航卫星设计要求,提出导航卫星外形设计的新思路;④高级工程师刘志逵带领团队琢磨如何利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资源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5.①素材选择上,突出展现人物科研历程的关键事件,并着重强调其社会影响,彰显其科学家精神。②词语选用上,一方面材料精准使用动词,如“捕捉曙光”“点燃激情”等,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选用富有感彩的词语表达对人物的敬仰和赞美,如“沸腾的热血”“欢呼雀跃”等,以现场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③手法运用上,一方面,正侧结合,如通过描述研究团队的激动和欢呼来烘托陈芳允等科学家的成功。另一方面,如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陈芳允的“敏锐目光”,体现了他的专业性。此外,还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的英雄特质或事件的重要性。如将中国与美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投入进行对比,以强调中国科学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6.C;A.“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错,贺云的反应是一种出于安全考虑的自然表现,并不能说明她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胆量小。
B.“心里十分后悔”错,文中并没有表现贺云十分后悔救了八路军小战士。
D.“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错,贺云一家解救八路军战士,是基于对日军的仇恨,对八路军的爱护。故选C。;
7.B;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错,娘搂着贺云时,“哀求地看着鬼子”“全身抖得厉害”,由此可知,娘也是害怕的。故选B。;
8.①将阳光比为鬼子刺刀的光,突出了阳光的强烈,以此烘托出贺云在面对鬼子的注视时内心的恐惧。
②用“金灿灿”这一暖色调来描写夕阳的光线,暗示危机解除、回归平和,也深化了小说赞扬英子牺牲精神的主旨。;
9.①通过设定抗日战争这一故事背景,开篇即写枪声,让读者感受到危险,继而产生紧张的心理。
②通过情节发展来营造紧张气氛,如贺云突然坐到管箩筐子上,这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这一突发情节让读者感到紧张。
③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现紧张气氛,如通过描写鬼子即将发现藏在管箩筐内的八路军战士时贺云的内心活动,以及描绘鬼子的威胁、淫笑等,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10.DFH;句意:至于(有的夷狄势力)就像小火把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每天吞并它的同类,逐渐燃烧得越来越旺,然而中原王朝却不知道。“若爝火”是动宾结构;“在积薪之下”是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故在D处断开。“日”是时间名词作状语,“吞”是谓语,“其俦类”是宾语,故在F处断开。“而”作连词,表转折,一般放在句首,故在H处断开。故选DFH。;
11.B;A.正确。B.错误。听从。/使……跟从,率领、带领。句意:所以(汉朝)听从了他的建议。/沛公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C.正确。表判断。/却。句意:那么和亲没有好处。/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却不是这样。D.正确。反、反而。/使……背朝上。句意:反而用威望和恩德(来对待他们)。/设置了无焰的微火,把苏武放在这上面。故选B。12.B;B.“汉文帝时则对匈奴采取武力征伐”有误,从材料一“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以及“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女”可知,文帝仍然使用和亲之策。故选B。
13.(1)、把汉朝的女子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增加赠送的财物,然而匈奴屡次违背盟约,边境多次遭受他们的侵害。;(2)、元昊凶恶残暴,占据了宁夏地区却不敢越过环庆的关塞,就是因为他们是迅速兴起的缘故啊。;
(1).“妻”,名词作动词,嫁给;“赂”,赠送的财物;“屡”,多次,屡次;“约束”,约定;“被”,遭受。;
(2).“逾”,越过;“惟”,只,只是;“骤”,突然,迅速;“起”,兴起。;
14.①材料一主张:不与夷狄订立和亲盟约,不主动(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攻伐(或者“夷秋来犯就抗击他们,夷狄离去就防备守卫”)。 ②材料二主张:夷狄相攻之时,不能坐看夷狄强大,应该积极使用武力攻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评论说:夷狄造成祸患已经很久了!所以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忠诚有谋略的大臣们哪有不在朝堂上一起筹划计策相互争论的呢?人们秉持自己的见解,各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总结其中的要点,归结为两类罢了。士大夫中的儒生主张坚守和亲政策,武将们则主张进行征伐,(他们)都只是看到一时的利害关系,而没有深入探究匈奴问题的始终。
从前和亲的主张,是由刘敬提出的。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又刚刚遭遇平城之战的失败,所以(汉朝)听从了他的建议,约定结成和亲关系,赠送财物给单于,希望借此使边境得到安宁。汉孝惠帝、高后时期遵循这一政策没有违背,但是匈奴的侵扰劫掠并没有减少停止,而单于反而更加骄横傲慢。到了汉文帝时期,(汉朝)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把汉朝的女子嫁给单于为妻,增加了赠送的财物,然而匈奴多次违背约定,边境屡次遭受他们的侵害。因此汉文帝中年的时候,就亲自穿上军装,亲自驾驭战马,带领六郡中出身良好、有才能和力量的人,在上林苑骑马射箭,聚集天下的精兵,驻扎在广武,向冯唐询问并和他讨论将帅的问题,感慨叹息,思念古代的名臣,这就说明和亲没有益处,已经是很明显的事实了。
到汉武帝时期,虽然征伐取得了胜利,俘获了很多(敌人和财物),但士兵和战马死亡的数量也大致相当;虽然开辟了黄河以南的土地,建立了朔方郡,却也放弃了造阳以北九百多里的土地……到汉宣帝时期,继承了汉武帝奋力攻击匈奴的声威,权衡时势采取适宜的措施,用威望和恩德覆盖(匈奴),然后单于叩首称臣,派遣儿子入朝侍奉,三代都向汉朝称藩,到汉朝朝廷来朝拜。这时,边境的城门很晚才关闭,百姓没有战争的劳役。
所以圣明的君王不与(夷狄)订立盟约,不轻易进行攻伐,订立盟约就会耗费财物还会被欺骗,进行攻伐就会使军队疲劳还会招来敌寇。(夷狄)来侵犯就惩罚并抵御他们,(夷狄)离去就做好防备坚守边境,这大概就是圣明的君王控制和抵御(夷狄)的常道吧。
材料二:献策的人说:“夷狄之间相互攻打,这对中原王朝是有利的。”唉!从哪里得到这种会导致国家灭亡的言论还加以称赞呢!冒顿没有灭掉东胡之前,不敢侵犯汉朝;蒙古没有灭掉金国之前,不敢灭亡宋朝。夷狄不是能够突然变得强大的,那些突然强大起来的,又往往是他们即将衰败而不值得害怕的情况。刘渊凶猛强悍,没有传至第二代就灭亡了,元昊凶狠,占据宁夏却不敢越过环庆的边塞,就是因为他们突然兴起的缘故。至于(有的夷狄势力)就像小火把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每天吞并它的同类,逐渐燃烧得越来越旺,然而中原王朝却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了,反而安慰自己说:这对我们是有利的。于是(夷狄)的土地逐渐扩大,人口逐渐增多,多次战斗取胜,胆子已经张大,于是一旦发作就不可遏制。赵充国是赫赫有名的老将,却还说:“乌桓多次侵犯边塞,匈奴攻打他们,对汉朝是有利的。”这就是宋朝人借金国灭辽国、借蒙古灭金国(最终导致自己灭亡)的祸根所在啊。霍光听从范明友的建议,在追击匈奴的时候顺便攻打乌桓,匈奴因此恐惧,不敢再出兵,这是正确的啊!
15.C;C.“诗人以日月自比”错,颈联“风云几开阖,日月自沉浮”中的“日月自沉浮”并不是以日月自比,而是说洞庭湖上的风云变幻莫测,日月仿佛也在其中沉浮,以此表现洞庭湖的深邃与广阔。这里的“自”更多地是强调日月、风云等自然现象的自在无拘,而非诗人的自我比喻。故选C。;
16.①张诗中,用“舟楫”为喻,重在突出其摆渡的功能,抒发了自己渴望得到引荐、施展才华的政治抱负。②杜诗中,用“孤舟”为喻,重在突出其漂浮的特点,写出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艰难处境,表达对个人晚景寂寥以及对国势动荡不安的感慨。;
17.(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3)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8.①从艺术逻辑的角度如何解释呢②贾宝玉不是家族长房却居住在正房;
19.①大前提:家族中心人物居正房符合艺术逻辑 ②小前提:贾宝玉是家族中心人物;
20.①颠扑不破 ②源源不断 ③日新月异;
21.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22.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远山的颜色比喻为女子黛色的眉。A.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烟尘”代指战争。C.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飞花喻为轻盈的梦,把细雨喻为剪不断的愁情。D.运用了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芙蓉泣露香兰笑”,以视觉写听觉,为通感;“泣露”和“笑”赋予花人的特点,为拟人。故选C。
23. 【立意】
1.坚守原则,适时灵活变通。2.于坚守中变通,向梦想前行。3.坚守初心,以变通谋发展。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教授始终关注着人类头顶上的这片星空,捕捉那一缕缕从天际出现的曙光,点燃创新的激情,用沸腾的热血迎接祖国科技事业新的黎明。
陈芳允认为,中国卫星导航计划之所以出现迟滞,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之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不仅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而且还是个吞金熔银的“时尚游戏”,像美国建设GPS那样,动辄投入数十亿上百亿美元,这对改革开放初期GDP总量仅有4587.6亿元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天文数字。然而,卫星导航系统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时尚游戏”,国家再穷,再“玩不起”,也要“玩”。不仅要“玩得起”,还要“玩得像”。“玩不起”,再像样的玩法也白瞎;“玩不像”,同样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怎样才能让中国在世界导航定位技术领域既“玩得起”又“玩得像”呢?陈芳允、沈荣骏、孙家栋等我国老一辈航天科学家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经常相互交流探讨。陈芳允把大家的讨论成果予以总结提炼,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并在世界上首次设计了系统的通信功能,这种当时独有的通信功能,不仅像GPS那样能让人知道“我在哪里”,还能告诉别人“我需要什么”。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双星方案而不是像美国GPS那样搞30颗卫星的大工程,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国情。当时的国情是既没经验又没钱,刚起步时不宜冒进,必须逐步积累,以取得研制经验。
“双星定位系统”设想提出后,陈芳允和高级工程师刘志逵开始琢磨如何利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资源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当时,已年过古稀的陈芳允,还经常到国家航天主管部门宣传“双星定位”方案。研究所很快成立了以刘志逵为组长的“双星定位系统”验证小组。1986年12月13日,国家航天主管部门基于论证小组的前期成果,专门组织了“双星定位系统”论证交流会。会后不久,“双星定位系统”的论证正式立项,并开始演示验证。
经过几年的准备,1989年9月4日,研究团队首次进行了星地对接试验。凌晨4点多,演示操作手忐忑地按下信号发射键。显示屏上一下子跳出卫星发回的信号,很快又得到主要性能指标:定位精度优于二十米!双向定时精度二十纳秒!短报文双向通信畅通!它就像漆黑的天边跳出的一抹曙光,一下子把中国卫星导航之路照亮了!“双星定位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众多技术攻关人员激动得欢呼雀跃,相拥而泣……“双星定位系统”首次星地对接演示就收到卫星信号,而且所有功能模块一次性完成验证,尤其是定位精度与美国第一代GPS的定位精度非常接近,堪称奇迹。
(摘编自龚盛辉《中国北斗》第二章,有删改)
材料二:
按研制惯例,卫星选用正方体外形、“竖着飞”的飞行姿态,如果照这个老思路设计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散热问题就非常棘手,不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甚至可能走进死胡同:因为新一代北斗卫星是1000千克以下的小卫星,而功能要求非常高,功率也水涨船高,达2000多瓦,采用面面相同的正方体外形,根本无法解决散热问题。是遵循传统还是另辟蹊径?经过几番“头脑风暴”,林宝军带领团队将卫星正方体外形改为长方体,把“竖着飞”变成“横着飞”。这样一来,卫星几个面表面积有所不同,较小的面朝向着太阳,较大的面作为散热面,热辐射减少,散热速度提高。
航天事业投资大、风险高,为确保卫星上天后安全无虞,在进行方案讨论时,与会专家心里通常都有一个尺度,那就是卫星上的设备器件技术要有70%是经过上天验证的。尤其像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这种采用“颠覆式”创新技术的卫星,是难以领到“通行证”的。
为了让创新技术能得到科学的验证,导航总体主任设计师蒋桂忠带领研发团队一直守在真空环境实验室,从事原子钟单舱热平衡、整星热平衡等试验。方案讨论时,有不少专家说:“没有上星走一遭,怎么证明它没有问题?”可当研究团队拿出充分的验证仿真数据,耐心地讲出自己的依据时,老专家们心悦诚服,一致同意给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放“通行证”。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见过它的人,无一不被它的“美丽”所吸引:“卫星居然还能做得这么漂亮啊,简直就是一位身段苗条的飞天仙子!”北斗人攻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导航信号技术,实现了卫星小型化等一系列颠覆式创新,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新气象,创造了卫星导航新奇迹。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气象预报、地理测绘、森林防火、实时通信、电力调度、应急搜救等领域,并致;于向世界提供质量更佳、稳定性更好、可靠性更高的服务。 (摘编自龚盛辉《中国北斗》第十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芳允认为,中国卫星导航的研制出现迟滞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其次是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B.卫星外形选用正方体,飞行姿态采用“竖着飞”的研究惯例,不符合新一代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需要。
C.林宝军团队参与攻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导航信号技术,体现北斗人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精神。
D.北斗卫星导航致力于向世界提供质量更佳、稳定性更好、可靠性更高的服务,是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一经提出便能顺利实现,其通讯功能将有可能领先于当时全球的其他导航系统。
B.所谓既要“玩得起”又要“玩得像”,是指我国导航系统的开发既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其技术水平又能与全球其他导航系统相媲美。
C.文章先后两处将我国“双星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和美国GPS导航系统进行对比,并提出对后者的质疑。
D.从材料一的“双星定位系统”到材料二的“北斗人攻克了新一代导航信号技术”,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陈芳允教授的敬佩。
B.材料一划线部分一连串感叹号的使用,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节奏感,表现了科研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C.材料二中“简直就是一位身段苗条的飞天仙子”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外形设计的精美。
D.“首次”“凌晨4点”“颠覆式”等词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而《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多次使用的时间词则无此效果。
4.梳理两则材料中的科学研究路径,填写下表中空缺部分的内容。 (4分)
研究路径 具体内容
提出方案
(发现问题) 材料一:陈芳允教授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双星定位系统”方案;
材料二:③
① 材料一:④
材料二:蒋桂忠带领研发团队以充分的验证仿真数据,成功获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发的“通行证”;
② 材料一:“双星定位系统”在首次实际应用即成功接收信号,展现出优异的性能;
材料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应急搜救等人类生活的领域。
5.学校将开展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人物通讯写作,上述两则材料在素材选择、词语选用、手法运用等方面给你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声(节选)
周子妮
贺云正抱着小弟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又响起了枪声,听上去离得不远。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贺云还是背着小弟,快步跑到门边,准备把院门插上,掩耳盗铃似的插上门。一走到门口,贺云才看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伙子,穿着一身灰绿的作战服,一瘸一拐地拐进胡同里。他的一条腿显然中了弹,血流了一路。鬼子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贺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忽地从院子里跳出来,那个小战士也吓了一跳,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鬼子是来追你的?”贺云问。
小战士点点头。
“你是‘八路’?”贺云说着用手比画了一个“八”的手势。
小战士依旧点点头。
贺云一把把小战士从地上扶起来说:“你要真是打鬼子的‘八路’就跟我走。”说着就把小战士搀进院子里。这么大个人,藏哪好呢?贺云犯了难,她的目光焦急地在屋内巡视着,隐约已经可以听见鬼子们的皮靴啪啪踩在地上的声音了。这时她的眼睛落在了院子犄角的那几个管箩筐上——还是从前大哥编的。
“就这吧,凑合一下。”说着贺云挑了个最大的管箩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又把木桶、板凳、扫帚堆在那,不仔细找还真看不出来里面藏了个人。
容不得贺云细想,鬼子就冲进来了,跟着的还有那个懂“鬼子话”的汉奸。爹娘吓得都从屋子里跑出来了,娘一把就把贺云搂在怀里,哀求地看着鬼子,生怕贺云被掳了去。鬼子朝天开了三枪,娘把贺云的头埋在了自己的胸前。汉奸开口了,问:“有没有看到一个受伤的‘八路’从你们这个胡同跑过去?”
爹咬着牙,把娘和贺云挡在身后说:“没有,我们一直在屋里干活,哪看见什么‘八路’?”
“那你们得说说,皇军换家挨户地搜查,那‘八路’受了伤流了血,这血迹怎么到你们家这就没了呢?”
娘搂着贺云,全身抖得厉害,爹瞪着汉奸说:“老子早就不想活了,老子儿子都没了,死了痛快!”
拿着枪的鬼子头明显在问汉奸,爹说的是什么,贺云害怕极了,不知道汉奸是怎么翻译的,没想到自己想当然的举动惹了那么大麻烦。
鬼子乒乒又是连开两枪,转过头去拿枪指着胡同里邻近的几户乡亲们,汉奸传达着鬼子的指令,大声地朝着人群喊:“窝藏‘八路’,全家枪毙!窝藏‘八路’,全家枪毙!”贺云从娘的指缝里看见英子一家也被鬼子赶着来到胡同口。
完了!刚才自己救人心切,万一要被什么人看见了呢?尤其是英子一家,大哥出事后,自己有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了英子家门口,英子娘早就隔着院子阴阳怪气地骂过,这万一要是当时被英子娘看见了……贺云不敢想,只盼着鬼子赶紧走。
鬼子在院子里举着刺刀进进出出,连柴火堆都要用刀捅两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贺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她总觉得院子犄角那堆着的筐箩筐子好像在发抖,连同堆在一块儿的板凳、笤帚也跟着一块儿发抖。坏了!刚才扶那个小战士的时候就觉得他手心烫得很,他准是受了伤发烧打摆子了。哎哟喂,可真是时候!
眼见着筐箩筐抖得越来越厉害,这要是让鬼子发现了……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鬼子还不走,这可怎么办?贺云抱着小弟一圈一圈地转悠,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管箩筐上,嘴里还在念叨着:“行了行了,我的小祖宗,别哭了。”
贺云的小聪明耍得不是地方,本来没人注意那管箩筐,她这一坐,反倒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连她自己都觉得,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都变了味儿,娘靠在爹身上,压着嗓子朝她低吼:“丫头!”
日头照在房脊上,光线锐利极了,一寸一寸像刀子在割着房上的瓦片。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她不知道是她自己在抖还是那筐箩筐子在抖。小弟仿佛也嗅到了空气中的诡谲,渐渐地也止了哭声,沉沉睡了过去,任凭贺云再怎么暗中掐他也不吭一声。①贺云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像鬼子的刺刀似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
院子就那么大,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几步就踱到贺云跟前了。贺云发现,原来鬼子的笑声比枪声还恐怖。她低下头抱紧小弟,闭上了眼睛。
突然,恍惚哪里又传来一阵枪声,挺近的,响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三下。
“‘八路’!肯定是‘八路’!”汉奸跳起脚,率先叫了起来。
鬼子听到后也愣住了,重新把手枪别回到腰带里。
枪声又响了。贺云的耳膜都鼓了起来,她重新抬起头睁开眼。
“枪声就在附近,人肯定还没走远。”汉奸赶忙凑到鬼子身边,叭叭说了一串鬼话。
只一瞬间,一屋子的鬼子风一样地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一下又清静了。贺云听见自己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太阳越过了屋脊,越过了房檐,又直直地照进了院子里,她才从管箩筐子上滑了下来。娘跑过来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贺云仍觉得像做梦似的,好像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待乡亲们都走净了,贺云叫来爹娘,才把已经晕在筐箩筐里的“八路军战士”搀了出来。装粮食的布口袋里还有一把米,娘熬成了稀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贺云以为爹会揍她,像小时候她和大哥去英子家偷了枪一样。爹没有,但也没有好脸色,看贺云时总是虎着一张脸。爹撕了几块干净的布,把战士受伤的腿包裹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爹夹着烟悠悠地说:“怎么这么寸?哪就来了一阵枪声呢?”
贺云正在给小弟喂米糊糊,听到爹提起,她也纳闷儿,那枪听上去跟寻常的枪声不大一样,但又很熟悉,似乎是在哪听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把小弟塞进了娘的怀里,拔腿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英子家。
②已是黄昏,夕阳金灿灿的光涂抹在英子家高高的房梁上。果然,那支鸟枪不见了。
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村里人已经听惯了枪声,但贺云还是十分紧张,赶紧去把院门插上,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
B.贺云发现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后,便把他带到院子里藏了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十分后悔。
C.大哥出事后,贺云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英子家门口,这是故意恶心英子一家,揭示了两家的矛盾,暗示大哥的死可能与英子一家有关。
D.贺云一家冒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娘给八路军战士熬稀饭,爹给八路军战士包扎伤腿,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贺云询问小战士时,他都只“点点头”而未说话,这暗示了其身体状况。
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如面对鬼子时,娘把贺云搂在怀里,爹咬着牙、怒瞪汉奸。
C.小说结尾“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耐人寻味,英子的去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以“枪声”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阳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赞曰:久矣夷狄之为患也!故自汉兴,忠言嘉谋之臣曷尝不运筹策相与争于庙堂之上乎?人持所见,各有同异,然总其要,归两科而已。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终始也。
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聚天下精兵,军于广武,顾问冯唐,与论将帅,喟然叹息,思古名臣,此则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也。
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黎庶亡干戈之役。
是故圣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盖圣王制御之常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国之利。”呜呼!安所得亡国之言而称之邪!冒顿不灭东胡,不敢犯汉;蒙古不灭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强者也,其猝强者,则又其将衰而无容惧者也。刘渊之鸷,不再世而即绝,元昊之凶,有宁夏而不敢逾环庆之塞,惟其骤起也。若夫若爝火在积薪之下日吞其俦类浸以荧荧而中国不知。如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广,人浸众,战数胜,胆已张,遂一发而不可遏。赵充国藉藉称夙将,而曰:“乌桓数犯塞,匈奴击之,于汉便。”【注】此宋人借金灭辽、借元灭金之祸本也。霍光听范明友追匈奴便击乌桓,匈奴由是恐,不能复出兵,韪矣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
【注】公元前78年,匈奴派兵攻打乌桓,大将军霍光想趁机出兵匈奴,曾分别向赵充国和范明友询问意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夫A若爝B火在积薪C之下D日吞其俦E类F浸以G荧荧H而中国不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赞,纪传体史书篇末的评论性文字,“赞曰”与《史记》“太史公曰”作用类似。
B.从,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意思相同。
C.则,表判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覆,反、反而,与《苏武传》“置煴火,覆武其上”中的“覆”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认为,汉朝臣子针对匈奴之患提出的建议,都只看到了一时的利害,没有探究匈奴为患的始末。
B.汉高祖听从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文帝则对匈奴采取武力征伐,策略的改变与国家实力强弱的变化相关。
C.武帝征伐匈奴虽有收获,但人马损失与匈奴差不多,虽然获得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但也放弃了一些土地。
D.材料二采用了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针对“夷狄相攻,中国之利”的说法展开分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妻以汉女,增厚其赂,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
(2).元昊之凶,有宁夏而不敢逾环庆之塞,惟其骤起也。
14.两则材料对于解决夷狄之患的主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望洞庭
张经
每因蜀水涨,横遏楚江流。
气象吞云梦,波澜彻夏秋。
风云几开阖,日月自沉浮。
欲济谁舟楫,乾坤独倚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蜀水漫涨、楚江河段被阻遏的景象,表现出洞庭湖水势浩荡的气势。
B.颔联描绘洞庭湖磅礴景致,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描绘的景致不同。
C.诗人以日月自比,着一“自”字,暗含自己宦海沉浮之感,语言富有表现力。
D.颈联诗人将情感融于天地交融的宏阔意境中,更映衬出尾联厚重的个体之悲。
16.本诗和杜甫《登岳阳楼》都用到“舟”这一意象,抒发的情感却各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 , ”。
(2).《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 , 。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在小说中司空见惯。如《水浒传》中宋江经常大方施惠,所用钱从何而来?解释为种地所得或衙门受贿都不合理。再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战无不胜,与最强的二郎神也能战成平手,取经路上却经常败于妖怪之手。那么,这些违背生活逻辑的情节①?
从阅读心理角度而言,大部分小说情节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读者进入艺术文本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惯性:小说所写的内容是符合生活情理的。但作者的创作有时很难圆满自洽,面临诸多矛盾,只能从艺术逻辑角度考量。比如,《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隐含着一个细节,②,从封建礼制看,这显然违背生活逻辑。然而,从曹雪芹的艺术构思看,贾宝玉被看作宁、荣二府共同的希望,他居于家族中心位置,住在荣府正房也就合乎艺术逻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请根据语段内容和参考样例,补充完整下面的三段论。 (4分)
知识链接:“三段论”推导参考样例
大前提:所有的虚词都是词
小前提:所有的语气词都是虚词
结论:所有的语气词都是词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贾宝玉居荣府正房符合艺术逻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2分)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A 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高头讲章和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B 的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C 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感受到诗词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能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B.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本可仕途顺遂,享受荣华。然而,面对楚国的内忧外患与奸佞当道,他坚守正道,“虽九死其犹未悔”,最终自沉汨罗。他的选择,有人赞其为理想献身的高尚,也有人叹其不懂变通,若能暂且隐忍,或许能有机会再度施展抱负。
当今时代,年轻人在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困境时,也常面临类似的抉择,是如屈原般坚守原则,永诀于世,还是灵活变通等待时机,以求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