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悟家国大义,品至情文字”为核心,立足“情感共鸣与文本细读结合”理念,通过“情境共情—文言解码—情感思辨”的递进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感受书信的至情至性与文言的细腻之美。避免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传承爱国情怀与人文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卿、意、语、书、当”等文言实词及“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等抒情句式,掌握“抒情与议论结合”“细节描写传情”的表达技巧,提升文言阅读与情感类文本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夫妻深情—家国责任—生死抉择”的情感脉络,培养辩证思维;探究“小爱与大爱”的关系,提升价值判断与深度思考能力,形成对“责任与担当”的理性认知。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与妻书》“悲而不戚、刚柔并济”的书信风格,赏析“以细节写深情”“以议论明志向”的艺术效果,尝试撰写抒情书信,提升文学审美与情感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志士的家国情怀”,认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联,传承“为理想献身、为家国担当”的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梳理“回忆夫妻点滴—阐述革命理想—嘱托身后事宜”的情感脉络;赏析“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等句的情感表达。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林觉民“爱妻却又舍妻”的情感矛盾与精神抉择(如何平衡“小爱”与“大爱”);体会“文言书信”的情感张力,避免对“革命情怀”的浅层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营造书信诵读氛围)、文言细读法(解析字词句情感)、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情感思辨)、多媒体辅助法(呈现背景与文本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林觉民生平照片、辛亥革命历史背景图、书信手稿复刻图、情感脉络图解;印发“文言字词清单”“情感分析任务单”;准备《与妻书》诵读音频(深情独白版)。 五、教学过程(共3课时,以“共情—文言—情感”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书信共情,走近觉民情境创设:课件播放“书信诵读音频”(配轻柔钢琴曲),同步展示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想象插画(灯下夫妻共读、觉民伏案写信),音频内容节选:“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互动提问: “同学们,这封信写于1911年4月24日,是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信中说‘吾至爱汝’,却又选择‘勇于就死’——他为何能做出这样的抉择?这封信里,藏着怎样的深情与大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妻书》,读懂这份跨越百年的家国情书。”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写作背景——1911年,林觉民参与策划广州起义,起义前深知生死未卜,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给父亲,一封给妻子陈意映,此信即《与妻书》,3天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为理解文本奠定情感与历史基础。 (二)初读感知:文言精读,夯实基础1.分层诵读,共情入境 听读:播放《与妻书》深情独白版音频,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书信的悲怆与深情,标记易错字音(“卿”qīng、“婉”wǎn、“昵”nì、“臆”yì、“恸”tòng)与情感停顿(如“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诵读技巧:①回忆夫妻点滴部分(“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语速舒缓,语调温柔;②阐述革命理想部分(“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语速稍快,语调凝重;③嘱托后事部分(“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语速缓慢,语调深情。 个别读:邀请2-3名学生朗读“吾至爱汝”“汝忆否”等片段,教师点评:重点关注“情感是否到位”(如“吾至爱汝”需读出“极致的温柔”,“使吾勇于就死也”需读出“坚定的决绝”),引导学生通过语调传递情感。 2.文言字词精读,解析情感内涵 实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情感类实词”(结合语境分析情感倾向): 字词 拼音 文言义(文本语境) 例句(文本) 情感内涵 卿 qīng 对妻子的爱称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亲昵称呼,显夫妻情深 意 yì 心意、情意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蕴含对妻子的怜惜与担忧 恸 tòng 极度悲痛 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显夫妻间的真情流露,无掩饰的悲痛 就 jiù 赴、走向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体现“为理想献身”的坚定,无犹豫 虚词与句式:聚焦“之、以、其”等虚词及判断句、省略句: 判断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隐含判断,译为“我现在写这封信,是要和你永远告别了”); 省略句:“(吾)又恐汝不察吾衷”(省略主语“吾”,译为“我又担心你不明白我的心意”); 固定句式:“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使……无宁……”,译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翻译实践:选取文中情感浓度高的句子(如“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评:要求译文不仅准确,更要传递出原文的情感(如“至爱”需译为“最爱的”,体现情感程度;“乐牺牲”需译为“乐意牺牲”,体现主动抉择)。 3.梳理文脉,把握情感脉络 学生以“情感变化”为核心,梳理文本结构,完成“情感脉络表”: 段落 核心内容 情感基调 关键句(情感载体) 第1段 开篇明志:写绝笔信,表“至爱汝”却“就死”的矛盾 悲怆、坚定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3段 回忆往事:夫妻相处点滴(初遇、共读、对话) 温柔、眷恋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第4-5段 阐述理想:说明“舍妻就死”的原因(为天下人谋永福) 凝重、激昂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第6-7段 嘱托后事:安排妻子与家人的生活(育儿、尽孝) 深情、牵挂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教师小结:文本以“吾至爱汝”为情感主线,从“爱妻”到“舍妻”,再到“因爱妻而勇赴死”,情感层层递进,既显夫妻深情,又显家国大义,为后续情感赏析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情感解构,悟大义深情1.聚焦细节,解析“小爱”之真 生活细节传情:文本片段(第2段):“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师生分析:①细节提取:“并肩携手”“低低切切”“汝初闻言而怒”——通过夫妻日常相处的动作、对话细节,还原两人的亲密与默契;②情感解读:林觉民回忆“愿汝先死”的对话,看似“无情”,实则是“不忍让妻子承受丧夫之痛”,尽显对妻子的怜惜与深爱,这种“反向表达”让情感更显真挚。 动作细节显情:文本片段(第1段):“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师生分析:“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两个动作细节,写出林觉民写信时的悲痛与犹豫:一边是对妻子的不舍,想停笔放弃;一边是对革命的责任,必须写完嘱托。这种矛盾动作,让“爱妻”与“就死”的情感冲突更具象,更易引发共鸣。 2.聚焦议论,解析“大爱”之切 文本片段(第4段):“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师生分析:①逻辑梳理:“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乐牺牲福利,谋天下永福”——林觉民将对妻子的“小爱”,升华为对天下人的“大爱”,阐明“舍妻就死”的精神内核:不是不爱妻,而是因爱妻,更要让天下人都能拥有幸福家庭;②情感解读:“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用“吾”的理想感召“汝”,既显对妻子的信任,也传递出“为理想献身”的坚定,让“大爱”有“小爱”作根基,不空洞、不疏离。 小组讨论:“林觉民说‘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如何理解‘爱汝’与‘就死’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爱汝”是“就死”的动力——正因为深爱妻子,才希望她能生活在“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太平世界;正因为想让更多人像他们一样拥有幸福,才愿意牺牲自己,这份“小爱”让“就死”的抉择更具温度,这份“大爱”让“爱汝”的情感更具高度。 3.赏析语言,体会情感张力 矛盾语言显深情:分析“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爱汝”与“舍汝”“勇于就死”与“不忍汝死”的矛盾语言,形成强烈情感张力,既写出林觉民的情感痛苦,也凸显其精神境界,让读者在矛盾中感受“深情”与“大义”的统一。 口语化语言显亲切:文中“汝忆否?”“汝其勿悲!”“吾心甚慰”等口语化短句,拉近与妻子的距离,仿佛夫妻间的日常对话,削弱了“绝笔信”的沉重感,让情感更显真挚自然,体现“文言书信”的生活化与情感化特质。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价值思辨,承精神血脉1.跨文本对比:《与妻书》与《诫子书》的情感与使命 发放诸葛亮《诫子书》(节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生对比阅读,思考:“林觉民的《与妻书》与诸葛亮的《诫子书》,在‘情感表达’与‘使命传递’上有何异同?” 异同分析: 相同点:均以“书信”为载体,传递真挚情感与人生追求;均体现“个人对他人/后人的责任”。 不同点:《与妻书》情感更浓烈(聚焦夫妻深情与家国大义的冲突),使命更紧迫(革命前夕的绝笔,传递“为理想献身”的信念);《诫子书》情感更平和(聚焦父子教诲),使命更长远(传递“修身治学”的家风,为后人立身处世指引方向)。 2.现实链接:“责任与担当”的当代诠释 课件展示当代“责任与担当”的案例:①消防员逆行冲进火场救人;②支教老师扎根山区教书育人;③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研发国之重器。 小组讨论:“《与妻书》中林觉民的‘担当’,与当代人的‘担当’有何异同?我们作为高中生,该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 代表发言后,教师点拨:不同时代的“担当”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林觉民为“民族独立”,当代人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但核心一致——都是“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的利益,主动承担责任,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作为高中生,“担当”可以是“认真学习、关爱家人、帮助同学、关注社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就是对“责任”的最好践行。 3.价值升华:写一封“致未来自己的责任信”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现在让你给1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如何阐述‘责任与担当’?你希望未来的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动笔写100字左右的“责任信”,示例:“10年后的我,希望你还记得《与妻书》中的‘大爱’。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记得:对家人多一份陪伴,对社会多一份贡献,不辜负现在的努力,不忘记‘做有担当的人’的初心。”教师选取几篇分享,点评:肯定学生对 “责任” 的个性化理解,强调 “责任与担当” 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贯穿人生的具体行动,正如林觉民用 “写信明志、舍生取义” 践行担当,未来的我们也需用 “脚踏实地、心怀他人” 诠释责任。 六、板书设计 与妻书(林觉民)一、背景:时间:1911年4月(广州起义前)事件:林觉民写绝笔信与妻,后英勇就义核心矛盾:爱妻(小爱)vs 救国(大爱)二、文言基础:重点实词:卿(爱称,汝)、意(心意)、恸(悲痛)、就(赴,走向)特殊句式:省略句(又恐汝不察吾衷)固定句式(与使……无宁……: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情感句式:吾至爱汝(直抒胸臆)、汝忆否(口语化,显亲切)三、情感脉络:1. 开篇明志:至爱汝却勇就死(悲怆+坚定)2. 回忆往事:夫妻点滴显深情(温柔+眷恋)3. 阐述理想:为天下谋永福(凝重+激昂)4. 嘱托后事:牵挂妻女与家人(深情+牵挂)四、艺术特色:1. 细节传情:并肩携手、泪珠和笔墨齐下(具象化情感)2. 抒情与议论结合:爱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小爱升华为大爱)3. 矛盾语言:爱汝与舍汝、勇就死与不忍汝死(增强情感张力)五、核心价值:1. 个人:小爱与大爱的辩证统一(爱家人更爱天下人)2. 时代:革命志士的家国情怀(为民族独立献身)3. 当代:责任与担当的传承(从身边小事践行担当)七、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遵循 “基础巩固 — 能力提升 — 情感迁移” 的梯度,兼顾文言知识积累与情感表达实践,契合高二学生 “从文本理解到现实践行” 的学习需求: 1. 基础巩固类(必做):夯实文言基础,深化文本理解 文言字词整理:整理文中 “卿、意、恸、就、察、体、谋、慰” 等 8 个重点实词,每个实词标注 “文本例句 + 文言义 + 情感内涵 + 现代义”,例如 “体”:文本 “汝体吾此心”(理解、体谅,含信任与期盼);现代 “身体、体会”;造句 “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主动分担家务”。 情感句翻译:选取文中 3 句富含情感的句子(如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先直译再意译,在译文后用 50 字左右分析句子蕴含的情感(如 “‘泪珠和笔墨齐下’直译‘眼泪和笔墨一起落下’,意译‘写下这封信时,眼泪混着墨汁不断滴落’,体现林觉民写信时的悲痛与不舍,也显夫妻情深”)。 2. 能力提升类(选做,二选一):强化情感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书信仿写:以 “给______的一封信” 为题(横线处可填家人、朋友或偶像),借鉴《与妻书》“细节传情 + 抒情议论结合” 的写法,写一封 300 字左右的信,表达对对方的情感(如感激、牵挂、敬佩),并阐述这份情感对自己的影响(如 “你的坚持让我学会了面对困难不放弃”)。 情感分析短文:以 “《与妻书》中的‘小爱’与‘大爱’” 为题,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结合文本具体语句,分析林觉民如何将对妻子的 “小爱” 升华为对天下人的 “大爱”,并谈谈你对 “小爱与大爱” 关系的理解。 3. 实践迁移类(小组合作,选做):链接现实生活,传承担当精神 以 “身边的担当者” 为主题,小组合作开展采访活动:① 确定采访对象(如社区志愿者、学校保安、环卫工人等践行 “责任与担当” 的普通人);② 设计采访问题(如 “您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是什么支撑您坚持这份工作?”“您觉得‘担当’是什么?”);③ 整理采访记录,撰写 200 字左右的 “担当者故事”,并结合《与妻书》的核心价值,分析 “普通人的担当” 对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小组分享。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1. 教学评价:多元维度,关注情感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基础评价:通过 “文言字词整理” 检测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关注 “实词情感内涵的分析”(如是否能准确解读 “体”“察” 等词的情感倾向),采用 “正确率 + 情感分析深度” 的评分方式(正确率占 60%,情感分析占 40%)。 能力评价:对 “书信仿写”“情感分析短文” 作业,从 “情感真挚度”“表达流畅度”“文本关联度” 三个维度评分(每项 10 分,总分 30 分),例如 “情感真挚度(8-10 分):能通过细节描写传递真实情感,不空洞;文本关联度(8-10 分):能准确引用《与妻书》的写法或观点,不牵强”。 过程评价:课堂上通过 “诵读情感的到位度”“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现实链接的思考深度” 记录学生表现,采用 “星级评价”(★★★为优,★★为良,★为待提升),关注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维活跃度。 2. 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优化后续教学 优点:通过 “情境诵读”“细节品析” 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避免了 “重文言翻译轻情感理解” 的误区;将 “革命情怀” 与 “当代担当” 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现实意义,实现了 “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 的目标。 不足:对 “文言书信的格式特点”(如开头称谓、结尾祝颂语)讲解不足,部分学生在仿写书信时格式不规范;实践迁移类作业的指导不够具体,部分小组在采访问题设计上缺乏针对性。 改进方向:后续教学中,可补充 “文言书信格式” 的微课,明确 “称谓、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 的规范;对实践作业,提前提供 “采访问题模板” 与 “记录整理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完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