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融逻辑于实践,提思辨于生活”为核心,立足“逻辑生活化、方法情境化”理念,通过“案例辨析—方法提炼—实践运用”的递进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逻辑规律、论证方法与谬误辨析技巧。避免纯理论讲授,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与生活场景中运用逻辑,提升理性思维与表达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基本规律,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谬法”等论证方法,能在写作与表达中运用逻辑规范语言,提升表达的严谨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辨析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因果倒置),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逻辑链条,提升逻辑推理与辩证分析能力,形成理性思考习惯。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逻辑在文本中的表达价值(如议论文的论证力度、散文的逻辑脉络),赏析“逻辑清晰”的表达之美,尝试构建有逻辑、有说服力的文本,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逻辑在传统文化(如诸子辩论、古代议论文)与当代社会(如热点评论、公共话语)中的运用,认识逻辑对文化传播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性,树立理性沟通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与常见论证方法;引导学生辨析生活与文本中的逻辑谬误,建立“先辨逻辑,再谈观点”的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逻辑方法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如写作中构建严谨论证、表达中避免逻辑漏洞);引导学生理解“逻辑灵活性”,避免机械套用规律。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逻辑辨析场景)、案例分析法(结合文本与生活实例)、小组辩论法(深化逻辑运用)、多媒体辅助法(呈现逻辑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逻辑谬误案例视频、文本论证片段、逻辑规律图解;印发“逻辑规律手册”“论证分析任务单”;准备辩论话题卡片与逻辑推理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共3课时,以“规律—方法—运用”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逻辑辨析,激活兴趣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两组生活场景案例——①同学对话:“甲说‘今天天气真好’,乙反驳‘你怎么能说天气好?昨天还下雨呢’”;②广告宣传:“某保健品宣称‘吃了能增强免疫力,因为很多人都在买’”。
互动提问:
“同学们,这两个场景中藏着什么逻辑问题?乙的反驳是否针对甲的观点?广告的理由能否证明‘增强免疫力’的结论?今天我们走进《逻辑的力量》,学习如何用逻辑‘擦亮眼睛’,让表达更严谨、思考更理性。”
单元概览:简要介绍单元目标——通过学习逻辑规律、论证方法与谬误辨析,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能在阅读、写作与生活中运用逻辑解决问题,为理性表达与深度思考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逻辑规律,奠定基础
1.聚焦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结合案例理解
同一律:
案例呈现:“某同学在讨论‘是否应该减少作业量’时说‘作业多会让学生压力大,所以学校应该增加课外活动’”。
师生分析:讨论话题是“减少作业量”,同学却转移到“增加课外活动”,违背“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与话题需保持一致)。
规律总结:同一律要求“话题不跑偏、概念不偷换”,如写作中“论点与论据需围绕同一主题”。
矛盾律:
案例呈现:“某商店招牌写着‘本店全场打折,部分商品不参与活动’”。
师生分析:“全场打折”与“部分不参与”相互对立,不能同时成立,违背“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对立判断不能同真)。
规律总结:矛盾律要求“避免自相矛盾”,如表达中“不能既说‘所有人都支持’,又说‘有人反对’”。
排中律:
案例呈现:“老师问‘这个观点对不对’,学生回答‘既不算对,也不算不对’”。
师生分析:“对”与“不对”是矛盾判断,需明确选择,学生的回答违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矛盾判断不能同假)。
规律总结:排中律要求“态度明确,不模棱两可”,如辩论中“需明确立场,不能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2.小组合作,辨析规律运用案例
发放“逻辑规律辨析任务单”,各组选取任务单中的案例(如“作文中‘论点是‘读书有益’,论据却讲‘读书的历史’”“对话中‘甲说‘我没迟到’,乙说‘你昨天迟到了’”),判断违背的逻辑规律,并说明理由。
各组展示分享,教师点评纠错,强化对三大规律的理解,避免“将矛盾律与排中律混淆”(矛盾律针对“对立判断”,排中律针对“矛盾判断”)。
3.生活链接,寻找逻辑规律实例
学生分享生活中符合或违背逻辑规律的实例(如“妈妈说‘你要多吃蔬菜,因为蔬菜有营养’——符合同一律”“新闻报道‘某地既说经济增长,又说就业下降’——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不必然违背矛盾律”)。
教师小结:逻辑规律不是“教条”,而是“思维工具”,需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避免机械判断。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论证方法,深化理解
1.聚焦常见论证方法,结合文本分析
举例论证:
文本片段(选自单元范文):“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古人季布‘一诺千金’,即使面临危难也坚守承诺,最终赢得他人信任;当代企业家曹德旺以诚信经营企业,打造民族品牌,赢得市场尊重。”
师生分析:通过“季布”“曹德旺”两个具体案例,证明“诚信是立身之本”,举例论证需注意“案例典型、与论点契合”。
对比论证:
文本片段:“勤奋与懒惰的结果截然不同。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书法大家;而方仲永幼时天资聪颖,却因疏于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生分析:将“王羲之勤奋成功”与“方仲永懒惰失败”对比,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对比论证需注意“对比双方属性一致、对比点明确”。
归谬法:
案例呈现:“有人说‘不应该读书,因为读书多的人容易想太多’。若此观点成立,那么科学家、学者都‘想太多’,都不应该读书,这显然与‘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实矛盾,可见该观点错误。”
师生分析:归谬法通过“假设观点正确,推导得出荒谬结论”,从而反驳观点,需注意“推导过程符合逻辑,结论确实荒谬”。
2.小组合作,分析文本论证结构
发放单元议论文文本(如《反对党八股》除外的经典议论文片段),各组完成“论证分析任务单”:
文本标题 中心论点 主要论证方法 论证逻辑链条(论点→论据→结论)
《谈骨气》(片段) 中国人有骨气 举例论证 论点:中国人有骨气→论据:文天祥拒降、朱自清不领救济粮→结论:中国人的骨气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各组展示分析结果,教师指导:论证逻辑链条需“环环相扣”,避免“论据与论点脱节”“结论与论据无关”。
3.实践运用,尝试运用论证方法
给定话题(如“青少年应如何看待网络信息”“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学生选取一个话题,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论证片段。
教师挑选典型片段点评,肯定优点(如“案例典型,对比鲜明”),指出不足(如“案例与论点关联不紧密”“对比点不明确”),为后续写作铺垫。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谬误辨析,提升能力
1.聚焦常见逻辑谬误,结合案例辨析
偷换概念:
案例:“甲说‘学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乙反驳‘你是说学生不用学习,整天锻炼吗?’”
分析:甲的“多参加锻炼”是“在学习之余”,乙将其偷换为“不用学习”,违背同一律,偷换概念需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一致”。
因果倒置:
案例:“某调查显示‘经常喝咖啡的人睡眠质量差’,因此认为‘喝咖啡导致睡眠差’。实则可能是‘睡眠差的人需要喝咖啡提神’,存在因果倒置。”
分析:因果倒置混淆“原因与结果”,需注意“两者是否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诉诸众人:
案例:“很多人都觉得这款手机好,所以它一定是最好的手机。”
分析:“众人觉得好”不代表“客观上最好”,诉诸众人通过“多数人的观点”证明结论,忽视事实与逻辑,需注意“观点的正确性与人数无关”。
2.对比阅读,分析文本中的逻辑差异
发放两篇观点相近但逻辑严谨度不同的文本(如“关于‘网红经济’的评论”),一篇逻辑清晰(论证方法恰当,无谬误),一篇存在逻辑漏洞(如偷换概念、诉诸众人)。
学生对比阅读,完成“逻辑差异分析表”,指出两篇文本在“论证方法、逻辑链条、谬误有无”上的差异,小组讨论后展示。
3.实践运用,开展逻辑辩论活动
给定辩论话题(如“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每组3-4人,围绕话题展开10分钟辩论。
辩论要求:①论点明确,不偷换概念;②论据充分,运用恰当论证方法;③反驳对方时,先指出逻辑漏洞,再提出观点。
教师点评:肯定辩论中逻辑严谨的表达,指出存在的逻辑谬误(如“对方只举负面案例,忽视正面案例,论证不全面”),强化“逻辑是辩论的核心”意识。
六、板书设计
逻辑的力量
一、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1.同一律:话题一致,概念不偷换(如“讨论作业量不跑偏到课外活动”)
2.矛盾律:对立判断不同真(如“不既说全场打折又说部分不参与”)
3.排中律:矛盾判断不同假(如“不既说对又说不对”)
二、常见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案例典型,契合论点(季布一诺千金)
2.对比论证:属性一致,对比点明确(王羲之vs方仲永)
3.归谬法:假设正确,推导荒谬(反驳“不应该读书”)
三、常见逻辑谬误:
偷换概念(多锻炼→不用学习)、因果倒置(喝咖啡→睡眠差)、诉诸众人(很多人觉得好)
四、核心运用:
阅读:分析逻辑链条与谬误
写作:构建严谨论证
生活:理性沟通,避免漏洞
目标:提升逻辑思维,实现理性表达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完善“逻辑规律手册”,补充1-2个生活中的逻辑规律实例与逻辑谬误案例,每个案例标注“现象、逻辑分析、改进建议”,字数不少于500字。
拓展练习:选取近期社会热点话题(如“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校园垃圾分类推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要求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避免逻辑谬误,确保论证严谨。
实践探究:观看一段访谈视频(如TED演讲、新闻访谈),记录视频中的论证过程,分析其运用的论证方法与是否存在逻辑谬误,撰写200字左右的“逻辑分析报告”。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逻辑规律手册”检测基础掌握情况,以“热点短评”评价论证方法运用能力,借“逻辑分析报告”考察实践辨析能力;课堂上通过辩论、案例分析,观察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严谨度。
教学反思:案例与辩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但对“逻辑与修辞的结合”(如比喻论证的逻辑合理性)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修辞中的逻辑”内容,让学生理解“生动表达需以逻辑为基础”,提升综合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