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辨信息真伪,善语文表达”为核心,立足“语文服务生活”理念,通过“场景体验—方法提炼—实践运用”的递进教学,引导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掌握信息筛选、整合与创新表达的能力。避免单向讲授,让学生在真实信息场景中提升语文素养,适应信息时代的沟通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信息时代的多元表达形式(如新媒体文案、思维导图、短视频脚本),掌握“精准筛选信息”“清晰整合观点”“创新传递内容”的语言技巧,提升信息时代的语文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辨析信息真伪(如虚假新闻、误导性广告),培养批判性思维;整合碎片化信息(如多源新闻、观点评论),提升逻辑梳理与辩证分析能力,形成理性信息观。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信息时代多元表达的审美差异(如文字的深度、短视频的直观、图表的清晰),赏析“简洁、精准、生动”的信息表达之美,尝试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语文作品。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如数字化古籍、文化类短视频),学会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以信息之力传文化之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信息筛选(辨别真伪、提取关键)与整合(分类归纳、逻辑梳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形式(文案、图表、短视频脚本)进行信息表达。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信息观”,避免被虚假、片面信息误导;指导学生平衡“信息效率”与“表达深度”,避免信息表达流于浅层化。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信息场景)、案例分析法(结合真实信息案例)、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实践运用)、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多元信息形式)。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虚假新闻案例、优秀新媒体文案、信息图表模板;印发“信息筛选任务单”“表达创作手册”;准备信息整合工具(思维导图软件、图表制作模板)。
五、教学过程(共3课时,以“辨信息—整信息—传信息”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信息场景,激活思考
情境创设: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信息场景——①朋友圈转发的“某食品致癌”文章(无权威来源);②短视频平台的“传统文化科普”视频(生动有趣但信息简略);③学习群里的“高考复习资料”(内容杂乱,部分过时)。
互动提问: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可这些信息哪些是真的?哪些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如何把有用的信息清晰地分享给他人?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会与信息‘好好相处’。”
单元概览:简要介绍单元目标——通过学习信息筛选、整合与表达,提升信息时代的语文能力,既能理性辨别信息,又能创新传递信息,让语文成为信息时代的“实用工具”与“审美载体”。
(二)初读感知:信息筛选,辨别真伪
1.案例分析,学习信息辨别方法
辨别信息真伪:
呈现案例:某平台发布“吃香蕉能预防新冠”的文章,配图为“香蕉与新冠病毒对比图”,无权威机构(如卫健委、疾控中心)署名,评论区大量网友质疑。
师生共同提炼辨别方法:①看来源(是否为权威平台、专业机构);②查证据(是否有数据、研究报告支撑);③辨逻辑(是否存在“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漏洞)。
提取关键信息:
呈现案例:某新闻报道(节选)“2025年全国青少年阅读调查显示,我国14-17岁青少年年均阅读纸质书8.3本,电子书12.5本;超60%青少年选择在周末阅读,阅读目的中‘兴趣爱好’占比72%,‘学业需求’占比28%”。
指导提取技巧:①抓核心数据(8.3本、12.5本、60%、72%);②分维度归纳(阅读数量、阅读时间、阅读目的);③用简洁语言概括(2025年全国青少年年均阅读20.8本,周末阅读为主,兴趣是主要目的)。
2.小组合作,开展信息筛选实践
发放“信息筛选任务单”,每组选取1个信息材料(如虚假健康科普、杂乱的学习资料、多观点的社会评论),完成以下任务:①判断信息真伪/价值;②提取3条关键信息;③说明筛选理由。
各组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如面对“杂乱的学习资料”,需按“知识点模块”分类筛选,剔除重复、过时内容;面对“多观点评论”,需提取不同观点的核心立场,避免遗漏关键视角。
3.生活链接,建立批判性信息观
学生分享“自己曾遇到的误导性信息”(如“转发这条锦鲤能考高分”“某明星负面新闻无实锤却广泛传播”),分析“为何会被误导”(如“轻信熟人转发”“被标题吸引未看内容”)。
教师小结:信息时代,“不轻信、不盲从”是核心——看到信息先“停一停”,查来源、辨逻辑、找证据,才能避免成为“信息傀儡”。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信息整合,清晰表达
1.方法指导,学习信息整合技巧
分类归纳法:
以“‘校园垃圾分类’相关信息”为例(包含政策要求、学校措施、学生反馈、实施效果),指导按“政策—措施—反馈—效果”分类,用表格整合:
政策要求
教育部要求2025年底前所有中小学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学校措施
增设分类垃圾桶、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成立学生监督岗
学生反馈
75%学生认为“分类有意义”,25%学生觉得“麻烦,偶尔混投”
实施效果
校园垃圾回收率提升30%,可回收物误投率下降25%

逻辑梳理法:
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多观点信息”为例(包含“提升教学效率”“加剧教育鸿沟”“辅助个性化学习”),指导用思维导图梳理逻辑:中心主题“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分分支“积极影响”(效率、个性化)、“消极影响”(鸿沟)→每个分支补充具体案例/数据。
2.赏析范例,体会信息表达之美
文字表达范例:优秀新媒体文案《“00后”如何用短视频传承非遗?这3个案例太燃了》——标题吸引眼球,正文按“案例介绍+非遗价值+青年行动”结构,语言简洁生动,既有数据(“某剪纸短视频播放量超500万”),又有故事(“00后传承人教网友剪窗花”)。
赏析要点:信息表达需“有逻辑、有细节、有温度”,避免“干巴巴的罗列”。
可视化表达范例:“中国传统节日时间与习俗”信息图表——用日历形式标注节日时间,配节日插画,习俗用“图标+短句”呈现(如春节:贴春联 、吃年夜饭 ),直观清晰,符合信息时代“高效阅读”需求。
赏析要点:可视化表达需“简洁、直观、美观”,让复杂信息“一眼看懂”。
3.实践操作,完成信息整合任务
给定主题“家乡的传统美食”(提供杂乱信息:美食历史、制作步骤、民间故事、现代传承情况),学生分组选择整合形式(表格、思维导图、简短文案),完成信息整合。
各组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如表格需“分类清晰”,思维导图需“逻辑连贯”,文案需“兼顾信息与趣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整合方式。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信息创新,多元传递
1.对比分析,理解表达形式差异
呈现同一主题“端午节文化”的不同表达形式:①学术短文(严谨,包含历史渊源、习俗演变、文化价值,语言书面化);②短视频脚本(生动,包含“包粽子教程”“端午故事动画”,语言口语化,有镜头描述);③信息海报(简洁,包含节日时间、核心习俗、祝福语句,图文结合)。
小组讨论:“三种表达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什么场景?”
师生共识:学术短文适合“深度传播”(如课堂学习、研究),短视频脚本适合“大众传播”(如社交平台),信息海报适合“快速传播”(如校园公告、朋友圈)——表达形式需“适配场景与受众”。
2.聚焦传统文化,探索信息传播创新
课件展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案例:①故宫“数字文物库”(3D展示文物细节,可在线“把玩”);②00后用“说唱”演绎《诗经》(押韵有趣,短视频播放量超千万);③家乡“非遗美食”直播(传承人现场制作,讲解背后故事,带动销量)。
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用信息手段传播家乡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技艺、民俗节日),你会选择什么形式?如何设计内容?”
方案示例:用“短视频+文案”形式传播“家乡剪纸”——镜头1:传承人剪“福”字(特写手部动作);镜头2:展示剪纸作品(配文案“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家乡的年味”);镜头3:教观众剪简单图案(步骤清晰)。
3.实践创作,完成信息传播作品
学生自主选择“传统文化传播”或“校园生活分享”主题,选取一种表达形式(文案、信息图表、短视频脚本),完成创作:
文案:不少于300字,需包含关键信息,语言生动;
信息图表:需分类呈现信息,图文结合;
短视频脚本:需包含镜头描述、台词/文案,时长1-2分钟。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肯定“信息准确、形式创新”的作品,指出“信息杂乱、形式与内容脱节”的问题,强调“信息传播的核心是‘让受众看懂、记住、喜欢’”。
六、板书设计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一、信息筛选:
1.辨真伪:看来源(权威)、查证据(数据)、辨逻辑(严谨)
2.提关键:抓核心(数据/观点)、分维度(分类别)、简概括(精炼)
核心:批判性信息观(不轻信、不盲从)
二、信息整合:
1.方法:分类归纳(表格)、逻辑梳理(思维导图)
2.要求:分类清晰、逻辑连贯、重点突出
三、信息表达:
1.形式:文字(文案/短文)、可视化(图表/海报)、多媒体(短视频脚本)
2.原则:适配场景(深度/大众/快速)、兼顾美与实(美观+准确)
四、文化传承:
路径:数字手段(3D文物/直播)、创新形式(说唱《诗经》/短视频)
目标:以信息之力,传文化之美
核心素养:辨信息→整信息→传信息→传文化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选取近期看到的一条“热点信息”(如社会新闻、健康科普),完成“信息筛选报告”——包含信息来源、关键信息提取、真伪判断及理由,字数不少于400字。
拓展实践:以“校园读书节”为主题,制作一份信息传播作品(可选择文案、信息图表或短视频脚本),要求包含“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与方式”等关键信息,形式创新、内容清晰。
文化传承: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一项家乡传统习俗(如节日习俗、手工技艺),用“文字+图片”形式整理成“家乡传统习俗手册”,字数不少于500字,图片不少于3张(可手绘或拍摄)。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信息筛选报告”检测信息辨别能力,以“信息传播作品”评价整合与表达能力,借“习俗手册”考察文化传承实践;课堂上通过小组展示、作品点评,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情境创设与实践创作有效提升学生兴趣,但对“信息表达的深度把控”指导不足。后续可补充“深度文案与浅层文案的对比”案例,帮助学生平衡“效率”与“深度”,提升信息表达的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