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入红楼情境,品经典深味”为核心,立足“整本书阅读与碎片化精读结合”理念,通过“人物聚焦—细节解码—文化溯源”的递进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与文化内涵。避免浅尝辄止,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与思辨中,感受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红楼梦》中的经典词句(如诗词、俗语、人物对话),分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语言特点,能在赏析与写作中借鉴经典语言表达,提升文学语言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如黛玉、宝玉、宝钗)的性格矛盾与命运悲剧,培养辩证思维;探究“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关联,提升逻辑推理与深度分析能力,形成批判性阅读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如建筑美、诗词美、人情美),赏析“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尝试撰写人物赏析或情节评论,提升文学审美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红楼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如礼仪制度、饮食文化、诗词文化),认识“封建家族兴衰”背后的文化逻辑,树立尊重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聚焦主要人物与关键情节(如“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理解人物性格与情节意义;掌握“细节品读”“前后勾连”的整本书阅读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个人性格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探究“诗词、谶语与人物命运”的隐性关联,避免对文本的浅层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还原红楼场景)、文本细读法(解析关键情节)、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主题理解)、多媒体辅助法(呈现红楼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红楼梦》经典剧集片段(如87版《红楼梦》“黛玉葬花”)、人物关系图、诗词手卡、传统文化知识图解;印发“人物分析任务单”“细节品读手册”;准备《红楼梦》诗词诵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共4课时,以“人物—情节—文化”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经典唤醒,走近红楼情境创设:课件展示三组素材:①87版《红楼梦》“大观园全景图”(亭台楼阁、花木繁盛);②“黛玉葬花”插画(黛玉荷锄,花瓣散落);③经典台词截图(“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配《枉凝眉》轻音乐。 互动提问: “同学们,这幅大观园图景藏着多少人的青春与梦想?黛玉为何要葬花?‘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藏着怎样的缘分?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解锁这部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魅力。” 整本书概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与阅读方法(关注人物关系、梳理情节脉络、品读细节伏笔),为后续阅读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人物聚焦,梳理脉络1.梳理人物关系,搭建认知框架 核心家族关系:展示“贾氏家族关系图”,重点梳理“荣国府”核心人物(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宝玉、贾元春、贾探春等),明确“长辈—同辈—晚辈”的辈分逻辑,标注人物间的关键关联(如“宝玉与黛玉:姑表兄妹,知己;宝玉与宝钗:姨表兄妹,金玉良缘”)。 小组任务:各小组选取一个核心人物(如黛玉、宝玉、宝钗、探春),结合前20回内容,填写“人物初印象表”: 人物 关键情节(前20回) 语言/动作细节 初印象(性格关键词) 林黛玉 初进贾府、摔玉风波、教香菱识字 “这个宝玉,疯疯傻傻的”(语气娇嗔) 敏感、聪慧、孤傲 贾宝玉 初见黛玉、梦游太虚幻境、撕扇子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叛逆、善良、重情 各组展示分享,教师补充:人物初印象需结合“言行细节”,避免标签化(如宝钗的“世故”背后有体贴,黛玉的“孤傲”背后有脆弱)。 2.梳理核心情节,把握叙事脉络 情节分期梳理:师生共同将前80回(通行本)分为“兴盛期”“转折期”“衰落期”,明确各时期的关键情节: 兴盛期(1-30回):黛玉进府、元妃省亲、大观园建成,家族鼎盛,青春热闹; 转折期(31-60回):宝玉挨打、晴雯撕扇、尤三姐自刎,矛盾渐显,危机潜伏; 衰落期(61-80回):抄检大观园、迎春出嫁、香菱被虐,家族衰败,悲剧加剧。 “草蛇灰线”示例:以“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伏笔为例,梳理前20回中的线索(如宝钗的“金锁”、黛玉的“眼泪”、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引导学生理解“伏笔与情节”的关联。 3.积累经典语言,感受文学魅力 诗词积累:选取前20回中的经典诗词(如《葬花吟》节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宝玉《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播放诵读音频,学生跟读,体会诗词与人物心境的契合(如《葬花吟》的悲戚对应黛玉的悲剧命运)。 俗语与对话积累:摘录鲜活对话(如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分析语言的性格化特点(王熙凤的对话显泼辣,刘姥姥的语言显质朴),让学生感受“一人一语”的文学匠心。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细节解码,深悟内涵1.聚焦关键情节,解析人物性格与命运 案例一:“黛玉葬花”(第27回) 细节品读: ①动作细节:“肩担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荷锄葬花,非寻常闺阁女子所为,显黛玉的孤傲与细腻; ②语言细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以花自喻,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担忧,显敏感与悲戚; ③环境细节:“落花满地,春风拂过,黛玉呜咽葬花”——落花与春风形成“美好易逝”的对比,烘托悲剧氛围。 小组讨论:“黛玉为何要葬花?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她的性格与命运?” 教师总结:葬花是黛玉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也是对自身“寄人篱下、命运难测”的悲叹,为后续“泪尽而逝”的悲剧埋下伏笔。 案例二:“宝玉挨打”(第33回) 细节品读: ①原因梳理:宝玉挨打源于“结交蒋玉菡(得罪忠顺王府)”“金钏儿投井(被贾政误解)”,看似偶然,实则是“叛逆性格与封建礼教”的必然冲突; ②人物反应:黛玉“眼睛肿得像桃儿一样,哽咽着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心疼中藏无奈),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体贴中显劝诫)——不同反应凸显两人性格差异。 小组讨论:“宝玉挨打后,黛玉与宝钗的反应有何不同?这反映了她们怎样的价值观?” 教师总结:黛玉的反应是“知己式的心疼”,尊重宝玉的本性;宝钗的反应是“礼教式的劝诫”,希望宝玉符合封建规范,两人的差异也预示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不同结局。 2.赏析叙事艺术,体会“草蛇灰线”的妙处 伏笔与照应:以“秦可卿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与“抄检大观园”为例,分析前文中的伏笔(如宁国府贾珍的荒淫、王熙凤的贪腐)如何为“家族衰败”的结局铺垫,体会“前后勾连”的叙事逻辑。 以小见大:以“刘姥姥进大观园”(第40回)为例,分析“吃饭时的筷子、座位安排、贾母的玩笑”等生活细节,如何体现“封建家族的等级制度”与“不同人物的性格”(如刘姥姥的质朴、王熙凤的张扬、贾母的慈爱),理解“细节见格局”的艺术手法。 3.诗词解码,探究“诗词与命运”的关联 分发“红楼诗词手卡”:选取黛玉《葬花吟》、宝钗《临江仙 柳絮》、探春《簪菊》,学生分组解析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关联人物命运: 《葬花吟》“花谢花飞”对应黛玉“红颜薄命”; 《临江仙 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应宝钗“试图融入封建礼教却最终落空”; 《簪菊》“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对应探春“有才志却生于末世,远嫁他乡”。 教师补充:《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人物命运的谶语”,读懂诗词,才能更深刻理解人物的悲剧性。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主题探究,文化溯源1.人物对比,理解性格与命运的关联 黛玉与宝钗对比: 性格对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如对宝玉的“痴”,对礼教的“叛”);宝钗“随分从时,罕言寡语”(如劝宝玉走仕途,帮史湘云办螃蟹宴); 命运对比:黛玉“泪尽而逝”,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宝钗“虽嫁宝玉却守活寡”,是“现实主义者的悲剧”; 小组讨论:“两人的悲剧命运,是性格导致的,还是时代导致的?” 教师总结:两人的悲剧是“性格与时代的双重悲剧”——黛玉的叛逆不被封建礼教容,宝钗的顺从也无法挽救家族衰败,时代的局限注定了她们的悲剧。 宝玉与贾琏对比: 价值观对比:宝玉“厌恶仕途经济,重视女儿真情”(如与黛玉的知己之爱,对晴雯的怜惜);贾琏“沉迷声色,贪图利益”(如偷娶尤二姐,挪用公款); 小组讨论:“两人同为贾府公子,为何价值观差异巨大?这反映了贾府怎样的内部矛盾?” 教师总结:两人的差异体现了“贾府内部的价值观分裂”——宝玉代表“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贾琏代表“封建家族的腐朽”,这种分裂加速了家族的衰败。 2.文化探究,理解红楼中的传统文化 礼仪文化:以“元妃省亲”(第18回)为例,分析“迎接礼仪、跪拜顺序、言谈措辞”(如元妃见贾母需“行家礼”,贾母需“跪迎”),理解封建“君臣礼仪”与“家庭伦理”的冲突,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饮食文化:以“螃蟹宴”(第38回)为例,分析“螃蟹的选购、烹饪方法、食用礼仪”(如贾母吃螃蟹要配姜茶,黛玉吃螃蟹后要喝黄酒),结合“黛玉、宝钗、湘云的诗词唱和”,理解“饮食不仅是果腹,更是社交与文化的载体”。 小组任务:各小组选取一种红楼文化(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结合文本内容,制作“红楼文化解说卡”(包含文化细节、文本出处、文化内涵),各组展示分享。 3.主题升华,探究“悲剧的意义” 提出核心问题:“《红楼梦》的悲剧,仅仅是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或是贾府的家族悲剧吗?它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学生发言要点参考:①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悲剧”;②是“人性在礼教束缚下的悲剧”;③启示我们“要尊重个性,珍惜美好,反思传统中的局限”。 教师总结:《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个人与家族的,更是时代的——它让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也让我们懂得“美好事物的脆弱与珍贵”,这正是经典跨越时空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曹雪芹) 一、人物聚焦: 核心人物: 黛玉:孤高敏感→葬花→泪尽而逝(理想悲剧) 宝玉:叛逆重情→挨打→出家(反抗悲剧) 宝钗:随分从时→出阁→守寡(现实悲剧) 关键关系:木石前盟(黛玉-宝玉)vs金玉良缘(宝钗-宝玉) 二、情节脉络: 兴盛期(1-30回):进府、省亲、建园→热闹繁华 转折期(31-60回):挨打、撕扇、自刎→矛盾显现 衰落期(61-80回):抄检、出嫁、被虐→悲剧加剧 叙事艺术:草蛇灰线(伏笔)、以小见大(细节) 三、文化内涵: 礼仪文化(元妃省亲)、饮食文化(螃蟹宴)、诗词文化(葬花吟) 核心冲突:个性解放vs封建礼教;家族兴盛vs腐朽衰败 四、主题探究: 悲剧意义:个人悲剧→家族悲剧→时代悲剧 当代启示:尊重个性、珍惜美好、反思传统 五、阅读方法: 人物分析(言行细节)、情节勾连(前后伏笔)、文化溯源(结合传统)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整理前80回中的3个核心人物(自选),为每人制作“人物档案”,包含“性格关键词、关键情节、经典台词、命运谶语”,字数不少于600字。 拓展写作:选取一个关键情节(如“黛玉葬花”“抄检大观园”),结合人物反应与文化细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标题自拟(如《从“黛玉葬花”看她的孤傲与悲戚》)。 实践探究:开展“红楼诗词诵读会”,小组选取一首红楼诗词(如《葬花吟》《红豆曲》),结合人物命运设计诵读方案(配乐、肢体语言、背景解说),下节课展示;或观看87版《红楼梦》某一剧集,对比文本与影视的差异,撰写200字左右的“影视改编分析”。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人物档案”检测基础理解,以“赏析文章”评价文本解读与表达能力,借“实践探究”考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细节品读,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辨深度。 教学反思:人物聚焦与细节品读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但对“后40回与前80回的差异”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不同版本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续书与原著”的艺术差距,提升对经典的完整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