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不仅有宫殿建筑、青铜冶铸作坊,还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石器制作技术精湛
B.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C. 早期国家可能已存在
D.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 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中国进行了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这场“革命”主要是指( )
A.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
B. 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的转变
C.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转变
D. 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下列言论,与“无为而治”思想相符的是( )
A.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B.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C.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D.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4.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B. 巩固大一统国家
C. 推动边疆地区开发
D. 加强皇权独尊
5. 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打击工商业者,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政策的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盐铁官营
C. 推行均输平准
D. 征收财产税
6.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等措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是( )
A. 导致北魏迅速灭亡
B. 阻碍了民族交融
C. 激化了社会矛盾
D.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7. 有学者在评价隋唐时期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是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该制度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均田制
D. 两税法
8. 唐朝中后期,韩愈、李翱等人的思想主张,开启了儒学复兴的先声。宋代儒学家在此基础上( )
A. 吸收佛道思想,发展成理学
B. 强调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
C. 主张格物致知,建立心学体系
D. 提倡个性自由,反对理学束缚
9. 宋代在路一级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合称“四监司”,互不统属,共同治理州县。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完善监察体系
10.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超过了前代。元朝为治理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有( )
① 在东北、云南设行省
② 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③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④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以推广,这在当时( )
A. 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
B.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 缓解了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
D. 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12.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些主张( )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 批判了理学的空谈心性
D. 反映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3. 清朝雍正时期,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主要表明( )
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D. 决策机制趋于规范
14.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时,使用了下列关键词:“工商皆本”“地域性商人群体”“白银货币化”“长途贩运”。该时期应是( )
A. 唐宋时期
B. 元朝时期
C. 明中期至清前期
D. 晚清时期
15. 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时期 成就 地位或影响
A 战国 《甘石星经》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B 东汉 《九章算术》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
C 唐朝 火药用于军事 改变了人类作战方式
D 北宋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
16.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作品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女史箴图》 ②《窦娥冤》 ③《早发白帝城》 ④《红楼梦》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催生了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诸子百家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思想主张,相互辩难,相互影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秦汉以降,思想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这并非简单地回归先秦儒学,而是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思想的新儒学。此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与儒学相互激荡。至宋代,理学兴起,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体系,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并列举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主张(至少各一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至宋代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影响。(13分)
18.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唐朝的对外开放,从宋元的海外贸易繁荣到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中国与世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然而,明清时期,对外政策逐渐趋向保守和封闭,如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选取一个或多个时期,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选贤与能”的用人原则,“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念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
请从材料中任取一个(或自拟一个)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简述其内涵,并谈谈其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A 4. B 5. A 6. D 7. B 8. A
9. B 10. C 11. C 12. D 13. B 14. C 15. D 16. A
二、非选择题
17.
(1)背景:社会大变革(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任答3点,6分)
代表人物及主张:
儒家: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任答一人及其一点核心主张,2分)
道家: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逍遥”“齐物”)。(任答一人及其一点核心主张,2分)
法家:韩非子(“法治”“君主集权”“变法革新”)。(2分)
(2)特点: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并不断发展(或思想日趋统一);儒学吸收其他思想流派内容以完善自身(或呈现融合趋势,如儒法结合、儒道佛融合);思想发展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6分)
影响: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用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后期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7分,需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18. 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按层次给分)
示例论题:明朝前期对外开放与后期趋向保守并存。
阐述: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姿态。但同时,出于巩固海防等目的,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明朝中后期,随着倭寇侵扰加剧和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加之国力衰退,对外政策更趋保守,严格限制中外交往,仅保留广州等少数口岸进行有限的朝贡贸易。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保作用,但长期来看,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其他论题如:汉唐时期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等,言之成理即可。)
19. 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示例:选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内涵:指民众是国家的根基,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这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民本思想。
启示:当代国家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关注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力量来推动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
(选取其他智慧,阐述合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