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殷商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的祖先祭祀主要是针对有功于民者,发展出对道德价值的肯定。这一变化( )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倾向 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色彩C.否定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D.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2.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这一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3.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的首创,其核心的意义在于( )A.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 B.稳定了政治秩序C.是分封制的有益补充 D.国家本身的制度4.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地区(今天河南兰考地区),并立盟约规定:诸侯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万邦并立、王位禅让 B.天下归嫡、贵贱有序C.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D.国家一统、中央集权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为政以德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直接导致了( )A.井田制瓦解 B.地主阶级政治力量壮大C.周王室的统治 D.改革变法时代风潮7.齐桓公问:“怎样治理国都之外的伍鄙呢?”管仲回答说:“观察土地肥瘠而征收不同等级的赋税,那百姓就不会随意迁移。”管仲建议的施行( )A.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8.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图2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财政收入③巩固国家统一④增强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载,“□□□□,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几卿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上述材料中“□□□□”应填的是( )A.治粟内史 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 D.中书门下11.据《汉书·食货志》载,汉初“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这一举措的施行旨在( )A.扩大国家统治基础 B.鼓动农业经济发展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强化中央集权制度1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①推行均输平准 ②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③实行盐铁官营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使命是( )A.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B.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统治C.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D.传播文化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B.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华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D.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15.东汉时期,外戚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被称为“跋扈将军”。后来汉桓帝利用宦官单超等人的力量诛除了梁冀,单超因功封侯,“恃宠骄纵,多行不法”。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治腐败黑暗 B.监察体制失效 C.地方豪强割据 D.专制皇权强化16.商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不能直接管理天下,而要把更多精力用于中央。所以为加强对地方统治,他安排了东南西北“四大伯侯”。这体现的是商朝的( )A.分封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内外朝制17.有学者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弊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现“八王之乱”。该学者认为,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是( )A.曹魏政权的干预 B.西晋宗室的争权C.地方诸王的争霸 D.门阀士族的擅权18.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争,也是决定南北割据局面的关键战争。这场战争( )A.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 B.维持了南北对峙格局C.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D.少数民族取得了胜利19.3-6世纪,中国部分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当时,北方人民南迁的直接原因是( )A.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 B.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繁荣C.气候变冷,农业环境严重破坏 D.江南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收益更高20.南朝齐、梁统治者以自己为正统,贬斥同时期的北魏为“索虏”。而北魏则以占据中土为理由,力主自己是正统,否定对手的合法性。这实质上说明( )A.南北政权之间缺乏交流交往 B.血缘聚居的隔阂根深蒂固C.南北朝时期夷夏之别的深化 D.华夏文化得到各民族认同21.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A.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C.建粮仓建东都洛阳 D.移民开发江南地区22.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史书记载,唐太宗多次强调“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实理(治)乱所系,尤需得人”。这反映了唐太宗( )A.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戒奢从简以身作则的原则C.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 D.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的理念23.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体现了唐太宗( )A.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已经实现各民族平等C.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24.唐玄宗时期,“使相”是对加有宰相头衔官员的称谓。安史之乱后“使相”身份逐渐泛滥;担任“使相”的官员也逐渐由士大夫群体为主,转变为以地方节度使、藩帅为主。“使相”的这种变化(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便利藩镇干预中央政务 D.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25.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26.九品中正制之下,少数门阀士族世居高官,垄断政权。唐代科举制度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获得了参与政权的机会。 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度(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消除了门第界限 D.完善了官员监察27.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28.天宝年间(742-756年),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名存实亡,政府财政收入锐降。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弱化 B.唐朝人口大幅减少C.租庸调制建立的原因 D.实施两税法的背景29.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下列能论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法显收集梵文经典 ②玄奘西行取经带回600多部经书③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④鉴真和他的弟子修建了招提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0.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学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上述变化( )A.源于三教合一的时代氛围 B.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和发展 D.构建了政治上大一统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临春秋战国这场社会变革,儒家、法家提出的治国观点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0分)32.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有删改)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九品中正制前后期选官标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12分)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高一年级历史试题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直接导致了()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A.井田制瓦解B.地主阶级政治力量壮大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C,周王室的统治D.改革变法时代风潮1.殷商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祭祀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周人的祖先祭祀主要7.齐桓公问:“怎样治理国都之外的伍鄙呢?管仲回答说:“观察土地肥瘠而征收不同等级的是针对有功于民者,发展出对道德价值的肯定。这一变化()赋税,那百姓就不会随意迁移。”管仲建议的施行()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倾向B.强化了君主专制的色彩A.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否定了天人之间的联系D.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这一文化遗存是()8.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雕刻精美的玉器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遗址中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图2展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D.良渚文化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3.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的首创,其核心的意义在于()A.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B.稳定了政治秩序齐楚燕韩赵·数C.是分封制的有益补充D.国家本身的制度合封鱼4.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地区(今天河南兰考地区),并立盟约规定:诸侯要和好,不要乱筑是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马)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万邦并立、王位禅让B.天下归嫡、贵贱有序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财政收入③巩固国家统一④增强民族凝聚力C.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国家一统、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参考答案1-5 ADBCD 6-10 AACCB 11-15 BDCAD16-20 BBBAD 21-25 BDADA 26-30 BADCC31.(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每点2分,共4分)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每点2分,共4分)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2分)(2)儒家: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仁政”(任答1点2分)法家: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任答1点2分)百家争鸣是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思想文化繁荣;推动学术进步,丰富思想宝库;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转型。(每点2分,共6分)(1)变化:前期家世、德、才并重;后期以重视家世为主。(每点2分,共4分)影响: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世家大族垄断官员的选拔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每点2分,共4分)变化:由以家世门第的高低转变为以才学为主。(每点2分,共4分)说明: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国家管理。(每点2分,共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试题.docx 历史试题.pdf 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