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5.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高三历史月考考试测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卷面满分100分。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B.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6,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1.史料记载:商周时期“上地(上等土地),夫(成年男子)一座(住宅),田百亩,菜(休耕土地)五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十亩…中地(中等土地),夫一座,田百亩,菜百亩…下地(下等土地),夫一座,田百亩,菜二百亩”。A.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B.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由此判断,这一时期()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土地分配带有平均主义色彩B.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D.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得到满足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2.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C.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A.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B.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8.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见诸宰相,宰相须同进同出。诸宰相“会食于政事堂”,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D.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皇帝还安排很多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官员也进入政事堂。上述材料反映出()3.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①唐代实行集体议政②宰相权力的逐步扩大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③外重内轻局面改善④决策的效率得到提高A.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B.秦朝统治者选择儒法融合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C.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D.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9.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4.“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下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当时()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A.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D.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10.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行A.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B.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月考考试高三历史第1页(共3页)《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5-2026(一)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D A B C D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A B C D17.(1)原因: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全国事无大小都由皇帝一人管理,为了减轻负担,就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职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扩大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便于皇帝做出正确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保密性强。(3)史实: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全国事无大小都由皇帝一人管理,为了减轻负担,就设立了内阁,以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职责:材料一图中看出,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根据“具折人员的范围包括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官,要求他们随时奏闻一切地方之事”得出扩大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根据“奏折的内容范围包括君臣筹商政务、制定和执行政策……讨论用人问题和宣布官员的任使”得出便于皇帝做出正确决策;根据“奏折直达内廷,皇帝亲自阅看,不假手于人”得出提高行政效率;根据“确保奏折的绝对保密”得出保密性强。(3)史实:根据所学,可列举史实突出延续与发展,如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8.(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详解】(1)科举制的产生与社会阶层的变化有关。结合所学,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3)目的:由材料“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结合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可分析得出,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价值追求:由材料“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诸儒发明经旨”,可分析得出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19.(1)赐名对象:以北方汉族大族为主;赐名形式:延续以往做法,形式多样,多受汉文典籍影响;所赐姓名:多为单字,尊重汉魏习俗。(2)笼络北方汉族大族,巩固了统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传播了儒学和中原文化;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北魏时期(中国)。北魏孝文帝赐名的特点根据“ 北魏皇帝赐名对象是有范围限制的,前期以拓跋鲜卑贵族为主。孝文帝时期,北方汉族大族成为赐名的主要对象,且赐名人数远超拓跋鲜卑贵族”得出赐名对象以北方汉族大族为主;根据“ 到孝文帝时,除延续前期做法外,由于赐名对象的改变,因而所赐名大多出自《诗经》《周礼》《荀子》等典籍,且所赐姓名也与传统汉魏习俗相一致,即单字名”得出赐名形式延续以往做法,形式多样,多受汉文典籍影响;所赐姓名多为单字,尊重汉魏习俗。(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北魏孝文帝赐名的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巩固统治、缓解民族矛盾、传播中原文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即笼络北方汉族大族,巩固了统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传播了儒学和中原文化;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论题:和西方相比,十八世纪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论述:十八世纪的中国虽然处于“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高峰。但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看,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落后,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经济上,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国家实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设立军机处、实行密折制度,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思想方面,中国实行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而西方的启蒙运动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对外交往方面:中国逐渐实行闭关锁国制度,严格限制官民与外国交往,而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商业贸易等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进行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综上所述,从世界发展发展趋势看,18世纪的中国已经黯然失色,落后于世界的潮流。【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8世纪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由材料“当我们把十八世纪的中国移到全世界的座标系上,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态势和景观。十八世纪的中国所创造的辉煌就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十八世纪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得出论题:和西方相比,十八世纪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其次,结合十八世纪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的表现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的相关史实,从经济、政治、思想及对外交往方面分析阐述中国落后的原因,如十八世纪的中国虽然处于“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高峰。但是,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上看,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落后,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经济上,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国家实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设立军机处、实行密折制度,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思想方面,中国实现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而西方的启蒙运动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对外交往方面:中国逐渐实行闭关锁国制度,严格限制官民与外国交往,而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商业贸易等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进行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阐述,综上所述,从世界发展发展趋势看,18世纪的中国已经黯然失色,落后于世界的潮流。21.观点: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论证: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着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外交政策方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说明类题目,时空是明清时期。首先,由材料“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可得出观点: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其次,由材料“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着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外交政策方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由材料“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 高三历史月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