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勤建学校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2025.1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B D B D A C D A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D A A C C D A C B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18分)
(1)特点:中央和地方监察体系分开;监察向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监察权逐步脱离行政干预;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监察官员位卑权重。(6分,任答3点即可)
(2) 变化: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结构和分工更细致。(2分)
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察,严肃纲纪,防止贪污腐败;严格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附于皇权,基本出发点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皇帝。(10分)
(22分)
(1) 变化:内阁人员由备顾问到参与决策;内阁人员由官品较低到受尊崇。(4分)
原因:内阁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或议政权;内阁大臣兼任部院职务。(6分)
(2) 背景: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王权没落和议会主权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6分)
不同: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最终成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明代内阁服务于皇帝专制,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6分)
27.(12分)
(1)原因:旧选官制度导致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6分)
(2)特点:立法规范;注重专业能力;录用群体广泛。(6分)勤建学校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2025.10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礼记 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
3、唐初承袭隋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 B )
A.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D.削弱了中枢机关的权力
4、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D )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5、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B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6、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入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 D )
A.法律繁琐重形式 B.社会公正平等 C.保护奴隶主特权 D.注重民主程序
7、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A )
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8、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C )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上述条文( D )
A.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B.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意在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A )
A.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 B.边区政府—苏维埃政权—行政区
C.苏维埃政权—行政区—边区政府 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
11、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A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12、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这论述了我国( B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13、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B )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14、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D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5、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C )
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 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6、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D )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17、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18、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无改变由王公贵族“恩赐”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A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 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19、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白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C )
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20、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C )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21、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D )
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2、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针对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官僚制原则和特征进行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封闭性架构逐渐被打破,出现非职业化倾向。近年来,我国推行公务员聘用制度、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制度等。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相似变化表明( A )
A.公务员制度须与时俱进 B.公务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C.中西方公务员制度趋同 D.公务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23、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4、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B )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第Ⅱ卷
二、材料题:3个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12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侍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睞,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隆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废除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实际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而嘉靖之后,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内阁首辅已俨然历代之“宰相”。
——摘编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
材料二:从1688年“光荣革命”一直到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时而听命于国王,因此,在18世纪前期,英国虽然形成了内阁,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1832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成长为统治阶级中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相反,土地贵族的力量迅速衰落。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变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王权迅速没落,议会主权迅速确立。因此……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摘编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12分)
27、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