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二章十第三章第一至二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为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我国于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九三阅兵,阅兵仪式从北京时间9时开始,用时约70分钟,进行全球网络直播。据此完成1一3题。1.九三阅兵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A.靠近近日点,向近日点移动B.靠近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C.靠近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D.靠近远日点,向远日点移动2.九三阅兵全球网络直播开始时,伦敦当地的地方时大致为A.1时B.11时C.17时D.21时3.九三阅兵开始时,晨昏线最接近下图中的105°W75°E105E75°E0昏线晨线昏线晨线ABC0郑州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于某日日落时刻,在本学校操场上进行立杆测影活动。右图为该小组测得的杆影朝向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该日郑州市日落方位是杆影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地理第1页(共6页)】N5.图示日期最可能为A.1月1日B.3月22日C.6月1日D.9月21日某研究团队在我国东部某地进行地质考察,发现该地经历了多期地质活动过程。下图为该研究团队对该地考察后绘制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沉积物十十十十十十十侵入体6.该地地质活动过程依次表现为A.岩浆侵入一顶部侵蚀一地壳张裂一固结成岩B.岩浆侵入一固结成岩一地壳挤压一顶部沉积C.固结成岩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挤压一顶部沉积D.固结成岩一地壳挤压一顶部沉积一岩浆侵入7.与图中背斜顶部岩块缺失关联性最大的是A.断层活动B.岩浆活动C.裂隙发育D.形成较晚在河流弯道处,弯道环流将沉积物搬运至河岸沉积,形成的小规模沉积体,称为边滩。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小河流某河段边滩景观。据此完成8~9题。8.图示边滩位于A.凸岸,该岸水流速度比对岸慢B.凸岸,该岸水流速度比对岸快C.凹岸,该岸水流速度比对岸慢D.凹岸,该岸水流速度比对岸快9.随着河流发育,该边滩未来最可能A.逐渐地消亡B.向对岸扩展C.岸边水深增加D.形成江心洲【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地理第2页(共6页)】N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地理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九三阅兵日期是9月3日,相对于近日点(1月初),距离远日点(7月初)更近,且随着日期推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近日点移动。2.A伦敦位于零时区,与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相差八个小时,且伦敦位于120E以西,阅兵仪式从北京时间9时开始,根据“东加西减”,伦敦当地的地方时=9一8=1时。3.D九三阅兵开始时为9月3日9时,根据120E的区时为9时可知,6时经线为75E,即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为75E;通过计算可知105W的区时为18时,则105W经线是赤道与昏线的交点;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则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D与之相符。4.D由图可知,图示测得的日落时刻杆影朝向东北,则该日郑州市日落方位是西南。5.A由上题可知,该日郑州市日落方位是西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图示日期最可能为1月1日;3月22日与9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日落大致位于正西方向;6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方向。6.D由图可知,图中地质剖面下部为背斜构造,上部为沉积物,侵入体切穿背斜和沉积物,可知该地最先经过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层,岩层在地壳挤压下发生弯曲,形成背斜,后经沉积活动在顶部沉积,最后岩浆自下而上侵入背斜和沉积物,形成侵入体。7.C由所学知识可知,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导致顶部部分岩块缺失;图中没有断层分布;由图可知,岩浆活动导致岩浆侵入背斜部分形成侵入体,但对顶部岩块缺失影响小;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8.A由图可知,边滩位于河流凸出来的一侧,为凸岸,凸岸泥沙堆积,水流速度较慢,边滩对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水流速度快。9.B随着河流凸岸不断堆积,该边滩不断向对岸扩展发育;随着泥沙不断堆积,凸岸边滩岸边的水深变浅;江心洲是河流挟带泥沙在河道中心沉积形成的沙洲,该河流河道较窄,且泥沙是在岸边沉积,形成江心洲的可能性较小。10.A后李文化时期,山东北部地区古人类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远离河流的山地丘陵台地,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地势较高,距离河流远,河流泛滥时受其影响较小,可以避开水患灾害;距离河流较远不利于发展水运;若主要考虑获取水源,聚落遗址应距离河流较近;相对于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台地耕作较困难。11.D从后李文化时期至商周文化时期,山东北部地区古人类遗址逐渐向低海拔及河流附近靠近,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选择向更利于生产生活的平坦地区居住;由图可知,聚落规模扩大;图示有海积平原,说明海岸线向海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气候逐渐变暖湿会导致河流泛滥频繁,水【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W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高二第一次联考(N).pdf 地理答案-高二第一次联考(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