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为什么人类会陷入如此惨烈的冲突?早在2400多年前,墨子已对类似现象发出追问:“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他认为,一切祸乱源于“不相爱”——大国攻小国、强凌弱、众暴寡,皆因人们“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这节课,我们将穿越时空,走进墨子的《兼爱》。看看这位“上医”如何为动荡社会开出“兼相爱、交相利”的药方,并思考他的智慧能否为今日的世界困境提供启示。
兼 爱
墨子
教学目标
了解墨子及其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课中的说理方法和论证逻辑。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现代社会意义。
知人论世
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俭”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家思想
《兼爱》选自《墨子》。《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者认同,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已经没有多大影响力,墨子的事迹知之甚少。
作品简介
解说标题
《兼 爱》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憎恨,讨厌
读文正音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第一段
以……为:把…作为

发生
于是
好比
治疗
一样

何尝
第一段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疏通文意·第二段
明察
同“尝”,尝试
孝敬
宾语前置
使受损失
使得利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疏通文意·第二段
即使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爱
即使
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使…得利
劫夺财物的人
伤害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疏通文意·第二段
侵扰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纷乱之事
具:完备、齐全。“全都在此”之意。
第二段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盗”的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的侧重点在祸害、作乱。
“窃国大盗”一般指通过欺骗而篡夺国家政权的人;
“国贼”一般指通过叛乱夺取国家政权,危害国家或出卖国家主权的败类。
思考: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天下之乱:诸侯与诸侯相攻,大夫与大夫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乱象产生的原因:“自爱”而不爱人。
如何消除:“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疏通文意·第三段
假若
好像

看待
怎么
施行
弟弟和子女
同“无”
同“又”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疏通文意·第三段

同“又”

安定
第三段译文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疏通文意·第四段
怎么
憎恨
鼓励
互相
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思考:
本段的结论是什么?
中心句: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梳理脉络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
思考1: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
①层层深入,条理井然,逻辑严密,具有强说服力。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④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手法。
探讨: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1、墨子的美学思想:实用至上,将文章的审美降到最低。
2、墨子学派的受众:底层平民,文化程度低。
墨子文风:
1、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结构的层次感。
2、反复论说,反复举例,正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明白清楚。
《说文·秝部》:“兼,并也。兼持二禾。”
“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儒墨两家一度被世人成为战国两大“显学”。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仁: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仁,亲也。亲者,密至也。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材料一
①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②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材料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纹浪向外扩张的推字...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不同
(1)兼爱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伦理的基础之上的。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
(2)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和血缘的基础上的。
在儒家心中,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不同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功利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①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②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3、爱的含量不同
思考3: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相同
理论基础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爱:双亲>民众>万物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爱的关系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总结全文
概括主旨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3分钟)每组派1名代表回答: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墨子认识的局限性,在当时社会行不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人注重热衷于义, 耻于言利
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百姓自顾不暇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
(3)中国人注重热衷于义, 耻于言利
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 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释和说明。但其实墨子所说之“利”,非私利,而是“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的公利。
(4)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5) 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兼爱思想孕育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墨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儒家教我们拿起
道家教我们放下
儒家让我们学会承担重任
道家让我们懂得举重若轻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曾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仁”和“礼”;重义轻利;内外兼修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四端”
“有”“无”;“知人”“自知”;“胜人”“自胜”;“辅万物之自然”
“三纲”“八目”;修身为本
无用之用;齐物论;自然无为
察乱之所自起;“兼相爱,交相利”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题目解析
理论
部分
参考
立意
①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②携手共创,吾辈之责 ③心手相连,共筑未来④与你一起,共创世界未来 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推己及人、世界一体、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的思想
同一世界,互帮互助。
事例
部分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